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思想: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若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学习时间及教师的帮助,并适应其个别需要,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因此针对一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入门感到困难的情况。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恰当地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本人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指导预习,唤起主动学习的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通过预习能使学生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形成“融合状态”;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进程中,有明确的目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就能跟得上或超越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对新课能抓住教师讲解的关键所在,主动地把未知变为已知,从而对新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外,预习还能我使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一般可采取布置预习提纲或让学生阅读后归纳知识的方法。布置提纲的方法就是使学生以提纲为引线,展开定向思维,知道新课的知识梗概,明确学习的重点。设计提纲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对前、后知识联系较多的,布置较详细的提纲。所谓布置提纲就是向学生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具体实践中证明:指导学生预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诱发他们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新知识的更好掌握;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强化基础、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教师讲授,知识内容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帮助他们学会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既扎实又灵活地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也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到手。那么,如何才能强化基础、钻研好教材呢?我想必须做到深刻理解、挖掘精髓、辨析意义。所谓深刻理解,就是要弄懂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如:1焦耳=1牛顿/1米,它表示的是1牛顿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此力的方向移动1米的距离,此力对物体做了1焦耳的功。这里必须理解距离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再如:温度升高到和温度升高了,其物理含义就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挖掘精髓就是在掌握某种知识后,能够在理解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如:密度、比热、电阻等概念,它们的数值虽然是由其他物理的比而求得的,但却与其它物理量无关。因为他们都是物理的特性,不因其他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辨析意义就是在遇有易混淆的概念,必须认真分清各自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学好物理。如质量和重量,一个是指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另一个是物体受力多大,可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加区别。我们要求学生学了物理后一定要弄清基本质的区别;又如:热能和热量、压力和压强等。总之,这些物理含义的辨析,需要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来识别、弄明白。
三、多做实验,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支架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做好课本中、课本后的各种实验,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的习惯。实践证明:多做实验能引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品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这一门特殊的学科。正如我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一、指导预习,唤起主动学习的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通过预习能使学生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形成“融合状态”;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进程中,有明确的目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就能跟得上或超越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对新课能抓住教师讲解的关键所在,主动地把未知变为已知,从而对新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外,预习还能我使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一般可采取布置预习提纲或让学生阅读后归纳知识的方法。布置提纲的方法就是使学生以提纲为引线,展开定向思维,知道新课的知识梗概,明确学习的重点。设计提纲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对前、后知识联系较多的,布置较详细的提纲。所谓布置提纲就是向学生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具体实践中证明:指导学生预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诱发他们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新知识的更好掌握;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强化基础、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教师讲授,知识内容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帮助他们学会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既扎实又灵活地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也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到手。那么,如何才能强化基础、钻研好教材呢?我想必须做到深刻理解、挖掘精髓、辨析意义。所谓深刻理解,就是要弄懂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如:1焦耳=1牛顿/1米,它表示的是1牛顿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此力的方向移动1米的距离,此力对物体做了1焦耳的功。这里必须理解距离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再如:温度升高到和温度升高了,其物理含义就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挖掘精髓就是在掌握某种知识后,能够在理解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如:密度、比热、电阻等概念,它们的数值虽然是由其他物理的比而求得的,但却与其它物理量无关。因为他们都是物理的特性,不因其他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辨析意义就是在遇有易混淆的概念,必须认真分清各自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学好物理。如质量和重量,一个是指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另一个是物体受力多大,可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加区别。我们要求学生学了物理后一定要弄清基本质的区别;又如:热能和热量、压力和压强等。总之,这些物理含义的辨析,需要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来识别、弄明白。
三、多做实验,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支架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做好课本中、课本后的各种实验,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的习惯。实践证明:多做实验能引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品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这一门特殊的学科。正如我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