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5万份简历挑出的25人之一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中旬,我同时收到最想去的央媒和外交部的两个offer。
  我是那家媒体从5万份简历里挑出的25个人之一;我是外交部英语二岗位拟录的唯一女生。
  回头看,找工作这一年实在不算一段愉快时光。
  和签约的小伙伴们聊天,不管是找到了理想工作的,还是无奈签了之前压根没考虑过的单位的,
  几乎每个人在签约的时候内心都不是欢喜,而是失落。
  大概和就业这一年风驰电掣般的变化有关。
  求学生涯漫漫,平淡如水,因此静水流深;就业却像过山车,步步惊心,因此惊险刺激。
  如果你也有就业的朋友,原谅他们在朋友圈里偶发的癫狂、伤感和脆弱,多请他们吃饭;
  如果你也是就业大军的一员,那么你应该能懂,每个人的这一年,喜怒哀乐,点点滴滴都是成长。
  拍完证件照后就郁闷了
  求职这一年,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完全不(喜)可(怒)控(无)制(常),别人一句简单的话,生活中一件不经意的小事,都能让我郁闷很久。
  2013年9月,做出了第一版简历,我想着去拍一个证件照。拍完后我就郁闷了,摄影师也没给修一下,证件照比本人还丑!科普下,人大东门外有一家专拍证件照的小店,出了名的能把所有人拍成端正的主播范儿,化妆PS一溜下来,特美。我当时急用,就直接在宿舍楼下拍了,两者的差别直接反映在了价格上,10块钱和100块钱。把照片贴到简历上后,我的郁闷和自我怀疑持续增高。一个非京籍的女生,还是学新闻的,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根本不可能找到对口工作嘛!一件小事,就这么引发了情感崩溃。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因为一次性洗了20张,我就拿着这版毫无装饰的照片交上一次又一次的简历。每交一次,郁闷又多一分。有的时候面试官看到我本人,甚至直接说:“唔,别人都是照片比本人好看,你这个照片拍得很实诚啊,其实也可以稍微修一下嘛!”得,更郁闷了。
  求职这一年的另一大难题,选择。要学会抓住机会,就得学会放弃一些东西。选择难在没有平行时空让你尽情想象“would have been”“should have been”……事情发生前,可以有千百种可能,但现实排除了一切模糊性,只能选择一种。选择恐惧症重度患者表示,每一次做决定,都堪称刻骨铭心。
  学习新闻6年,老实说已经不剩什么新闻理想,但我简历里最多的是媒体实习经历,从实际考虑,我早早地给自己定计划,求职方向的主攻新闻媒体,副攻公务员。看上去挺清楚,计划赶不上变化。
  9月到12月,是求职季第一个小高潮,我选择了去一家媒体实习。实习第一天,部门主任对我很热情,问我想不想留下来。什么?这么轻松橄榄枝就递过来了?内心狂喜,我有理有据地表明,我很喜欢报社氛围,我非常想要留下来,希望部门老师在实习生活中给我指点,让我进步。部门老师颔首,一切来得好轻松。
  于是就开始了周一到周五的实习。看着身边的朋友们开始投递最早一批招人的外企、互联网、国企,我压根不考虑。一来没时间,二来没兴趣。舍友告诉我,网申看起来简单,其实很耗时。“上午打开电脑,开始填写信息,有些还特变态地让你用几百字回答一个问题,你得先了解单位、行业再作答。电脑死机了、浏览器不兼容也是常事,前功尽弃。”
