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的新体会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地少出现ADR。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药物的剂型: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人们应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其他文献
摘 要: RTK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其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效率高,可以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能够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勘界与拨地测量、工程测量等各个领域。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来探讨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RTK;工程;应用  一、GPS基本情况  GPS是一套利用美国
期刊
摘 要:韩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景优美,还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现如今开发的资源很多,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韩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在分析影响韩国旅游资源发展状况的几个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韩国今后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我认为,只有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业,才能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满足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并且促进旅游资源
期刊
摘 要:“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 ,我依然会珍惜。”多么朴实真实的歌词,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热血沸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把语文这一学科作为教育契机,向学生播撒感恩的种子,让他们逐渐长成感恩的菩提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此,我就以下几个内容谈谈如何让语文学科打开学生感恩的心灵,点燃他们的感恩梦想。  关键词:感恩对象;语文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分析,对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的领域,以及现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着重解析,针对具体技术具体发展理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围绕超清晰映像呈现、二极管缩小,电视屏幕离子化,信号接收强度调整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行解决分析,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集合国外先进技术于一身
期刊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膨胀性围岩,为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安全进行,只有熟悉膨胀性围岩的基本特征,掌握其施工支护原则,才能科学制定施工支护方案,确定其施工支护技术。  一、膨胀性围岩隧道施工支护原则  1.明确膨胀机制,施工措施要有针对性;  2.开挖后,尽快封闭围岩,加强初期支护,减小围岩变形,减少围岩吸水膨胀,防止崩坍;  3.施工尽可能避免产生大范围松弛区(卸载区),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期刊
摘 要:德育在五育中占有首要位置,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长期存在,德育教育一直流于形式表面。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但是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细致研究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本文将从小学到
期刊
摘 要: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是管理学界研究的焦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货币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企业应重视对管理层的激励,以便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管理层货币薪酬;管理层持股比例;企业绩效  一、前言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
期刊
摘 要:当前,法律教育界部分学者对于法律教育的性质还存在误解。中国高校的法律教育属于“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国内大学法学院需要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尽管司法考试已经对法律教育构成重要影响,但是大学法律教育却不能因此而沦为“应试教育”,而应当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性质。  关键词:大学法律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一、高校法律教育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期刊
ABSTRACT: China is one the socialism countries taking initiatives in the cause of renovating state enterprises, implementing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the  right of enterprise administrative, h
期刊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