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关于煤化工产业重组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大唐、中海油等央企的集体退出,引发了对煤化工产业前景的争论。但许多分析并不到位。
通观十多年来示范工程的经验教训,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煤质对路则成,管理规范则顺”。失败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质不对路造成的。
从中国清洁能源供应的安全性考虑,中国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十多年示范工程的建设,由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组成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示范工程表明,上述煤化工项目在技术上没有颠覆性的问题,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真正起到了示范效应,可作为下一步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指引。
煤质对路则成
如果煤质对路,即使投资大、煤价高,通过有效的管理,项目不至于夭折;反之,如果煤质不对路,即使投资少、煤价低,管理规范,项目夭折在所难免。换言之,如果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虽然煤质对路,由于投资过大、建设期过长、外部条件不配套等原因,也会造成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但经过努力可以扭转。也就是说,煤化工项目成败与经济效益好坏,直接取决于煤质对路与否。
煤质对路,首先要求煤适合于气化工艺,通俗地说,“煤化”就是要有效地、经济地把煤“化”了,这也是煤化工技术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所在。
煤质不对路的教训比比皆是。大唐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煤化工项目,如果当初选址在鄂尔多斯地区或榆林地区,使用烟煤而不是现在的褐煤,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难以想象,当时在煤炭产业并不发达、煤炭产量较低、煤质研究和煤炭利用几乎为零的锡林格勒盟地区投巨资建设煤化工项目,需要多大的胆量。
煤炭使用很少,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就不易发现,煤质的特点也就无从知晓,在煤气化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不出问题反而是怪事,有些问题不是根本性的,可以通过工艺调整解决,但有些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几乎不能有效解决。煤质对路则成,还表现为原料的价格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相同工艺和规模的项目,原料煤价格200元/吨有之,500元/吨也有之,经济效益的好坏一目了然。例如,建设以褐煤为原料的煤化工项目,就应当认真地研究褐煤气化与烟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对比,在决策时,一定要明确该褐煤气化项目与烟煤气化项目有没有竞争性。一般人认为褐煤比烟煤便宜,但忽略了开采成本是否便宜这个关键问题,也忽略了褐煤发热量低、气化效率低、前期处理复杂等问题。开采成本不低,隐含着煤价竞争力不强。
管理规范则顺
有的煤质不对路的项目,一路绿灯开工建设,但建成之时就是亏损之日,或建成之时就是改造之日。这就牵涉出管理的问题。面对一个失败的项目时,我们不禁要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范吗?投资决策规范吗?审批规范吗?工程设计规范吗?重要关键设备采购规范吗?银行贷款审批规范吗?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规范,起到应起的作用,就不会面对如此窘境。
虽然管理不是煤化工项目成败的主因,但导致煤质不对路、从而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项目前期工作粗放,管理不规范。如果前期工作认真进行了煤质的适应性研究,选择了最适宜的气化工艺,或者通过研究认为该原料煤不适合气化,就从根源上杜绝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管理不规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全在业主,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关键技术提供商都负有一定责任。有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选取的煤价与实际生产时的煤价相差很多;有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具有适宜的煤原料,但等项目建成后该适宜的煤原料不生产了,必须不远万里采购原料煤,导致严重亏损;有的项目投资超预算、工期延长;这都与设计部门的工作有关,这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提供部门,在推介自己的技术装备时,往往宣传自己的技术装备包打天下,也为项目的失败留下了隐患。
煤质对路则成,在项目前期阶段一定要认真研究煤质问题,尽量地做到全面、精细。神华集团在对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的煤质进行调研时,就对煤质变化规律和此地区未来3~5年的煤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
煤质研究也牵涉到项目建设地等前期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水煤浆气化需要灰分相对较低、灰熔点相对较低的煤原料,贵州六盘水地区大多为灰分高、高灰熔点的煤矿,如果在该地区建设水煤浆气化项目,那建成后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停产改造,要么效益不佳。
建设任何项目都有投资风险,与煤有关的投资项目最大的风险就是“煤质好坏”的风险。煤矿投资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归纳起来基本问题也是煤质问题。有的连褐煤还是烟煤都没搞清楚,就盲目投资建设煤矿,有的在还没有确认是不是炼焦煤的情况下,就贸然投资建设所谓的炼焦煤矿。所以,新兴的煤化工项目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亟待加强规范化运作。
