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纪念馆的一个过客”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6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镇江市茅山风景区内的新四军纪念馆,与事先约好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见面。孙馆长精神头足,谈论实事观点犀利、跳跃性强,讲起话来语速很快,让人想起李渔的诗:“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担任馆长深孚众望
  1985年9月2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为保存历史记忆,缅怀革命英烈,教育激励后人,经江苏省委批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建成。老馆长史建和受命建设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时,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建筑材料,没有文物史料,人手奇缺。在史建和老馆长的带领下,纪念馆人四处“化缘”,历经艰难,最终建成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的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1997年8月,孙志军进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工作。老馆长为了纪念馆呕心沥血,他看在眼里,放在心上。1998年纪念馆在原馆址的基础上翻建了新馆。2006年借助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实施了新展厅扩建工程。2008年8月,镇江市文化局党委让孙志军全面主持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工作时,他深感“如牛负重、责任重大、难以承担”。党和领导的信任,全馆同志的殷切期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只能谨言慎行、全力以赴。
  精心打造“大茅山”景区
  刚上任时,孙志军为自己、为纪念馆设定了目标:改革开放有突破、继续发展有后劲、各项工作有创新、职工收入有增长、社会效益有提升、纪念馆面貌有变化、综合实力有提高。
  就任后,孙志军把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主题,深入挖掘茅山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茅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把全部身心倾注于茅山红色旅游产业和纪念馆事业发展上。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茅山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出茅山新四军革命纪念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句容市城东南20公里处的茅山国家5A级旅游区内,茅山向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景色秀丽、资源丰富;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珍贵悠久,茅山道教久负盛名,饮誉四海;同时,茅山还是一块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2004年底,中央下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将茅山列为30条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如何更好挖掘茅山福地的红色文化,孙志军好好动了一番脑子。
  高度重视挖掘茅山红色文化内涵
  孙志军带领三位副馆长以及纪念馆内业务精干人员对茅山区域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旧址进行全方位普查,发现并挖掘了20余处革命遗址;2005年以来,孙志军先后组织拍摄的《风云江南》《茅山魂》《神奇军号声探秘》《军号声之谜》《砥柱中流 敌后抗战纪实》《永志抗战》等纪录片在央视10套、4套及地方电视台播出,扩大了茅山红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4年,纪念馆联合茅山风景区、茅山道院一起,联合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成功。
  孙志军带领三位副馆长以及馆内工作人员先后征集革命文物2000余件,编撰了《茅山抗战故事》《新四军与苏南抗日根据地》(上、下册)《镇江解放画册》《中国纪念馆故事: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故事》等图书资料,纪念馆编导制作的苏南新四军文献纪录片《风云江南》荣获2009年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纪念馆组织完成了多个省市科研课题。
  以创新发展新举措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面对近几年出现的红色旅游发展机遇,孙志军主持编制了《茅山红色旅游规划方案》,从而掀起了茅山红色旅游发展的高潮。近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实施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二期工程”“纪念馆展厅扩建工程”等项目,极力打造茅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规模和内涵。2008年又成立了茅山红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乾元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走文化事业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2012年又投入5000余万元启动茅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项目。
  纪念馆积极组织和参与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茅山紅色夏令营”“重走新四军路”“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万人登茅山”“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旅游节” “纪念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共和国不会忘记——万名学生红色旅游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以及“红歌代代唱”“红色经典新唱响”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强化红色旅游宣传促销,打好“红色”牌,把红色景区办成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课堂、大基地。
  2013年,为适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形势需要,孙志军找准切入口,筹资400余万元,新辟展览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新四军廉政史实展”,并于年底对外开放,同年被授予“江苏省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纪念馆抓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机遇,投资近千万元实施“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重新布展工程”,于当年8月3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同年又着手实施磨盘山和青龙山新四军革命旧址群保护和利用工程项目,两个红色旅游景区预计投资超过2000万元,预计2018年竣工对外开放。截止2015年底,纪念馆展厅建筑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纪念馆占地总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形成陈列展览区和纪念碑瞻仰区两大区域,场馆建设的整体规模在全国同类纪念馆中名列前茅。
  高度重视茅山红色旅游景区人才队伍的建设
  孙志军深深懂得“发展离不开人才”。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全馆拥有专科学历以上职工比例达80%,“169四期”专业人才4名,使纪念馆在业务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旅游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茅山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纪念馆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学习,提升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茅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发展成绩斐然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茅山景区和新四军纪念馆的场馆、道路、环境及服務配套等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使得景区年接待观众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70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30余万人次。茅山红色旅游景区也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广大游客的红色旅游首选地,在“全国2009年红色旅游景区综合实力评比”中获得第16名的好成绩。多年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镇江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被列为江苏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廉政文化旅游专线、江苏省社科普及基地。
