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又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一、理答之效
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效果决定教学效率,而且理答对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问答,教师回答什么,教师理答后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等,这些行为就形成了课堂文化。实践证明,积极的、善于运用探问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答”不是对学生简单的回应。一个积极的理答,会使整节课进展得更顺利,推动目标的实现;一个消极的理答,有时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处的教学环节,还会使一份很好的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答之路
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回应。
(一)在课堂深度的挖掘处进行探问
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断: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再读书上的一段话。展开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读2-4段)。
生:我好像看到所有的资源都枯竭了,我仿佛听到地球在呐喊。
师:地球在呐喊,在喊什么?把你听到的喊出来。
生:人类不要再破坏了,我如果被破坏了,你们也会生活不好的。
师:不仅仅是生活不好,你们将无处安身,你们将无路可走,无路可逃啊!
生:一个人在砍树,人们在喊救命。
师:你是怎么把砍树和救命联系起来的?
生:他们在后悔,他们遭到报应……
师:他們遭到了什么报应?
生:地球毁灭,他们没有生存的地方。
师:孩子,你们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见我们的绿色地球最后变成了黄色。
师:我知道了,那是沙漠,这时候人们在苦苦哀求,可是晚了,来不及了。
1.深度体现在学生感性的复活上
感性是学生本来就有的,理答行为在于激活、唤醒和调取这种本有的行为。老师运用探问,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觉等,感受词语的气息,感受词语丰富的内涵,让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更鲜明地烙在孩子的心里。
2.深度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上
对破坏地球现状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一次唤醒:唤醒学生的理智,唤醒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更清醒地把握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在发展学生的语感处有效探问
如执教《荷花》的片断: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学生纷纷回答“露”、“钻”、“长”、“窜”、“挤”。)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很快地长。
生2:悄悄地长。
生3:争先恐后地长。
师:荷花从荷叶中钻出来时的心情怎样?
生:迫不及待的、高兴的、激动的、兴奋的、心花怒放的。
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让游客们观赏美丽的面孔。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比美。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让咱们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二自然段)
1.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
课上,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对关键词句反复比较揣摩,领略言语中所蕴含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三次探问,层层递进,不断逼近“冒”字的本质。
2.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
老师在课上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预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老师更没有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路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的,就加以肯定和鼓励。
(三)在叩开学生的心门处意义重复
如执教《慈母情深》的片断:
师:(愁眉紧锁,面色凝重)请再读一读这句话,把目光聚集到这个“塞”字上,请体会体会,母亲的这一“塞”,究竟是怎样的一“塞”?
生:迅速地塞。
师:(语速加快)迅速地塞!请你把“迅速”加进去,读这个句子。
生:母亲却已把钱迅速地往我手心里一塞。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加快语速,加重语调)是的,这是迅速的一塞!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带点迟疑)我觉得这还是期待的一塞。
师:(激昂的语调)充满期待的一塞!把它也加进去读。
生:母亲充满期待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这是慈爱的一塞。
师:(颔首)来,把“慈爱”这个词用进去。
生:母亲慈爱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还是“紧紧的一塞”。
师:(加重语气,大幅度点头)紧紧的!把“紧紧”这个词用上去!
生:母亲紧紧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语速不断加快,语气愈发激昂)是啊!这是充满期待的一塞!这是紧紧的一塞!这是充满慈爱的一塞!这是迅速的、毫不犹豫的一塞!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我们来读读母亲的这个给钱的细节!
师:(紧锁眉头)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只是钱吗?不!
生:还有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对我的期盼。
师:(低缓而深情)是爱!是期盼!
生:包含这母亲对我的希望。
师:(语调低沉,放缓语速,饱含深情)是希望!
生:还包含这母亲辛勤的汗水。
師:(幅度非常大、近乎鞠躬的颔首)是汗水!
师:(极其深情)是呀!塞在我手心的绝不是那一元五角钱,尽管那点钱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期盼!更是母亲的汗水和心血!
学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回答问题,而老师却把模糊在学生回答中(或感觉里)的关键词(如爱、期盼、希望等)通过重复给点了出来。这些被重复的词语往往伴随着老师丰富的神情理答和动作理答,伴随着随之而来的追问和转问;老师还赋予这些重复丰富的语音语调:有时是加重语气,表示强调肯定;有时以抒情为主要特征,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有时又以质疑为主,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这些重复使得学生尚且懵懂的感觉变清晰,尚且模糊的理解变明朗。看似重复,其实却在“不动声色”地推动课堂的进展,让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一个地位卑微但人格高大的母亲形象清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课堂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因材施教过程之中智慧理答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是进行有效的追问或提升式肯定,对他们的鼓励少而精,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同时,对这部分学生的有效理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看似“理一人”实则“导全体”。
2.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应善于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共鸣点,逐个给予鼓励,整体给予引导,使这些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理答的技术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应该训练的,但是,进入课堂就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理答就像练书法一样,首先要入格,然后才能出格,达到人课一体的境界。
一、理答之效
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效果决定教学效率,而且理答对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问答,教师回答什么,教师理答后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等,这些行为就形成了课堂文化。实践证明,积极的、善于运用探问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答”不是对学生简单的回应。一个积极的理答,会使整节课进展得更顺利,推动目标的实现;一个消极的理答,有时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处的教学环节,还会使一份很好的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答之路
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回应。
(一)在课堂深度的挖掘处进行探问
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断: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再读书上的一段话。展开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读2-4段)。
生:我好像看到所有的资源都枯竭了,我仿佛听到地球在呐喊。
师:地球在呐喊,在喊什么?把你听到的喊出来。
生:人类不要再破坏了,我如果被破坏了,你们也会生活不好的。
师:不仅仅是生活不好,你们将无处安身,你们将无路可走,无路可逃啊!
