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清洋务运动倡导西学,广泛地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先后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和近代军事工业。为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专业人才,洋务派代表大量兴办职业技术学堂,为晚清政府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也为后来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向传统教育制度发难、大量兴办职业技术学堂、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特点三部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洋务运动;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30-03
清朝的教育制度沿袭于前朝,学习内容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选拔人才的方式为科举。这套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实施了上千年,在其实施之初确有合理性,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晚清时期,随着外敌的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原有的教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救国救民的需要。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1],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开创了实业兴邦救国之先风。
一、洋务运动向传统教育制度发难
洋务运动倡导西学, 以“中体西用”为准则,先后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和近代军事工业,而近代民用和军事工业的兴起,必然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都认识到了上千年来不曾变革过的教育制度已经弊端丛生,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还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会对社会的向前发展起阻碍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让学子大多只研究官場钻营之术,而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技能、国计民生与风土人情知晓甚少。毫无疑问,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抵御外来强敌入侵的,也无法帮助当时的晚清政府跟随西方脚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洋务派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日愈强烈,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日愈高涨。
二、大量兴办职业技术学堂
既然原有的教育制度不能培养有用的人才,那么有用的适应新的发展的人才从哪里来呢?洋务派认为,世界各国的竞争重在教育,中国需要像西方那样办实业学堂,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他们都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创办到发展的过程中,碰到过人才短缺的难题——由于没有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以至于从国外引进的器械只能当作破铜烂铁堆在仓库;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民族企业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在现实的挑战下,洋务派明确了以培养各行业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实业教育的理念。为了培养大批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适应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的需要,从咸丰十年底开始到1895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我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自此发轫。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西文学堂。语言是沟通、交流与表达诉求的工具。鸦片战争后,奕等人深感在外交事务中因没有真正通晓外邦语言文字的人才而常受戏弄欺负的悲哀,认为必须要有专门的西文学堂来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以学习西文为主的第一批外国语学堂陆续开设,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后1887年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开馆,1889年珲春俄文书院开馆 [2]。
第二类为军事学堂。近代海军的建设推动了水师学堂的开设。旧式的科举制度难以培养和造就新式的海军人才,要培养新式的海军人才就得另寻途径。晚清军事学堂的开设为培养制造、维修和指挥操纵舰船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晚清政府的强兵之路从1880年开设的天津水师学堂开始,1887年开设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9年开设的山东威海水师学堂,1890年开设的江南水师学堂都为晚清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第三类为西艺学堂。它是在洋务企业内开办的,用以培养企业或是行业所需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堂。从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创办开始,这类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地。之后的广东实学馆、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福州电报学堂、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招商局驾驶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都属于西艺学堂。这类职业技术学堂占了所有新式学堂数目的三分之一。1867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更是被视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 [3], 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发轫的标志。
三、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这些职业技术学堂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模仿英、法等国家的同类学校,采用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招生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的理解都处于非常狭隘的状态,认为它只是谋生,是与科学、智慧、文明、道德等完全割裂开来的一种低级的活动,认为与之相关联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是与开启智慧、加强修养无关的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活动。在科举制度与社会偏见的夹击下,这些职业技术学堂在招生上,既面临世俗观念的障碍,还要与科举争夺人才。
学堂兴办者在招生管理上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不论出身,以择优为标准,在民间广泛挑选人才。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它主要招本地资性聪颖、精通文义,且年龄在15-18岁的学生。二是许以学生优厚待遇,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此举措类似于今天职业院校为学生设置的奖、助学金与发放的各种补助。福州船政学堂除供应学生伙食、住宿和医疗费用外,每月还有四两白银的补贴,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还会给予奖励,甚至可以破格录用 [4]。新式学堂此举对寒门学子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批批吃苦耐劳、要求上进的青年进入新式学堂,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成长为新式实用人才。 (二)课程设置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各新式学堂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建立的,自然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下,其课程设置也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学堂教育的特点。
