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数字媒体影像的视听语言表现为研究主题,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媒体影像作品,聚焦时间表现、空间表现两个维度进行视听语言表现特色的分析,并从叙事结构调整创新、视听平台动态延伸、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三个层面,探讨了当代视听语言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数字媒体影像;视听语言;实践;空间
数字媒体影像是一种时空交融的艺术表达形式,借助画面造型、镜头组合、影像剪辑、视角变化等多种方式改变视听语言的表现形态,促使传统影像制作方式、表现形态发生变化。在当前多元化理念指导下,数字媒体影像的媒介平台与技术手段呈现出动态变革,对于数字媒体影像表现方式的创新提出现实要求。
一、数字媒体影像的时空表现
(一)时间表现
1.时间特性
基于数字媒体影像视角进行时间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三种类型,在影像作品创作环节将时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带给观众特定的时间感受[1]。基于“叙事元始”概念在时间概念中融入一种文化隐义,采用模糊时间的表现手法进行影像创作,形成相对时间概念,赋予故事超越时间的特性。例如在《星球大战》影片中,开场部分字幕为“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far, far away...”,该影片便利用模糊时间的手法创作出一部架空世界编年史,为系列电影作品的叙事发展提供支撑框架,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产生一种史诗般的观感,由此吸引观众深入探索虚拟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另外,采用将时间穿插压缩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将影片放映时间、故事叙述时间以及观众观看时间进行剪辑与组合。例如在《飞屋环游记》影片中,创作者利用5分钟叙述主人公卡尔和他的妻子的生平经历,通过频繁地切换镜头进行场景穿插,在视觉上呈现出流动性特征,在极度压缩的时间中凝结了大量故事情节,使观众产生“刹那即永恒”的观感,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影片中感人情节的印象。
2.叙事结构
数字媒体影像的叙事结构与文学作品相近,均用于建构起一部作品的骨骼与脉络。线性叙事作为一种常规叙事方式,主要指依照时间逻辑将剧情连贯起来,使观众在这种表述方式中能够直观地了解故事剧情走向[2]。例如,在电影《千与千寻》中,借助千寻父母因贪吃被变成猪——千寻为救父母在汤婆婆处打工——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与父母团聚并回到原来世界的架构串联起整部影片的剧情,实现时间上的连贯。而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非线性叙事手法被运用于影像叙事,创作者运用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促使观众的角色由看客向参与者转变。例如,在《萤火虫之墓》影片中,创作者利用主人公的台词“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拉开影片帷幕,一下子就为这部作品定下了悲凉的调子,然后利用倒叙的手法交代故事结局,营造带有悲剧性色彩的叙事氛围,并且在影片中穿插大量闪回镜头,实现过去时、现在时两种时态的频繁交叉,传达出历史变革给兄妹二人命运带来的不可逆影响,起到为影片增色的效果。
3.时间形态
数字媒体影像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艺术形式,可利用视听语言表现出戏剧的张力,在时间形态的表现上常运用单线、多线两种方式。其中单线主要指依照线性时间序列展开剧情,通常围绕影片主角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例如《驯龙高手》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希卡普在遇到一只受伤的龙之后的历险故事,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叙述,叙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便于低龄段受众增进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多线主要指在相同时间背景下展开多条故事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完整丰富的剧情。例如,《海底总动员》影片采用双线平行叙事方式,采用了尼莫寻找父亲、回归大海,以及尼莫的爸爸为找回孩子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事件两条时间线,影片最终将两条时间线汇合,串联起整个故事架构,将观众的情感带至最高潮。
(二)空间表现
1.镜头画面
在数字媒体影像中,镜头是记录画面的工具,而画面语言则是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运用镜头画面创作出影像空间,能够充分发挥视觉影像的功能[3]。首先,画面造型方法的运用。以电影《阿凡达》为例,该影片刻画出基地空间、纳美人的空间两种空间形态,利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描绘出基地的冰冷,借助鲜艳色彩描绘出纳美人神秘而又充满热情的异度空间,从中传达出人类社会冷漠和纳美人空间的和谐美好。其次,镜头构成。以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为例,该影片大量运用大全景与推镜头的交叉,利用镜头的景别设置发挥叙事表意作用,给人以“大场景、小人物”的画面观感,既向观众明确交代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也传达出主人公的生存境况及和心理感受。最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以网络视频短片MOVE为例,该短片时长仅为1分钟,运用上百组镜头展现出主人公在44天环游世界时欣赏到的场景,主人公伴随叙事的推移逐渐从画面远处走到镜头前,给人一种时空穿梭式观感。
2.沉浸式体验
现阶段,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交互媒体设备成为数字媒体影像的全新载体平台,使得数字媒体影像与人类的交流方式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赋予受众更具趣味性、可操作性、沉浸性的观感体验。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媒体技术展示方案中,“太古行空”采用大型球幕投影360度全景动态影像,通过架设在弧形大球面上的玻璃桥,让步入展厅的观众感到自己浮动在太空中;采用了虚拟成像技术的“世界经典雕塑殿堂”里没有任何雕塑品,只有空空如也的雕塑站台,利用声音、场景与对象的还原使观众进入特定时空情境内,使观众通过一块神奇小巧的视频板观看到这些世界经典雕塑。