生:一个人在砍树,人们在喊救命。
师:你是怎么把砍树和救命联系起来的?
生:他们在后悔,他们遭到报应……
师:他們遭到了什么报应?
生:地球毁灭,他们没有生存的地方。
师:孩子,你们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见我们的绿色地球最后变成了黄色。
师:我知道了,那是沙漠,这时候人们在苦苦哀求,可是晚了,来不及了。
1.深度体现在学生感性的复活上
感性是学生本来就有的,理答行为在于激活、唤醒和调取这种本有的行为。老师运用探问,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觉等,感受词语的气息,感受词语丰富的内涵,让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更鲜明地烙在孩子的心里。
2.深度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上
对破坏地球现状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一次唤醒:唤醒学生的理智,唤醒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更清醒地把握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在发展学生的语感处有效探问
如执教《荷花》的片断: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学生纷纷回答“露”、“钻”、“长”、“窜”、“挤”。)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很快地长。
生2:悄悄地长。
生3:争先恐后地长。
师:荷花从荷叶中钻出来时的心情怎样?
生:迫不及待的、高兴的、激动的、兴奋的、心花怒放的。
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让游客们观赏美丽的面孔。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比美。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让咱们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二自然段)
1.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
课上,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对关键词句反复比较揣摩,领略言语中所蕴含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三次探问,层层递进,不断逼近“冒”字的本质。
2.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
老师在课上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预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老师更没有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路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的,就加以肯定和鼓励。
(三)在叩开学生的心门处意义重复
如执教《慈母情深》的片断:
师:(愁眉紧锁,面色凝重)请再读一读这句话,把目光聚集到这个“塞”字上,请体会体会,母亲的这一“塞”,究竟是怎样的一“塞”?
生:迅速地塞。
师:(语速加快)迅速地塞!请你把“迅速”加进去,读这个句子。
生:母亲却已把钱迅速地往我手心里一塞。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加快语速,加重语调)是的,这是迅速的一塞!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带点迟疑)我觉得这还是期待的一塞。
师:(激昂的语调)充满期待的一塞!把它也加进去读。
生:母亲充满期待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这是慈爱的一塞。
师:(颔首)来,把“慈爱”这个词用进去。
生:母亲慈爱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还是“紧紧的一塞”。
师:(加重语气,大幅度点头)紧紧的!把“紧紧”这个词用上去!
生:母亲紧紧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语速不断加快,语气愈发激昂)是啊!这是充满期待的一塞!这是紧紧的一塞!这是充满慈爱的一塞!这是迅速的、毫不犹豫的一塞!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我们来读读母亲的这个给钱的细节!
师:(紧锁眉头)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只是钱吗?不!
生:还有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对我的期盼。
师:(低缓而深情)是爱!是期盼!
生:包含这母亲对我的希望。
师:(语调低沉,放缓语速,饱含深情)是希望!
生:还包含这母亲辛勤的汗水。
師:(幅度非常大、近乎鞠躬的颔首)是汗水!
师:(极其深情)是呀!塞在我手心的绝不是那一元五角钱,尽管那点钱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期盼!更是母亲的汗水和心血!
学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回答问题,而老师却把模糊在学生回答中(或感觉里)的关键词(如爱、期盼、希望等)通过重复给点了出来。这些被重复的词语往往伴随着老师丰富的神情理答和动作理答,伴随着随之而来的追问和转问;老师还赋予这些重复丰富的语音语调:有时是加重语气,表示强调肯定;有时以抒情为主要特征,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有时又以质疑为主,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这些重复使得学生尚且懵懂的感觉变清晰,尚且模糊的理解变明朗。看似重复,其实却在“不动声色”地推动课堂的进展,让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一个地位卑微但人格高大的母亲形象清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课堂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因材施教过程之中智慧理答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是进行有效的追问或提升式肯定,对他们的鼓励少而精,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同时,对这部分学生的有效理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看似“理一人”实则“导全体”。
2.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应善于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共鸣点,逐个给予鼓励,整体给予引导,使这些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理答的技术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应该训练的,但是,进入课堂就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理答就像练书法一样,首先要入格,然后才能出格,达到人课一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