  就这样实习到10月份,部门主任再次找我谈话,确认我的意愿,同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一切并非板上钉钉,千万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并不意外,相反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准备。但直接听她这么说,我感觉有弦外之音。后来,报社HR召集了所有实习生开小会,分享实习体会。会后,我特别紧张地问另一个实习生:“你说HR是不是不喜欢我?为什么你们介绍的时候她没有打断也没有反驳,到我的时候她打断了?眼睛也没看着我?”对方立马摆出一副“你过度解读了”的表情。
  总之就这么惴惴不安,感觉未来就像浮萍一样。结果是,我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也开始一边实习一边网申了。10月,我网申了四家银行,违心地回答了很多“我为什么很想进银行”的问题。一边网申,一边郁闷地讨厌自己,一边又觉得自己很心酸。当我听到身边小伙伴们已经拿到了德勤、万科、宝洁的offer之后,看着自己毫无建树的求职之路,郁闷值可说是到了巅峰。不是羡慕他们的单位,而是羡慕他们的求(折)职(磨)之路已经结束了,我的才刚开始。
  善待毕业生
  11月,我投递的各大媒体、银行开始笔试面试,再加上还没结束的实习,身心俱疲。我的日程表上不再有空闲,周一到周五每天朝九晚五,周末奔赴各大考场。最崩溃的是,有时候工作日还有面试,硬着头皮跟报社领导请假。
  某个周六下午,笔试一家银行。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偏远的学校,正十万火急地往目标楼群走,然后,我掉到井里面去了。这个看似合上的井盖其实是虚掩的,并没有合实。以前总说一个人触底(hit the bottom),那只是比喻义;在井里,我才真感受到自己在本义上“触底”。我艰难地将另一只悬空的脚踩在地面上,挣扎地爬起来。一看,还好裤子没破,只是摔脏了。就这么一瘸一拐来到考场,开始了三个小时的答题。回去后才发现裤子虽然没破,但已经脱不下来了,小腿流的血把裤子粘住了。
  一周后是国考。国考的那一天,我们楼层空了,对文科专业的女生来说,国考至少是一次公平的机会。舍友说:“至少国考不会筛我简历,还能有笔试机会,不像媒体,我简历关都没过。”听着心酸,这是实话。
  直到今日,我仍然认为准备国考是我求职路上最明智的决定。几家媒体、银行的笔试,都是类似“行测 申论”的组合。准备过程中学到的各种常识、公文写作知识也大有裨益。国考前一个月,我每天7点起床,早饭前先做几题,实习路上再看一集下载在手机里的视频课,每天保证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这样做不是单纯为了记下答题技巧,而是熟悉了解题型,不至于在考场上慌神。问题是,真正坐到考场上,我还是紧张了,在收卷子前的20分钟,我还有15道数学题和15道常识题没做。其实做一题算一题的话,好歹能搞定一些,无奈我手都在发抖,脑子也不转了,最后全蒙了。大费周章复习国考确实无必要,但可以在考前几周多看看法律常识,熟悉资料分析、数学的出题方式,多限时练练,有备无患。   最艰难的两个月,和家人打电话我总抱怨自己很累,他们反问我,干嘛要参加考试,好好在媒体实习争取最大可能留下来不好吗?可是,对于一个想要100%确定性,又纠结其他可能性的人来说,哪那么容易?当我从报社请假去面试银行,报社领导不悦,银行HR又质问我为什么不穿正装;当我迟到了5分钟,被告知调到下一组,而当我早到半个小时却在考场外苦等两小时……毕业生的艰难谁能懂!