通观十多年来示范工程的经验教训,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煤质对路则成,管理规范则顺”。失败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质不对路造成的。
从中国清洁能源供应的安全性考虑,中国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十多年示范工程的建设,由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组成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示范工程表明,上述煤化工项目在技术上没有颠覆性的问题,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真正起到了示范效应,可作为下一步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指引。
煤质对路则成
如果煤质对路,即使投资大、煤价高,通过有效的管理,项目不至于夭折;反之,如果煤质不对路,即使投资少、煤价低,管理规范,项目夭折在所难免。换言之,如果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虽然煤质对路,由于投资过大、建设期过长、外部条件不配套等原因,也会造成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但经过努力可以扭转。也就是说,煤化工项目成败与经济效益好坏,直接取决于煤质对路与否。
煤质对路,首先要求煤适合于气化工艺,通俗地说,“煤化”就是要有效地、经济地把煤“化”了,这也是煤化工技术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所在。
煤质不对路的教训比比皆是。大唐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煤化工项目,如果当初选址在鄂尔多斯地区或榆林地区,使用烟煤而不是现在的褐煤,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难以想象,当时在煤炭产业并不发达、煤炭产量较低、煤质研究和煤炭利用几乎为零的锡林格勒盟地区投巨资建设煤化工项目,需要多大的胆量。
煤炭使用很少,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就不易发现,煤质的特点也就无从知晓,在煤气化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不出问题反而是怪事,有些问题不是根本性的,可以通过工艺调整解决,但有些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几乎不能有效解决。煤质对路则成,还表现为原料的价格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相同工艺和规模的项目,原料煤价格200元/吨有之,500元/吨也有之,经济效益的好坏一目了然。例如,建设以褐煤为原料的煤化工项目,就应当认真地研究褐煤气化与烟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对比,在决策时,一定要明确该褐煤气化项目与烟煤气化项目有没有竞争性。一般人认为褐煤比烟煤便宜,但忽略了开采成本是否便宜这个关键问题,也忽略了褐煤发热量低、气化效率低、前期处理复杂等问题。开采成本不低,隐含着煤价竞争力不强。
管理规范则顺
有的煤质不对路的项目,一路绿灯开工建设,但建成之时就是亏损之日,或建成之时就是改造之日。这就牵涉出管理的问题。面对一个失败的项目时,我们不禁要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范吗?投资决策规范吗?审批规范吗?工程设计规范吗?重要关键设备采购规范吗?银行贷款审批规范吗?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规范,起到应起的作用,就不会面对如此窘境。
虽然管理不是煤化工项目成败的主因,但导致煤质不对路、从而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项目前期工作粗放,管理不规范。如果前期工作认真进行了煤质的适应性研究,选择了最适宜的气化工艺,或者通过研究认为该原料煤不适合气化,就从根源上杜绝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管理不规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全在业主,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关键技术提供商都负有一定责任。有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选取的煤价与实际生产时的煤价相差很多;有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具有适宜的煤原料,但等项目建成后该适宜的煤原料不生产了,必须不远万里采购原料煤,导致严重亏损;有的项目投资超预算、工期延长;这都与设计部门的工作有关,这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提供部门,在推介自己的技术装备时,往往宣传自己的技术装备包打天下,也为项目的失败留下了隐患。
煤质对路则成,在项目前期阶段一定要认真研究煤质问题,尽量地做到全面、精细。神华集团在对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的煤质进行调研时,就对煤质变化规律和此地区未来3~5年的煤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
煤质研究也牵涉到项目建设地等前期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水煤浆气化需要灰分相对较低、灰熔点相对较低的煤原料,贵州六盘水地区大多为灰分高、高灰熔点的煤矿,如果在该地区建设水煤浆气化项目,那建成后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停产改造,要么效益不佳。
建设任何项目都有投资风险,与煤有关的投资项目最大的风险就是“煤质好坏”的风险。煤矿投资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归纳起来基本问题也是煤质问题。有的连褐煤还是烟煤都没搞清楚,就盲目投资建设煤矿,有的在还没有确认是不是炼焦煤的情况下,就贸然投资建设所谓的炼焦煤矿。所以,新兴的煤化工项目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亟待加强规范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