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是指由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而使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学中的难点除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外,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理解程度的差异所产生的疑问和遇到的难点。与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难点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具有动态性和特殊性,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特点来逐个击破。
针对以上两类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并快速定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其次,教师还必须读透教材,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可以对比课程改革之前的教材,对知识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再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对授课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进行了解,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以便确定适合学情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直击难点,迅速有效地突破难点。
一、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化解难点
对于政治书本上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若干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追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适度的点拨,找出问题的答案,化解难点。
问题设计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1)贴近生活,引发兴趣。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是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考和探讨。
(2)难易适度,层层递进。设置的问题应避免过于简单或复杂,要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避免初始问题过难,而使学生丧失求知的信心。
(3)围绕目标,突破难点。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避免提出无效问题。
例如,在讲《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一框时,我将国家之间岛屿争端这一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设置为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对北冰洋岛屿的开发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活动结束后,我针对刚才的活动内容提出三个问题:“①整个过程中反映了哪些主体之间的国际关系,能否举例?②围绕北冰洋的开发,国家的不同立场与意见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哪些内容?③国际关系中的亲疏冷热关系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的回答,学生了解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为后面的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又提出三个难度提升的问题:“①各国利益的相同、相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我们通过此次活动有何启示?②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各国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推行的外交政策都是正当或正义的吗?③从维护海洋权益、解决钓鱼岛争端,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是正义的吗?我们应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刚才的此次活动结合教师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和引导性的话语及提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冲突的根源,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站在中国公民的角度上,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侵犯他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是错误的。
二、构建导图,锻炼思维,把握难点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逻辑性很强,且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于上一堂课的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势必会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是帮助学生迅速地进行知识的内化,突破难点,提高课堂吸收率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熟读教材,并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将新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并将它们同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每单元或板块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地将该单元涉及的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成后学生之间交换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取他人之长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经过这样的知识梳理过程,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难点,又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达到了难点突破这样更高层次的要求。
例如,在讲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 》时,由于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且政治主体众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职权),所以理解四个单元主体之间的联系是本书的最大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讲述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人民、政府、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是要想构建五大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必须熟读教材,并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把握。学生在完成之后同桌交换,互相订正,教师找几份典型的导图,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他人的知识结构,找到了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补充完善,从而突破了整本书中最大的难点。
三、借助工具,直观教学,直击难点
在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将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借助动静结合、声色俱备的多媒体展示或实物操作的方法,直观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亲自操作,分析问题。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框时,学生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及我国的分配政策这两个知识点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在课前准备好一个小蛋糕,在课上,让三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分蛋糕。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三个同学上到讲台后,大家却为怎么切、谁来切而发愁了,三个人都想亲自操刀,给自己切块大的,但是另两个同学不同意。这时三人都陷入思考,怎样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讲台下的同学也你一言我一语地给他们出主意,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让其中一个人来切,另两个同学来挑。大家都表示赞同,认为这是最公平的办法。紧接着我提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概念,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要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通过刚才学生的操作,大家都认识到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意义,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
在学习《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框时,学生对于质变概念的理解存在障碍,特别是不能理解“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观点。于是我借用音乐课上学生用的乐谱,找到班上会乐器的同学,为大家弹奏一首歌曲。随后我让两个学生改变其中几个音符的位置,再让学生弹奏。并且询问大家听到两首乐曲后的感受。这时学生纷纷表示,感觉听到的不是同一首歌曲。然后,我引导大家思考乐谱中音符位置的变化,看上去不明显,但是会使整首曲子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击破了这一难点。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对比教学法、板书提示法、知识填充法等也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理解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运用固有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通过学生的反应,判断他们对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及时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如皋市通用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江苏 如皋,226521)
针对以上两类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并快速定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其次,教师还必须读透教材,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可以对比课程改革之前的教材,对知识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再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对授课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进行了解,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以便确定适合学情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直击难点,迅速有效地突破难点。
一、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化解难点
对于政治书本上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枯燥难懂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若干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追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适度的点拨,找出问题的答案,化解难点。
问题设计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1)贴近生活,引发兴趣。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是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考和探讨。
(2)难易适度,层层递进。设置的问题应避免过于简单或复杂,要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避免初始问题过难,而使学生丧失求知的信心。
(3)围绕目标,突破难点。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避免提出无效问题。
例如,在讲《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一框时,我将国家之间岛屿争端这一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设置为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对北冰洋岛屿的开发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活动结束后,我针对刚才的活动内容提出三个问题:“①整个过程中反映了哪些主体之间的国际关系,能否举例?②围绕北冰洋的开发,国家的不同立场与意见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哪些内容?③国际关系中的亲疏冷热关系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的回答,学生了解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为后面的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又提出三个难度提升的问题:“①各国利益的相同、相悖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我们通过此次活动有何启示?②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各国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推行的外交政策都是正当或正义的吗?③从维护海洋权益、解决钓鱼岛争端,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是正义的吗?我们应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刚才的此次活动结合教师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和引导性的话语及提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冲突的根源,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站在中国公民的角度上,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侵犯他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是错误的。
二、构建导图,锻炼思维,把握难点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逻辑性很强,且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于上一堂课的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势必会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是帮助学生迅速地进行知识的内化,突破难点,提高课堂吸收率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熟读教材,并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将新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并将它们同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每单元或板块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地将该单元涉及的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成后学生之间交换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取他人之长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经过这样的知识梳理过程,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难点,又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达到了难点突破这样更高层次的要求。
例如,在讲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 》时,由于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且政治主体众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职权),所以理解四个单元主体之间的联系是本书的最大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讲述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人民、政府、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是要想构建五大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必须熟读教材,并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把握。学生在完成之后同桌交换,互相订正,教师找几份典型的导图,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他人的知识结构,找到了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补充完善,从而突破了整本书中最大的难点。
三、借助工具,直观教学,直击难点
在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将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借助动静结合、声色俱备的多媒体展示或实物操作的方法,直观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亲自操作,分析问题。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框时,学生对于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及我国的分配政策这两个知识点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在课前准备好一个小蛋糕,在课上,让三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分蛋糕。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三个同学上到讲台后,大家却为怎么切、谁来切而发愁了,三个人都想亲自操刀,给自己切块大的,但是另两个同学不同意。这时三人都陷入思考,怎样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讲台下的同学也你一言我一语地给他们出主意,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让其中一个人来切,另两个同学来挑。大家都表示赞同,认为这是最公平的办法。紧接着我提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概念,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要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通过刚才学生的操作,大家都认识到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意义,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
在学习《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框时,学生对于质变概念的理解存在障碍,特别是不能理解“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观点。于是我借用音乐课上学生用的乐谱,找到班上会乐器的同学,为大家弹奏一首歌曲。随后我让两个学生改变其中几个音符的位置,再让学生弹奏。并且询问大家听到两首乐曲后的感受。这时学生纷纷表示,感觉听到的不是同一首歌曲。然后,我引导大家思考乐谱中音符位置的变化,看上去不明显,但是会使整首曲子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击破了这一难点。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对比教学法、板书提示法、知识填充法等也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理解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运用固有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通过学生的反应,判断他们对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及时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如皋市通用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江苏 如皋,22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