  彼此能懂。于是,最难过的时候,朋友们的互相吐槽成了亮点,分享各种不着调的尴尬表现也成了轻松时刻。不止我一个人,所有人都在求职季节苦苦挣扎。和大家聊天,有一种归属感,感到“不是一个人在作战”。3月,学院的几个女生在微博创办了“@善待找工作女硕士组织”的账号,成了大家的树洞。对个人而言,只有把自己的期望值降到最低,做好一切与你为难的准备,心理这关才算过。
  走过最艰难
  2014年1月,我收到国考的分数,130分;收到京考的分数,154.25分——不算高分,但都进了面试。国考我报的是外交部,于是在所有人都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在准备外交部增设的四场笔试和两场面试。
  十天时间,我啃下了两本外交史,从《Beijing Review》杂志上背了“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中方立场文件”,看了一本口译,做了一整本笔记。考前虽说不上信心满满,但至少心里有底。无奈身体率先承受不了高压。第一场考试卷子刚拿到手,正摩拳擦掌呢,我开始流鼻血了,史无前例!监考的漂亮姐姐镇定地递给我一包纸,我堵住鼻子,开始了一只手答卷的历程。
  当天考了三场,考完之后我回到学校,一边走一边在寒风中流泪,越想越委屈。我自认为能抗压,但没想到身体在最重要的时候崩溃。去了校医院,医生很镇定。“流鼻血是因为干燥嘛!我劝你每天早上起来后把屋子用水擦一遍!……你没空吗?那我就没办法了,身体不要啦?”回到宿舍,舍友安慰我:“你想,以后你在回忆录里写下这个小插曲,多有意思啊!”这时候妈妈的短信也来了:“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求职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反弹、重塑的过程。在最低谷不是坏事,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向上。走过那段最艰难,我才有资格说,我经历了求职的惨烈,这让我变得更好。
  在家过了个忐忑不安的寒假,回校后迎面而来全是坏消息。实习了四个月的报社老师给我发来微信:“太对不起了!都不好意思联系你了。报社的情况有些复杂……”面试的另外一家理想的央媒,我表现得不好。在被问到:“你为什么想来我们报社?”我居然抽风说:“我认为你们报社就是高富帅。”虽然之后努力补救:“啊,我说的高富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是说你们立意很高、经历很富,恩,处事也很帅。”但已无力回天。
  如果说之前的日子很难熬,那么二月底三月初只有更难熬。之前好歹有个奔头,觉得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全力以赴去准备。但当看到所有的努力都付诸流水、一切可能都希望渺茫,再怎么内心强大,也要面对沉重的现实。我开始整夜整夜地梦见过去面试的场景,好的、坏的。凌晨四点,我自然醒,躺在床上等北京天亮。想要放空怎么那么难!
  等待的意义和回报,并不是在拿到结果的那一刻得到证明,而是在经历了时间的打磨,承受了低谷和高峰之后,我终于能平淡理性地看待一切,也能笑着说出过去让我流泪的事。3月中旬,我同时收到最想去的央媒和外交部的两个offer。我是那家媒体从5万份简历里挑出的25个人之一;我是外交部英语二岗位拟录的唯一女生。面对铺天盖地“史上更难就业年”的报道,面对一次又一次拒绝,面对师兄忠告“没门路的就只能打酱油陪考了”,我看到的事实是,身边的同学凭借着公平竞争,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求职之路。很多东西,多想无益,最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尽人事,这样在听天命的时候才不觉得惴惴不安。
  大半年过去了,小腿当时摔伤的疤痕还在。再回头看这一段神奇的旅途,兜兜转转,总算不负初心。多少年后,想到还能以“我当时求职的时候掉了层皮啊,摔伤、流鼻血都经历过哦” 这样的开头说起求职的经历,觉得自己还挺酷的。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自己的一个承诺,成为他研究的终极目标,源源不断为他提供研究的动力  为后来者写“公式”的科研狂人  倪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  大一时,我接触到了学校的方程式赛车队。那时赛车刚刚进入中国,虽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还有我们学校都在从事赛车的设计和研究,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做起设计来觉得很迷茫,就好像要解决一道难题,却找不到解题公式。就在这个阶段,我许下了一个愿望,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相关的理论很多,而斯密的经济理论讨论的是分工,分工就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利弊权衡中,人们发现,贸易是最好的获利办法。我国一度拥有着人口红利,由此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有绝对的劳动力优势,结果我们本能地选择了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的斯密增长方式。斯密增长的缺陷在于依托车间经济作为主要形式。就好比生产的杯装水,这种产品的特性在于排他性和竞争性。