二、新时代视听语言的破与立
(一)叙事结构调整创新
伴随数字媒体影像的发展,观众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便捷地获取到相关优秀作品的影像资源,这使得观众的审美欣赏能力逐渐提高,观众也对视听语言表现力提出更高要求。可充分借鉴后现代艺术理论进行数字媒体影像作品的创作,将非线性叙事结构与交错叙事方法应用于影像画面制作与画面剪辑中,将后现代审美文化融入影像作品的表现内容、传达视角、叙事框架以及镜头语言中,并进一步扩大叙事结构的外延,丰富其内里,促使观众的角色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寻求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影像的更多发展可能。
(二)视听平台动态延伸
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观影模式,降低了数字媒体影像的制作门槛,也为观众参与、交互体验的丰富提供了可能。从2010年手机电影节的举办到如今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的崛起,百姓视角的数字媒体影像作品开始被大众广泛认可与接受,同时以洛天依为代表的虚拟偶像歌手也为数字媒体影像的跨平台、跨领域发展提供借鉴思路。在此背景下,还需以互动为核心,借助用户与生产者、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形式,运用vlog等影像形式為观众寻求移动终端的本体化、私密性与个性化表达路径,借助竖屏影像的内容传播促进观众感官体验的深化,促使观众迅速代入不同场景,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借此有效提升视听语言的表现力与传达效果。
(三)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当前5G技术在我国已正式进入民用时代,MGC的生产模式促使传统视听语言表现形式发生变革,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新闻编辑记者的部分功能成为数字媒体影像的制作与表现主体,这为视听语言的规范重构带来新思路。在此背景下,相关内容生产者在影像创作上还应注意坚守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既要运用新技术、新创作形式给予受众全新的观感体验,同时也应当厘清个体行为与公共话语间的边界,合理运用数字媒体影像的创作方法进行视听语言的个性化表达,以实现观看效果的最优化。
三、结语
近年来各种跨领域、跨平台的数字媒体影像时空表达成为数字媒体影像表现形式创新的具体表现,为影像作品的创新提供借鉴思路。当前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发展推动竖屏时代全面到来,在此背景下,应根据新时代特征进行叙事结构、文化心理、视听平台与技术手段的动态更新,从而更好地提升影像作品的视听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蒋晓苑.数字媒体视听语言美学探究[J].艺术品鉴,2020(14):44-45.
[2]杨易轩,贾秀清.虚拟现实影像的视觉引导与视线交互研究[J].当代动画,2019(4):94-97.
[3]张梦甜.探究数字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应用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2):101-102.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数字媒体影像;视听语言;实践;空间
数字媒体影像是一种时空交融的艺术表达形式,借助画面造型、镜头组合、影像剪辑、视角变化等多种方式改变视听语言的表现形态,促使传统影像制作方式、表现形态发生变化。在当前多元化理念指导下,数字媒体影像的媒介平台与技术手段呈现出动态变革,对于数字媒体影像表现方式的创新提出现实要求。
一、数字媒体影像的时空表现
(一)时间表现
1.时间特性
基于数字媒体影像视角进行时间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三种类型,在影像作品创作环节将时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带给观众特定的时间感受[1]。基于“叙事元始”概念在时间概念中融入一种文化隐义,采用模糊时间的表现手法进行影像创作,形成相对时间概念,赋予故事超越时间的特性。例如在《星球大战》影片中,开场部分字幕为“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far, far away...”,该影片便利用模糊时间的手法创作出一部架空世界编年史,为系列电影作品的叙事发展提供支撑框架,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产生一种史诗般的观感,由此吸引观众深入探索虚拟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另外,采用将时间穿插压缩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将影片放映时间、故事叙述时间以及观众观看时间进行剪辑与组合。例如在《飞屋环游记》影片中,创作者利用5分钟叙述主人公卡尔和他的妻子的生平经历,通过频繁地切换镜头进行场景穿插,在视觉上呈现出流动性特征,在极度压缩的时间中凝结了大量故事情节,使观众产生“刹那即永恒”的观感,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影片中感人情节的印象。
2.叙事结构
数字媒体影像的叙事结构与文学作品相近,均用于建构起一部作品的骨骼与脉络。线性叙事作为一种常规叙事方式,主要指依照时间逻辑将剧情连贯起来,使观众在这种表述方式中能够直观地了解故事剧情走向[2]。例如,在电影《千与千寻》中,借助千寻父母因贪吃被变成猪——千寻为救父母在汤婆婆处打工——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与父母团聚并回到原来世界的架构串联起整部影片的剧情,实现时间上的连贯。而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非线性叙事手法被运用于影像叙事,创作者运用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促使观众的角色由看客向参与者转变。例如,在《萤火虫之墓》影片中,创作者利用主人公的台词“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拉开影片帷幕,一下子就为这部作品定下了悲凉的调子,然后利用倒叙的手法交代故事结局,营造带有悲剧性色彩的叙事氛围,并且在影片中穿插大量闪回镜头,实现过去时、现在时两种时态的频繁交叉,传达出历史变革给兄妹二人命运带来的不可逆影响,起到为影片增色的效果。
3.时间形态
