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凝土结构裂缝是当今工程领域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提出了施工期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裂缝控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问,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1.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IT1,宽l~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3温度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变化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其次,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温缩开裂。即使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会导致干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s,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2.裂缝的控制措施
2.1设计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常见混凝土裂缝中,相当部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2选材和配合比设计方面
(1)根据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2.3施工操作方面
2.3.1浇捣工作
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2.3.2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可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
2.3.3夏季应注意
混凝土的浇捣温度,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
2.4体积收缩引起的裂缝防治
收缩裂缝分为干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发生于混凝土终凝前后,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水泥石中的凝胶体逐渐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有时会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塑性收缩裂缝多发生于新浇混凝土的板面、地面或具有较大面积的构件表面。裂缝的形状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产生这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多为室外露天浇筑。收缩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湿度的变化,使结构、构件具有相对稳定的湿度。具体措施有:
(1)适当选择配合比,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在混凝土中搀加粉煤灰,利用后期强度以降低水泥用量和温升,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避免使用粉砂,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混凝土浇筑之后,采用塑料薄膜和草袋覆盖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3)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抹压、但应注意避免过分抹压。
(4)采用密封保水法,如在混凝土表面喷水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或采用其他方法减少空气流动。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
(5)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应继续适当洒水或覆盖养护以便有较长的保温养护时间,特别是薄壁构件,应置于阴凉地方覆盖堆放。
3.混凝土裂缝常见补救措施
3.1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补贴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桨材难以灌人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灌浆嵌缝封堵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它的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例如桥梁裂的修补可先注浆,在涂膜封闭;而对于路面、墩台的粗大裂缝则采用开槽填补发为宜;为了防止钢筋锈蚀,混凝土受到有害离子的腐蚀,则可以采用涂膜防水处理。
3.3结构加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建筑构件裂缝的控制
1.现浇混凝土板的裂缝控制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主要表现为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等问题,其中有设计、原材料的原因,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裂缝控制措施有:(1)提高原材料的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制。 (3)提高混凝土运输、浇筑要求。 (4)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过程控制。 (5)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及成品保护。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应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一旦出现裂缝,要正确对待。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解决办法及时进行修补,不要让其继续发展。
5.结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裂缝控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问,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1.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IT1,宽l~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3温度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变化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其次,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温缩开裂。即使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会导致干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s,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2.裂缝的控制措施
2.1设计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常见混凝土裂缝中,相当部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2选材和配合比设计方面
(1)根据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2.3施工操作方面
2.3.1浇捣工作
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2.3.2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可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
2.3.3夏季应注意
混凝土的浇捣温度,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
2.4体积收缩引起的裂缝防治
收缩裂缝分为干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发生于混凝土终凝前后,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水泥石中的凝胶体逐渐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有时会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塑性收缩裂缝多发生于新浇混凝土的板面、地面或具有较大面积的构件表面。裂缝的形状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产生这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多为室外露天浇筑。收缩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湿度的变化,使结构、构件具有相对稳定的湿度。具体措施有:
(1)适当选择配合比,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在混凝土中搀加粉煤灰,利用后期强度以降低水泥用量和温升,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避免使用粉砂,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混凝土浇筑之后,采用塑料薄膜和草袋覆盖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3)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抹压、但应注意避免过分抹压。
(4)采用密封保水法,如在混凝土表面喷水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或采用其他方法减少空气流动。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
(5)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应继续适当洒水或覆盖养护以便有较长的保温养护时间,特别是薄壁构件,应置于阴凉地方覆盖堆放。
3.混凝土裂缝常见补救措施
3.1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补贴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桨材难以灌人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灌浆嵌缝封堵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它的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例如桥梁裂的修补可先注浆,在涂膜封闭;而对于路面、墩台的粗大裂缝则采用开槽填补发为宜;为了防止钢筋锈蚀,混凝土受到有害离子的腐蚀,则可以采用涂膜防水处理。
3.3结构加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建筑构件裂缝的控制
1.现浇混凝土板的裂缝控制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主要表现为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等问题,其中有设计、原材料的原因,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裂缝控制措施有:(1)提高原材料的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制。 (3)提高混凝土运输、浇筑要求。 (4)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过程控制。 (5)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及成品保护。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应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一旦出现裂缝,要正确对待。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解决办法及时进行修补,不要让其继续发展。
5.结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