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其课程设置呈现出专业性、层次性与实用性特点。它学习法国体制,按学科分设专业与课程。如法文堂分三个专业,造船专业、设计绘制专业和艺圃。各专业开设课程各不相同:艺圃专业,主要是指学徒班,主要培养一线工人和监工,尽管也设置了代数、几何、蒸汽機与设计等理论课,但对他们的理论学习要求要低于另两个专业,学徒们在工作完成之后每晚学习一个半小时即可。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求艺徒们不能脱离生产 [5]。所开课程,按专业需要,以西方语言、先进技术、自然科学等方面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都体现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特别是艺圃专业,通过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已经是近代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也是今天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雏形体现。
(三)管理特点
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时日尚短,政府既未出台相应总章程,也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学堂。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经费培养出合格人才,各学堂陆续建立和完善了管理的系列章程。其管理特点如下:
首先在行政组织上,普遍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各学堂均有一个监督,监督下设总教习,总教习下设分教习。监督是学校的行政首领,负责学校建设、资金等重大计划与决策;总教习负责教务、人事、招生等工作;分教习负责具体课程讲授和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其次在教学管理上,严格考核。学堂定期进行考核,按考试成绩优劣对学生进行奖惩。学习成绩优异者、有进步者,可获奖赏;成绩较差且居后者,就面临惩罚。学堂通过严格的考核与奖惩机制,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再次,在人事管理上,学堂不再聘用只读圣贤书的“先生”,而是聘请近代意识强烈的教职工。除汉语教学聘请中国教习外,其他课程均聘用外国教习。通过外国教习的理论教授与实践操作,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近代科学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6]。
四、结语
洋务派主张开眼看世界,寄希望于科技救国。尽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但在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新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向陈腐的科举制度举旗宣战,为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其在教育方式上迥异于科举制度只重书面考试的办法,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不仅注重课堂讲授,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时期的实业教育,既适应了近代工业、通讯、交通、矿山等企业兴起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近代军事和国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由此开启。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 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二十四)[M]. 南京:金陵出版社,1908:23.
[2] 李华灵. 论洋务学堂与我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之发轫[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21-24.
[3] 潘懋元.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0周年纪念[J]. 中国大学教育,2006(07):14-20.
[4] 胡佐斌.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51-53.
[5]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9-86.
[6] 高时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2-433.
(荐稿人:李锦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Hnjg2020-158)。
作者简介:狄红霞(1978-),女,硕士,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关键词:洋务运动;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30-03
清朝的教育制度沿袭于前朝,学习内容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选拔人才的方式为科举。这套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实施了上千年,在其实施之初确有合理性,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晚清时期,随着外敌的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原有的教育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救国救民的需要。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1],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开创了实业兴邦救国之先风。
一、洋务运动向传统教育制度发难
洋务运动倡导西学, 以“中体西用”为准则,先后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和近代军事工业,而近代民用和军事工业的兴起,必然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都认识到了上千年来不曾变革过的教育制度已经弊端丛生,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还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会对社会的向前发展起阻碍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让学子大多只研究官場钻营之术,而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技能、国计民生与风土人情知晓甚少。毫无疑问,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抵御外来强敌入侵的,也无法帮助当时的晚清政府跟随西方脚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洋务派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日愈强烈,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日愈高涨。
二、大量兴办职业技术学堂
既然原有的教育制度不能培养有用的人才,那么有用的适应新的发展的人才从哪里来呢?洋务派认为,世界各国的竞争重在教育,中国需要像西方那样办实业学堂,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他们都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创办到发展的过程中,碰到过人才短缺的难题——由于没有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以至于从国外引进的器械只能当作破铜烂铁堆在仓库;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民族企业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在现实的挑战下,洋务派明确了以培养各行业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实业教育的理念。为了培养大批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适应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的需要,从咸丰十年底开始到1895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我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自此发轫。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西文学堂。语言是沟通、交流与表达诉求的工具。鸦片战争后,奕等人深感在外交事务中因没有真正通晓外邦语言文字的人才而常受戏弄欺负的悲哀,认为必须要有专门的西文学堂来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以学习西文为主的第一批外国语学堂陆续开设,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后1887年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开馆,1889年珲春俄文书院开馆 [2]。