数字媒体影像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艺术形式,可利用视听语言表现出戏剧的张力,在时间形态的表现上常运用单线、多线两种方式。其中单线主要指依照线性时间序列展开剧情,通常围绕影片主角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例如《驯龙高手》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希卡普在遇到一只受伤的龙之后的历险故事,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叙述,叙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便于低龄段受众增进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多线主要指在相同时间背景下展开多条故事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完整丰富的剧情。例如,《海底总动员》影片采用双线平行叙事方式,采用了尼莫寻找父亲、回归大海,以及尼莫的爸爸为找回孩子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事件两条时间线,影片最终将两条时间线汇合,串联起整个故事架构,将观众的情感带至最高潮。
(二)空间表现
1.镜头画面
在数字媒体影像中,镜头是记录画面的工具,而画面语言则是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运用镜头画面创作出影像空间,能够充分发挥视觉影像的功能[3]。首先,画面造型方法的运用。以电影《阿凡达》为例,该影片刻画出基地空间、纳美人的空间两种空间形态,利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描绘出基地的冰冷,借助鲜艳色彩描绘出纳美人神秘而又充满热情的异度空间,从中传达出人类社会冷漠和纳美人空间的和谐美好。其次,镜头构成。以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为例,该影片大量运用大全景与推镜头的交叉,利用镜头的景别设置发挥叙事表意作用,给人以“大场景、小人物”的画面观感,既向观众明确交代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也传达出主人公的生存境况及和心理感受。最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以网络视频短片MOVE为例,该短片时长仅为1分钟,运用上百组镜头展现出主人公在44天环游世界时欣赏到的场景,主人公伴随叙事的推移逐渐从画面远处走到镜头前,给人一种时空穿梭式观感。
2.沉浸式体验
现阶段,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交互媒体设备成为数字媒体影像的全新载体平台,使得数字媒体影像与人类的交流方式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赋予受众更具趣味性、可操作性、沉浸性的观感体验。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媒体技术展示方案中,“太古行空”采用大型球幕投影360度全景动态影像,通过架设在弧形大球面上的玻璃桥,让步入展厅的观众感到自己浮动在太空中;采用了虚拟成像技术的“世界经典雕塑殿堂”里没有任何雕塑品,只有空空如也的雕塑站台,利用声音、场景与对象的还原使观众进入特定时空情境内,使观众通过一块神奇小巧的视频板观看到这些世界经典雕塑。
二、新时代视听语言的破与立
(一)叙事结构调整创新
伴随数字媒体影像的发展,观众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便捷地获取到相关优秀作品的影像资源,这使得观众的审美欣赏能力逐渐提高,观众也对视听语言表现力提出更高要求。可充分借鉴后现代艺术理论进行数字媒体影像作品的创作,将非线性叙事结构与交错叙事方法应用于影像画面制作与画面剪辑中,将后现代审美文化融入影像作品的表现内容、传达视角、叙事框架以及镜头语言中,并进一步扩大叙事结构的外延,丰富其内里,促使观众的角色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寻求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影像的更多发展可能。
(二)视听平台动态延伸
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观影模式,降低了数字媒体影像的制作门槛,也为观众参与、交互体验的丰富提供了可能。从2010年手机电影节的举办到如今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的崛起,百姓视角的数字媒体影像作品开始被大众广泛认可与接受,同时以洛天依为代表的虚拟偶像歌手也为数字媒体影像的跨平台、跨领域发展提供借鉴思路。在此背景下,还需以互动为核心,借助用户与生产者、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形式,运用vlog等影像形式為观众寻求移动终端的本体化、私密性与个性化表达路径,借助竖屏影像的内容传播促进观众感官体验的深化,促使观众迅速代入不同场景,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借此有效提升视听语言的表现力与传达效果。
(三)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当前5G技术在我国已正式进入民用时代,MGC的生产模式促使传统视听语言表现形式发生变革,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新闻编辑记者的部分功能成为数字媒体影像的制作与表现主体,这为视听语言的规范重构带来新思路。在此背景下,相关内容生产者在影像创作上还应注意坚守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既要运用新技术、新创作形式给予受众全新的观感体验,同时也应当厘清个体行为与公共话语间的边界,合理运用数字媒体影像的创作方法进行视听语言的个性化表达,以实现观看效果的最优化。
三、结语
近年来各种跨领域、跨平台的数字媒体影像时空表达成为数字媒体影像表现形式创新的具体表现,为影像作品的创新提供借鉴思路。当前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发展推动竖屏时代全面到来,在此背景下,应根据新时代特征进行叙事结构、文化心理、视听平台与技术手段的动态更新,从而更好地提升影像作品的视听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蒋晓苑.数字媒体视听语言美学探究[J].艺术品鉴,2020(14):44-45.
[2]杨易轩,贾秀清.虚拟现实影像的视觉引导与视线交互研究[J].当代动画,2019(4):94-97.
[3]张梦甜.探究数字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应用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2):101-102.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