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线粒体的婴儿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b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国,如果一项关于胚胎改造技术的新法案明年能获得通过,那么2015年将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对于胚胎学乃至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其意义将不亚于1978年7月25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试管婴儿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奥德姆总医院诞生。
  这项新法案的内容,是允许医生们将一项名为“三父母试管婴儿”的胚胎改造技术真正应用到人体上。这一技术能够解决某些基因缺陷带来的线粒体疾病,但同时也因为改造胚胎以及让一个婴儿同时拥有了三个父母的基因,引发了包括伦理风险在内的诸多争议。
  科学家们已经基本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现在,皮球被抛到了政府监管部门手中。
  换掉人体故障“电池”
  “三父母试管婴儿”是偏向于大众传播的叫法,这项延伸自传统试管授精的技术,有一个更科学的称呼——线粒体替代法。
  线粒体是人和众多生物细胞中具有的一种细胞器,它是为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提供借助氧化过程释放能量的场所,可以说是机体的“供电电池组”。
  这块“大电池”独立于细胞核之外,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组,一旦线粒体内存在基因突变等缺陷,就很有可能引发癫痫、中风、耳聋等多种疾病。科学家们已知的由线粒体缺陷引发的疾病,已超过50种。
  更可怕的是,线粒体的基因经由母婴遗传,如果母亲卵子中的线粒体基因出现缺陷,那么缺陷导致的疾病也会传给下一代。
  这个概率并不低,按照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数据,全球每200名婴儿中,就有一人会受到母亲线粒体基因影响,每6500名婴儿中便有一名会因线粒体基因缺陷患上严重的疾病。
  线粒体替代法的治疗思路中,各个国家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技术细节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找到一位健康女性的卵子线粒体,替换掉有缺陷的母亲卵子线粒体。
  从技术上来说,整个替换的过程并不复杂,从母亲存在线粒体缺陷的卵子中取出细胞核,将其植入到另一个保留了线粒体但移除了细胞核的卵子中,这个新卵子再与父亲的精子结合,成为拥有健康线粒体的受精卵。
  “设计婴儿”争议
  更换线粒体的想法看起来很完美,但问题在于,线粒体独自携带遗传基因物质的特性,意味着新生婴儿不仅将继承亲生父母的基因,还会同时携带第二位“母亲”的基因。
  该项技术的早期反对者认为,谁也不能保证,第二位“母亲”的基因不会对婴儿未来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另外,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遗传学和社会中心负责人马茜·达尔诺夫斯基说,如果政府为“三父母试管婴儿”技术的临床应用“开绿灯”,就相当于“同意对人类实施基因改造”。
  而且,这种改造接下来有可能进一步催生出“设计婴儿”,即人为地选择孩子的身高、体重、外貌和智力。
  在西方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影响下,这种“接管上帝指挥棒”的行为,很难被接受。
  不过,通过此前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前一种担忧在技术上已被证明是多余的。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评审人员在最新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所有评审中,评审人员已经达成一致,认为所观察到的证据不足以显示该项技术不够安全。”
  英国政府部门的首席医务官达姆·萨利·戴维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线粒体基因中并没有决定个体构成的基础基因。人类线粒体包含37个基因,而细胞核上超过20000个。线粒体只与基本的、低级别的细胞功能有关。
  换言之,婴儿的外貌智力人格等基本特征,还是遗传自父母双方,这个婴儿仍是他们的孩子,第三方“母亲”加入的线粒体,只是用于换掉那块故障的“电池”,确保新生儿免于罹患线粒体疾病。
  至于“设计婴儿”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安全风险,她认为,改变细胞核基因的做法在国际上一直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未来这条基本原则也不应该改变。
  还需管控风险
  并不是说,科学家们对于此项技术完全没有担忧。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指出,这种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方法在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几乎所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得到的评审结果,都是基于在动物身上做的初步试验。一些专家认为,动物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并不足以支持将这项技术转向人体测试。
  此外,在人体内更换线粒体势必会让线粒体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人们依然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知道到底会不会出现类似风险。
  戴维斯认为,如果政府想要为这项技术放行,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完备法律条例进行严格管控,比如所有的医院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核准,才能在临床上采用线粒体替换技术。
  此外,线粒体的提供者应该被当作人体组织的捐赠者来对待,按照现有的人体组织捐赠流程来严格管理,除非双方同意,否则新生儿未来无权获得捐赠者的个人信息。
  对于未来的代际遗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相容风险,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评审报告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开创性的技术阻断了线粒体疾病的道路,给千万个不想让孩子遗传自己疾病的家庭带来了福音”,戴维斯说,“我们期望尽可能推介这种正确的救命方法”。
其他文献