  孙志军馆长先后荣获“脱贫攻坚‘两消除’先进个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个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共产党员”“镇江市双拥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再立目标继续前进
  采访当天两位副馆长周再兴、杨玉秀也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一正三副四位馆长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事迹,我们早有耳闻。我们向孙馆长问起其他三位副馆长,他满口赞词:“周馆、杨馆专业素养都非常高,工作起来勤奋忘我,我们互相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他们二位是我‘有感触、有共鸣’的战友。”
  采访的前一天正好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55家景区摘牌通报,说起这事,孙馆长十分赞成:“干博物馆,导向一定要正确,尤其是我们历史类纪念馆!肩负着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以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形成自身独有的完整的红色文化旅游和传播的事业发展线路和产业发展链条,我们建设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才会更加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会形成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产品。”
  孙志军在一次纪念馆全馆党员和青年思想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说:“干事要信念坚定,忘记自我;干事要有担当意识,充满斗志;干事要追求品质、敢于冒尖。”正是因为孙馆长的“忘记自我、充满斗志、敢于冒尖”,“十二五”期间,纪念馆快速发展,从一个资产五六千万的“小馆”,变成了资产逾三亿的“大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在国内享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新四军纪念馆。孙馆长当初立下的目标早已完成,但他仍然昂头奋进,决心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把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做大、做强、做优,为全馆职工的生活、精神、物质的不断改善和增长而倾心竭力。
其他文献
日前,江苏省文明办发布第59期“江苏好人榜”,来自茅山革命老区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的村民倪荣狗和倪遗锁光荣上榜。  两位老人都已年逾花甲,倪荣狗是宝堰镇王巷村人,倪遗锁是宝堰镇倪甲村人。平日里,他们结伴一起负责村里秸秆禁烧的宣传工作。  2015年12月7日上午10点刚过,地处镇江市辖区丹阳市和丹徒区交界处,一辆大型车辆不慎将路边的三根电线杆撞断,司机驾车逃逸。电线杆撞断后,电缆散落,距离地面不足2
期刊
春节前,溧阳市汇众社、溧阳市爱心助老志愿者协会联合老年大学霜叶红戏曲服务队来到革命老区别桥镇敬老院,给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们送来了新年的祝福。  活动中,霜葉红戏曲服务队给老人们表演了《沙家浜》《亲家母》等戏曲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志愿者们调馅、包馄饨,忙得热火朝天。还有20多名志愿者烧了一大锅热水,帮助行动困难的老人洗澡。  溧阳市爱心助老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梅琴告诉我们:“别桥是茅
期刊
本刊讯 真实反映烽火年代常熟横泾为中心的阳澄湖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最近由南京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纪录片《沙家浜》的解说词文本,《铁军》杂志社已以特刊出版。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由江苏宏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和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已陆续在南京电视台、福建宁德电视台、苏州电视台、常熟电视台等电视媒体播出。这部纪录片的出版,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称赞这是一部爱国主义
期刊
1月7日,安徽省泾县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中共泾县党史办公室与茂林镇党委政府在皖南事变发生地茂林联合举行新四军将士殉难76周年纪念活动。  1941年1月7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9000将士在泾县茂林一带被8万多国民党顽固派重重包围,经过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军长被关押,项英副军长被叛徒杀害,仅有2000余名将士突出重围。会长李志高要求大家在泾县这一
期刊
沙家浜曾是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当年36位新四军伤病员,就是在这里的芦苇荡养伤痊愈后重返战场。而农民作家徐耀良就生活在这块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红色基因哺育他成长,他对家乡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当硝烟散尽,和平建设年代的民众在行进中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時候,是历史使命呼唤徐耀良自觉地加入了探寻当年英雄足迹的行列,挖掘整理这方面的史料。几十年来,他执着于寻访和笔耕,在全国诸多媒体上发表各类作品3
期刊
我是湖北省随州市老促会办公室主任,在老促会工作了9年多,每年撰写、拍摄老区宣传报道文稿、照片上百篇,连续7年被中国老区画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评刊员,被湖北省老促会评为模范通讯员。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四届四次、省扶贫基金会四届八次理事会(简称省“两会”)通讯员培训班。作为一名宣传老区的基层工作者,这些年的成绩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记录着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在省“两会”领
期刊
城市:南京市  时间:2016年2月16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周化岭  2015年秋天,在徐州寻访新四军老兵金正新,临别时说,“你们从南京来的,可以采访一下周化岭,我们一个旅的”。于是,他找出了周化岭的电话。今天,我们来到南京中山门外的卫岗。周化岭的家,就在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院子里的干休所。  周化岭坐在轮椅上,由一位护工推着来到了客厅,老伴吕青宝告诉说,“去年老周摔了一跤,走路就困难了。”客
期刊
监狱长阴阴地:“对不起长官,本监狱没有向犯人提供报纸的义务。”  马靖平质问:“那么国共早已合作的情况你们也没有告诉她?”  监狱长坏笑着:“你们是她的同志,她连你们当面说的话都不信,能信我的?”  马靖平向参谋:“文件呢?”  参谋一怔:“什么文件?”  马靖平:“当然是中央关于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的文件,否则怎么让杜铁英同志相信我们?”  参谋抱歉地:“马团长,文件我没带在身上。” 
期刊
2016年12月1日,启东市老促会对合作、海复两镇三个扶贫项目的扶贫情况进行了验收,他们按照年初确定的扶贫对象,随机抽查了11个被扶持的贫困户。每到一户,老促会的同志看猪圈羊舍、查鸡窝鸭棚,对每个家庭年终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调查。耳闻目睹这十多家的前后变化,老促会的同志开心得笑了,从这几户的验收情况看,无论是贫困对象的选择,还是扶贫措施的制订,都非常到位,精准扶贫落实得比较好。  张袁是老促会
期刊
仿佛变魔术一般,一向沉寂的村庄里,一到了腊月,冷不丁冒出这么多年经貌美的男人女人,停靠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挂了外省牌照的小车。  在灰褐色的天幕下,沉睡在山坳里的小村庄,在平常的日子里,显得有些寂寞,有些冷清,守望村庄的是“99(老人)”“61(儿童)”队伍。放眼四顾,田地里有几个老人在耕作,路上有几个蹦蹦跳跳的孩子,当然还有几只鸡,几只鸭,几条小土狗,在村庄里转悠。  终于到了腊月,那些穿着时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