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测试形式,它对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在大学校园里的各种考试过程中,各种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的人数、手段、心态等日益呈现出复杂化、严重化的倾向。考试作弊已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问题。如何端正考风,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令人深恶痛绝。目前部分高校实行过严格的治理措施,凡考试作弊者一律给予勒令退学处分。而更多的高校是给考试作弊者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取消学位等处罚。面对校方的严厉处罚措施,大学校园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这两方面原因: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知法犯法、贪污、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及社会上组织的各类职称考试在大学校园中寻找替考等等,这些现象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事情考虑简单、盲目乐观、自控能力弱,极易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现行教学模式的陈旧。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还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抵触。
(三)监考教师执行不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如《考场规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然而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使作弊者有机可乘;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为作弊者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考试监考过程中,监考教师执法不严,发现学生作弊,监考教师“手下留情”。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监考教师要求不严的班级该课程成绩明显好于监考教师要求严格的班级,作弊成功的学生该课程成绩好于同水平的同学。加之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
(四)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尽管整个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着肥沃的土壤。奖学金的评定,各类单项奖的评定,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学位的授予,无不牵涉到学习的成绩,甚至大学生追求入党学习成绩也是重要的参考条件。尤其是大学毕业找工作,学业成绩成了一个硬指标。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错觉: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继续学习。一小部分同学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就不足为怪了。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健康向上的心理,自信、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意识薄弱和自我约束力差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在一次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随机调查中显示:6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和道德品质“没多大关系”,10%的人甚至认为两者“毫无关系”,只有30%的人认为两者“有密切关系”。
(二)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坐享其成。
(三)产生盲从心理。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四)试图蒙混过关。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试图用考试作弊来蒙混过关。
(五)虚荣心作怪。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骨干有的是历年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六)是非不分,仅凭义气。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然而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究其原因,是把考试当儿戏,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
我们研究作弊,除了分析其主客观因素,还应制定惩处作弊的条例,严格考场纪律,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端正学风,使学生能在大学里踏踏实实地学点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考试就会有作弊,考试作弊是不可能杜绝的,只能尽我们的力量去遏制它,使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堂堂正正、具有诚信美德的公民。
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令人深恶痛绝。目前部分高校实行过严格的治理措施,凡考试作弊者一律给予勒令退学处分。而更多的高校是给考试作弊者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取消学位等处罚。面对校方的严厉处罚措施,大学校园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这两方面原因: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知法犯法、贪污、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及社会上组织的各类职称考试在大学校园中寻找替考等等,这些现象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事情考虑简单、盲目乐观、自控能力弱,极易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现行教学模式的陈旧。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还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抵触。
(三)监考教师执行不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如《考场规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然而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使作弊者有机可乘;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为作弊者提供了可能条件;在考试监考过程中,监考教师执法不严,发现学生作弊,监考教师“手下留情”。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监考教师要求不严的班级该课程成绩明显好于监考教师要求严格的班级,作弊成功的学生该课程成绩好于同水平的同学。加之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
(四)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尽管整个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着肥沃的土壤。奖学金的评定,各类单项奖的评定,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学位的授予,无不牵涉到学习的成绩,甚至大学生追求入党学习成绩也是重要的参考条件。尤其是大学毕业找工作,学业成绩成了一个硬指标。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错觉: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继续学习。一小部分同学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就不足为怪了。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健康向上的心理,自信、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意识薄弱和自我约束力差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在一次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随机调查中显示:6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和道德品质“没多大关系”,10%的人甚至认为两者“毫无关系”,只有30%的人认为两者“有密切关系”。
(二)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坐享其成。
(三)产生盲从心理。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四)试图蒙混过关。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试图用考试作弊来蒙混过关。
(五)虚荣心作怪。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骨干有的是历年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六)是非不分,仅凭义气。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然而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究其原因,是把考试当儿戏,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
我们研究作弊,除了分析其主客观因素,还应制定惩处作弊的条例,严格考场纪律,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端正学风,使学生能在大学里踏踏实实地学点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考试就会有作弊,考试作弊是不可能杜绝的,只能尽我们的力量去遏制它,使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堂堂正正、具有诚信美德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