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和卵巢肿瘤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分别将其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比较其各自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卵巢肿瘤组患者的卵巢动/静脉显示率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3.3%和90.0%,也有卵巢肿瘤组显著优于子宫肌瘤组的特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扫描可以对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肿瘤供血情况进行有效显示,有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鉴别。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卵巢肿瘤 CT 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都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卵巢肿瘤的发病则是遗传因素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由于患病早期,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并无显著差异,加上病灶位置相近,影像学表现类似,鉴别相对比较困难[2]。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就2014年2月到2014年8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4年8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和卵巢肿瘤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影像学资料完整,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子宫肌瘤组的患者,年龄在35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3.5)岁。其中,合并月经紊乱的患者21例,合并经血增多的患者3例,合并腹痛的患者6例。
卵巢肿瘤组的患者,年龄在36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3.5)岁。其中,合并月经紊乱的患者19例,合并经血增多的患者4例,合并腹痛的患者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及主要临床表现上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患者取仰卧位,依次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耻骨至肾门。扫描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150mAs,层厚0.5cm、层间距0.5mm,重建层厚1.25mm,重建层间距1.25mm,螺距1.5:1。增强扫描时经肘中静脉注射浓度为300mgI/ml的碘海醇做造影剂90ml,注射速率为2.5ml/s。
观察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图像,分别计算患者的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卵巢静脉的显示率,并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计算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肌瘤组30例患者的肌瘤直径在6mm到17mm之间,平均直径(9.8±1.9)cm;卵巢肿瘤组30例患者的肌瘤直径在5mm到17cm之间,平均(10.9±2.4)cm。
分别观察子宫肌瘤组患者和卵巢肿瘤组患者的肿瘤供血血管显示率,可见卵巢肿瘤组患者的卵巢动/静脉显示率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子宫动脉显示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3.3%和90.0%,也有卵巢肿瘤组显著优于子宫肌瘤组的特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CT诊断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本文分别比较了多层螺旋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发现两种疾病的患者在卵巢动脉、静脉显示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层螺旋CT扫描仪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强后期处理能力有关,其可以更加清晰地对盆腔、卵巢、子宫内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小结构进行显示,无论是卵巢动脉、卵巢静脉还是子宫动脉的显示率都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医生对子宫及卵巢肿瘤的供血血管相关情况(血管的来源、数量及走向、分布等)进行判断。正常情况下,卵巢动脉发源于腹主动脉,并沿腰大肌前缘下行;而卵巢静脉则沿腰大肌前缘上行,左右侧分别回流至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如果CT检查显示其进入肿块,则可基本判断为卵巢肿瘤;而子宫动脉发源于髂内动脉,正常情况下是沿着盆腔侧壁进入子宫,如CT检查显示患者有子宫动脉增粗,且血流进入肿块的情况,则可判断其为子宫肿瘤[3]。综上,CT扫描对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剑明.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6):3343-3345.
[2]张鑫,陈跃辉,贾伟军,等.128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3):27-28.
[3]贺奇,朱军.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 CT 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70-71.
作者简介:李俊(1982.11—),女,汉族,籍贯:浙江金华,金华中医医院影像中心,执业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影像诊断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卵巢肿瘤 CT 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都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卵巢肿瘤的发病则是遗传因素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由于患病早期,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并无显著差异,加上病灶位置相近,影像学表现类似,鉴别相对比较困难[2]。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就2014年2月到2014年8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4年8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和卵巢肿瘤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影像学资料完整,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子宫肌瘤组的患者,年龄在35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3.5)岁。其中,合并月经紊乱的患者21例,合并经血增多的患者3例,合并腹痛的患者6例。
卵巢肿瘤组的患者,年龄在36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3.5)岁。其中,合并月经紊乱的患者19例,合并经血增多的患者4例,合并腹痛的患者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及主要临床表现上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患者取仰卧位,依次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耻骨至肾门。扫描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150mAs,层厚0.5cm、层间距0.5mm,重建层厚1.25mm,重建层间距1.25mm,螺距1.5:1。增强扫描时经肘中静脉注射浓度为300mgI/ml的碘海醇做造影剂90ml,注射速率为2.5ml/s。
观察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图像,分别计算患者的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卵巢静脉的显示率,并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计算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肌瘤组30例患者的肌瘤直径在6mm到17mm之间,平均直径(9.8±1.9)cm;卵巢肿瘤组30例患者的肌瘤直径在5mm到17cm之间,平均(10.9±2.4)cm。
分别观察子宫肌瘤组患者和卵巢肿瘤组患者的肿瘤供血血管显示率,可见卵巢肿瘤组患者的卵巢动/静脉显示率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子宫动脉显示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3.3%和90.0%,也有卵巢肿瘤组显著优于子宫肌瘤组的特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患者CT诊断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本文分别比较了多层螺旋CT诊断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发现两种疾病的患者在卵巢动脉、静脉显示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层螺旋CT扫描仪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强后期处理能力有关,其可以更加清晰地对盆腔、卵巢、子宫内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小结构进行显示,无论是卵巢动脉、卵巢静脉还是子宫动脉的显示率都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医生对子宫及卵巢肿瘤的供血血管相关情况(血管的来源、数量及走向、分布等)进行判断。正常情况下,卵巢动脉发源于腹主动脉,并沿腰大肌前缘下行;而卵巢静脉则沿腰大肌前缘上行,左右侧分别回流至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如果CT检查显示其进入肿块,则可基本判断为卵巢肿瘤;而子宫动脉发源于髂内动脉,正常情况下是沿着盆腔侧壁进入子宫,如CT检查显示患者有子宫动脉增粗,且血流进入肿块的情况,则可判断其为子宫肿瘤[3]。综上,CT扫描对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剑明.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6):3343-3345.
[2]张鑫,陈跃辉,贾伟军,等.128层螺旋CT血管重建在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3):27-28.
[3]贺奇,朱军.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 CT 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70-71.
作者简介:李俊(1982.11—),女,汉族,籍贯:浙江金华,金华中医医院影像中心,执业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