从“一根筋”的无奈,到熟练掌握采访技巧;  从在外围打探消息,到身临非典隔离病房;  从一线记者,到社会新闻部主任。  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用十几年的采访经验,  用工作起来“又狠又快”的热情,带领着她的团队——由10多个年轻记者组成的“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  在科教、政法、民生、城市应急管理等几十条战线上拼采访、抢新闻,开设了众多精彩专栏,撰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报道。这支以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也成
加州理工学院的Noyes化学楼掩映在青葱茂密的树丛间。一楼的走廊总是静悄悄的,显得古朴而又深邃,有如这里深厚的科研积淀一般。其中两间相邻的办公室,它们的主人一位是199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Rudolph Marcus,另一位是199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Ahmed Zewail。我按约定时间踏进前者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两边高大的书架上摆满整齐精致的书籍,一位桌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中仍攥着正在做数学推演的
7月的北京,气温有点喜怒无常。  先是连续多日的炙烤,温度恨不得攀升到40摄氏度,整个城市都呈现出“过曝”的模样,白花花,明晃晃;然后,又是淅淅沥沥的阴雨,一盆水倒扣了下来,无休无止。  就在这样的7月里,尕朋毕业了。  他的7月同样过的泾渭分明。先是忙乱,各种事情排得密密麻麻:邀请舅舅和高中老师来清华观礼,陪他们逛逛北京城;以应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身份,在学校毕业晚会做主持;最后再考一次专门针对他
摘 要:文章对吴品才教授认为过程性文件经历了现行期,存在现行价值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过程性文件具有“时间共生性”这一特性,并从“现行期”的定义和文件运动的内因两个视角,分析得出过程性文件没有现行期。进而通过分析“现行价值”的概念内涵,得出没有现行期的过程性文件,也不具有现行价值的结论。以期达到,对过程性文件现行期和现行价值的研究,不单是理论问题,而从管理实践上也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的目的。
作为一名大四的应届毕业生,很幸运我获得了保研的机会,能暂时躲过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不锕用每天各处奔波,不断投简历,参加各种各样的笔试、面试,受到家人朋友的“特别关注”,但是日子过得也并不如其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很多人会好奇,你都保研了有什么可愁的啊,我要是你早就每天乐得合不拢嘴了。其实我也很纠结。我的专业排名一直不是很靠前,保研结果未公布之前最能概括我心境的字就是——悬。因为不确定是否能保上,我
2012年12月21日,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上传到视频网站当天,点击率就超过百万。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这部微电影被马云、于建嵘和王石等名人推荐,还被许多导演认可。  马云在微博上分享这部微电影时评价:“下辈子,你我也许就是那只鸟,那条鱼……震撼的音乐和惊人的场面让我联想到当年希特勒灭绝人性的迫害,同样是生命,是家园!传播就是拯救生命!感谢乔乔和所有制作人的担当和坚守。”  这部微电影是青年导演乔
相信很多人开学时候的激情快要消失殆尽。有人说这就是自己懒惰,意志力不坚定而导致的恶果,把目标执行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自己的身上。也有人说,没想到开学后上课的压力这么大,自己的时间安排都被打乱了,已无暇顾及当初的誓言,将目标执行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其实简单地对自己的道德批判并没有什么意义,拿外界力量当借口也心虚,更应该做的是找出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的科学路线。  说出目标并不好  你有没有把你的目标公之于
我手机里装了两款时间管理软件,每天它们都会亲切友好地提醒我:记录一下你今天的时间使用情况吧!每当我看见这样的提醒,都会默默地将之关掉,继续该干嘛干嘛。  大概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安装软件的时候雄心壮志,誓要惜时如金做出一番大事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并不否认时间管理软件的优点,但我总觉得失之死板,况且,究竟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在用它,也是个问题。习惯节约的人不需要记账,真正会利用时间的人未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