不唯GDP论,从理念开始转入操作层面。  从去年年中的经济增长“区间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又用了“左右”的提法,首次公开表明在追求GDP增速上持灵活态度。日前,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令外界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  在传递了转型的信号后,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也在调整:一是加大了绿色政绩权重;二是造成绿色负债、生态损失者将受到追究;三是实行分类和差别化考核
期刊
最近关于煤化工产业重组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大唐、中海油等央企的集体退出,引发了对煤化工产业前景的争论。但许多分析并不到位。  通观十多年来示范工程的经验教训,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煤质对路则成,管理规范则顺”。失败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质不对路造成的。  从中国清洁能源供应的安全性考虑,中国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十多年示范工程的建设,由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组
期刊
“我赚钱我干嘛不干?我憨啊?”在信发集团投资200亿元的发电机组项目建设现场,山东信发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自2013年10月开工建设后,该项目便不分昼夜赶进度,预计2015年6月全部投产,将为信发集团的电解铝产业提供电力。  自备发电是张学信继续逆周期进行电解铝产业扩张的底气,电价变化1分钱,就影响铝的成本140块钱。由于手握“底牌”,在电解铝这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信发
期刊
7月20日,东部沿海三省一市山东、江苏、浙江及上海,陆续公布了2014年“年中成绩单”:GDP增速均保持在7%以上,其中山东同比增长8.8%,江苏迈过“三万亿”门槛,同比增长8.9%,浙江同比增长7.2%,上海同比增长7.1%。  “这几个省市在稳增长中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如果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合理区间,对全国稳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7月初的国务院督查行动中,第五督查组组长姜大明对《财经国
期刊
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在国家层面“升级”,“普惠金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书记、总理多次肯定互联网金融创新。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热情高涨。多地政府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出了传统法宝——设立产业园区。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0多个地方政府已经推出或正在筹备推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互联网金融发达的城市,也包括一些具备一定IT技术和金融基础的城市
期刊
7月26日,太原市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虽然2%的GDP增速仍处低位,但相比一季度已在回升。今年一季度,太原GDP增速仅为0.1%,遭遇“断崖式”下滑。  受煤焦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以煤焦铁等基础产业为主的资源性省份山西,一季度GDP增速仅有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与全年目标相差3.5个百分点。  太原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受各种因素影响,工业产业至少要等到9月份才可能会有“根本
期刊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为热门词汇已有一两年之久,然而究竟该如何建设方能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作为体制改革先锋的深圳前海,又一次站到了时代潮头。  早在2012年,即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次年,前海便开始筹划智库。  “前海肩负着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子、深港合作新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新经验等重大历史使命,必须有强大和超前的智力支持。”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在接
期刊
上海福喜的“问题肉”事件被曝光之后,食品安全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时下流行的“有机”食品,如“有机奶”、“有机蛋”、“有机蔬菜”等,似乎成为百姓餐桌上区分安全食品与非安全食品的标签。不过,也有很多消费者对此标签持怀疑态度。  价格居高不下  在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始于1990年代。彼时,有机产品基本都外销,美欧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牵头建立中
期刊
近年来随着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强对水环境的治理。其中,污水处理厂作为治污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列上大规模建设的清单。  2014年7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密集下达了20多个省市2014年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资计划。其中计划安排水污染治理项目338个,项目总投资296.4亿元,2014年安排投资134.7亿元。  投资不可谓不大。“花大力气建设的污水处理能力,却没达到应有的效果。”中国工程
期刊
先来看个故事:有一对上海兄弟,哥哥叫大毛,弟弟叫小毛,参加工作都已经25年了。大毛在外资银行有份很不错的工作,工资高,福利好,还有带薪年假。小毛则是个体的士司机,生意时好时坏,收入起伏不定,因此总是带着羡慕谈起大毛,并抱怨自己的工作缺乏稳定性。然而金融危机引起了连锁反应,大毛接到了人事部的裁员电话,而小毛的职业却不受影响。  大毛只有一个大雇主,长期没有压力,看似稳定,好像捧着铁饭碗,在金融危机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