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原生态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园林规划设计中原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原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传统的造园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其再生产本质是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城市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通过转化和固定太阳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活游憩空间、美化城市风貌。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布局是为改善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规模阈、空间阈或时间阈进行配置及相关安排。现阶段,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而由于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前节所述的种种局限及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生态园林。
二、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生态功能优先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景观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艺术精华,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
2、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景观,但其本质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设和传统的园林观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减少,野生动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城市景观变得单调,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以保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使各种生物组合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群落[2]。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三、园林规划设计中原生态保护措施
1、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强调景观环境内部各元素与原生态环境的共存关系
建筑、植物、山水、天时等这些元素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建筑与植物:城市中高层建筑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建筑与建筑间可减少日照的时间、可形成寒风带。冬季,一些植物会因为光照严重不足,寒冷时间过长,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水与植物: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60~80%的水,而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城市中的土壤含有较多废弃物,密实度高;路面的封闭,大多雨水都流入了下水道;深入地下的建筑等因素都影响或阻碍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严重破坏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反之。如果植物长势良好,它们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遮荫蔽晒、降低噪音、防风防灾并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这对改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设计树种的选择,做到适地适树
在设计树种时,要根据景观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據城市的气候特征,选择阳性或阴性,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城市的污染状况,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城市大风的记录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4、强调人类与原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是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西湖之所以美,不仅美在景色,还美在西湖边上的传说、文化与精神。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不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顾本土特色,只为追求形式美与艺术感,以高额投入建造的“宏伟工程”,那将经不住时间与社会的考验。
四、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
生态园林的建设范围由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系统扩展到了城市的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以谋求城市大环境的生态化,这就是城市大园林的观点。在传统园林的建设中,分散的园林绿地系统,生境由于绿地面积较小和植物种类单一的原因,加之与自然环境之间松散的联系,使生物的种类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对原生态的保护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利用岛屿生物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间建设生态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大园林的网络,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这个大型的人工环境之中,不仅给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通过廊道进行迁移,城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点等的建设规划,在城市外围形成大规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经济效益的绿色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城市边缘带作为一种缓冲带,为受人类活动胁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城市边缘带园林的建设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让城市原生态得到了扩展与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跨出的一个大跨步的前进。
结语
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生态原理为基本、以保护环境以及原生态为主旨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谐生长,共同构筑出一个种群协调,色彩丰富,造型优美的群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种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营养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的群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对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各种植物以及景观的搭配进行处理,以求达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元素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以及研究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其他问题,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优化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2】陈向远.现代城市需要建设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4】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原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传统的造园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其再生产本质是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城市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通过转化和固定太阳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活游憩空间、美化城市风貌。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布局是为改善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规模阈、空间阈或时间阈进行配置及相关安排。现阶段,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而由于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前节所述的种种局限及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生态园林。
二、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生态功能优先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景观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艺术精华,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
2、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景观,但其本质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设和传统的园林观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减少,野生动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城市景观变得单调,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以保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使各种生物组合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群落[2]。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三、园林规划设计中原生态保护措施
1、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强调景观环境内部各元素与原生态环境的共存关系
建筑、植物、山水、天时等这些元素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建筑与植物:城市中高层建筑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建筑与建筑间可减少日照的时间、可形成寒风带。冬季,一些植物会因为光照严重不足,寒冷时间过长,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水与植物: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60~80%的水,而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城市中的土壤含有较多废弃物,密实度高;路面的封闭,大多雨水都流入了下水道;深入地下的建筑等因素都影响或阻碍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严重破坏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反之。如果植物长势良好,它们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遮荫蔽晒、降低噪音、防风防灾并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这对改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设计树种的选择,做到适地适树
在设计树种时,要根据景观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據城市的气候特征,选择阳性或阴性,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城市的污染状况,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城市大风的记录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4、强调人类与原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是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西湖之所以美,不仅美在景色,还美在西湖边上的传说、文化与精神。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不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顾本土特色,只为追求形式美与艺术感,以高额投入建造的“宏伟工程”,那将经不住时间与社会的考验。
四、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
生态园林的建设范围由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系统扩展到了城市的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以谋求城市大环境的生态化,这就是城市大园林的观点。在传统园林的建设中,分散的园林绿地系统,生境由于绿地面积较小和植物种类单一的原因,加之与自然环境之间松散的联系,使生物的种类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对原生态的保护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利用岛屿生物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间建设生态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大园林的网络,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这个大型的人工环境之中,不仅给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通过廊道进行迁移,城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点等的建设规划,在城市外围形成大规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经济效益的绿色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城市边缘带作为一种缓冲带,为受人类活动胁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城市边缘带园林的建设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让城市原生态得到了扩展与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跨出的一个大跨步的前进。
结语
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生态原理为基本、以保护环境以及原生态为主旨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谐生长,共同构筑出一个种群协调,色彩丰富,造型优美的群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种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营养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的群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对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各种植物以及景观的搭配进行处理,以求达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元素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以及研究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其他问题,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优化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2】陈向远.现代城市需要建设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4】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