第二类为军事学堂。近代海军的建设推动了水师学堂的开设。旧式的科举制度难以培养和造就新式的海军人才,要培养新式的海军人才就得另寻途径。晚清军事学堂的开设为培养制造、维修和指挥操纵舰船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晚清政府的强兵之路从1880年开设的天津水师学堂开始,1887年开设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9年开设的山东威海水师学堂,1890年开设的江南水师学堂都为晚清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第三类为西艺学堂。它是在洋务企业内开办的,用以培养企业或是行业所需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堂。从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创办开始,这类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地。之后的广东实学馆、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福州电报学堂、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招商局驾驶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都属于西艺学堂。这类职业技术学堂占了所有新式学堂数目的三分之一。1867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更是被视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 [3], 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发轫的标志。
三、洋务运动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这些职业技术学堂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模仿英、法等国家的同类学校,采用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招生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的理解都处于非常狭隘的状态,认为它只是谋生,是与科学、智慧、文明、道德等完全割裂开来的一种低级的活动,认为与之相关联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是与开启智慧、加强修养无关的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活动。在科举制度与社会偏见的夹击下,这些职业技术学堂在招生上,既面临世俗观念的障碍,还要与科举争夺人才。
学堂兴办者在招生管理上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不论出身,以择优为标准,在民间广泛挑选人才。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它主要招本地资性聪颖、精通文义,且年龄在15-18岁的学生。二是许以学生优厚待遇,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此举措类似于今天职业院校为学生设置的奖、助学金与发放的各种补助。福州船政学堂除供应学生伙食、住宿和医疗费用外,每月还有四两白银的补贴,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还会给予奖励,甚至可以破格录用 [4]。新式学堂此举对寒门学子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批批吃苦耐劳、要求上进的青年进入新式学堂,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成长为新式实用人才。 (二)课程设置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各新式学堂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建立的,自然也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下,其课程设置也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学堂教育的特点。
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其课程设置呈现出专业性、层次性与实用性特点。它学习法国体制,按学科分设专业与课程。如法文堂分三个专业,造船专业、设计绘制专业和艺圃。各专业开设课程各不相同:艺圃专业,主要是指学徒班,主要培养一线工人和监工,尽管也设置了代数、几何、蒸汽機与设计等理论课,但对他们的理论学习要求要低于另两个专业,学徒们在工作完成之后每晚学习一个半小时即可。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求艺徒们不能脱离生产 [5]。所开课程,按专业需要,以西方语言、先进技术、自然科学等方面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都体现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特别是艺圃专业,通过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已经是近代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也是今天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雏形体现。
(三)管理特点
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时日尚短,政府既未出台相应总章程,也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学堂。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经费培养出合格人才,各学堂陆续建立和完善了管理的系列章程。其管理特点如下:
首先在行政组织上,普遍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各学堂均有一个监督,监督下设总教习,总教习下设分教习。监督是学校的行政首领,负责学校建设、资金等重大计划与决策;总教习负责教务、人事、招生等工作;分教习负责具体课程讲授和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其次在教学管理上,严格考核。学堂定期进行考核,按考试成绩优劣对学生进行奖惩。学习成绩优异者、有进步者,可获奖赏;成绩较差且居后者,就面临惩罚。学堂通过严格的考核与奖惩机制,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再次,在人事管理上,学堂不再聘用只读圣贤书的“先生”,而是聘请近代意识强烈的教职工。除汉语教学聘请中国教习外,其他课程均聘用外国教习。通过外国教习的理论教授与实践操作,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近代科学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6]。
四、结语
洋务派主张开眼看世界,寄希望于科技救国。尽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但在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新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向陈腐的科举制度举旗宣战,为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其在教育方式上迥异于科举制度只重书面考试的办法,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不仅注重课堂讲授,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时期的实业教育,既适应了近代工业、通讯、交通、矿山等企业兴起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近代军事和国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由此开启。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 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二十四)[M]. 南京:金陵出版社,1908:23.
[2] 李华灵. 论洋务学堂与我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之发轫[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21-24.
[3] 潘懋元.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0周年纪念[J]. 中国大学教育,2006(07):14-20.
[4] 胡佐斌.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51-53.
[5]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9-86.
[6] 高时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2-433.
(荐稿人:李锦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Hnjg2020-158)。
作者简介:狄红霞(1978-),女,硕士,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