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本地区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收集素材、感知事物、观察记录地理现象等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21世纪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是有更加多的定义和目标。基于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以在现代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创新也要因的制宜,根据本地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性,研究出以下三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关注时事新闻,收集新鲜素材,拓宽学生思维
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让学生关注时事,收集素材,增强讯息敏感度,捕捉关键字眼。例如,“人民网”2013年 6月20日发布的一条新闻简讯: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今日上午10时开讲。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有网友问,航天员讲课的图像是怎么从“天宫一号”实时传回到地面的?据中央电视台介绍,首先是把“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第二步是进行一个双备份,把信号也传到地面上的测控站,这样就地面上可以收到来自“天宫一号”的声音和图像;第三步,地面测控站将信号传送到北京飞控中心,后通过电视台播送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反之,在地面课堂上同学们提的问题,将通过相反的途径传送到“天宫一号”上。
将这条滚烫的新闻呈现给学生,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素材。当提问学生“新闻中哪些信息你感兴趣,你会出怎样的地理题目来考考大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问题1:授课时,地球运动至地球公转轨道的 日点附近
答案1:远
问题2:“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该卫星应该位于大气层的 ;当受到 影响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在高纬地区的该层大气中还能看到 现象。
答案2:高层大气(或电离层) 太阳活动 极光
……
以上题目基本上停留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背诵上,题目难度不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提出 “能不能提高题目的难度,比如图文结合呢”的引导。学生又陷入深思,但很快又忙活起来。某学生上黑板画了一幅地球绕日公转图(如图1),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航天员王亚平受课时,“天宫一号”在下列A、B、C、D中哪点的附近?
图1
该学生解释到,根据图示中地球地轴倾向和自转方向,判断A、B、C、D分别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北京时间6月20日靠近夏至日,而“天宫一号”做为地球的卫星一样运动至夏至日附近,故为B。
该题目比较巧妙,它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却需要调度知识的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区分度也加大了,是一道有水准的题目。而且答案解释非常透彻,这表明利用有教的素材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感知事物,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地理有些抽象的概念,如地轴、地转偏向力、地壳运动,学生很难通过感知能力去理解,因此知识理解不透彻,更难说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去感知,通过听、看、触才有利于发挥联想和记忆,引导学生科学思考,为创新提供正确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学是根据图“3.1水图的构成”来直接读取各种水体及其比例,但这种方法仅是运用了学生简单的读图能力。在课前可以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各种水体”的活动。学生发挥科学思维能力,成果喜人:
(1)在海鲜铺中得到海洋水;
(2)利用植物蒸腾的原理,用塑料袋包着植物,放在烈日下曝晒得到生物水(如图2);
(3)利用跨学科的物理知识——大气水遇冷变液态水的原理来收集大气水(如图3);
(4)在家中的井水中得到地下淡水
……
图2
图3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又动脑,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水体的收集恰好能体现水的运动和更新,以及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为“水体的相互补给”和“水循环的过程”的两个重点做生动的铺垫。
3 观察地理事物,记录现象,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通常学习了理论,却不懂现象的本质原因,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地理观赛法恰恰是反其道,通过现象看本质,逆向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场、地理图表、地理实物、模型……其中地理图表是应用最多也是研究最多的,因此在其他方面如观察地理事物应当加强。
例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让学生去观察太阳。本地区(23°46′N,116°11′E)某学生起床后看到太阳,就拿起手机将日出美景拍起来(如图4~图6),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结果:
三幅照片中所拍时刻大致相同(不考虑太阳高度),以建筑物为参考点对比发现,太阳在地平线的位置有所差异。日出方向为东,则图左为北,图右为南,得出的结论是日出方向大致由南向北运动。
日出位置可类比为正午太阳直射点位置,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在2012年12月20日~2013年02月27日期间大致由南向北运动,这与课本上学习的太阳直射点在冬至日到春分日由南向北运动大致相符,因此这次的观察活动是成功的。
这种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虽然比较漫长,但“实践出真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还能训练思维,让其更富有创造力。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教师负责国家人才的培养,是民族进步的阶石,因些责任重大。“学无止境,创新有道”,本次研究只是创新道路上的一小步,“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路上的教师仍须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 向建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理工A(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等教育;2008.22
[2] 刘倩;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11年05期总第129期
[3] 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08期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21世纪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是有更加多的定义和目标。基于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以在现代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创新也要因的制宜,根据本地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性,研究出以下三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关注时事新闻,收集新鲜素材,拓宽学生思维
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让学生关注时事,收集素材,增强讯息敏感度,捕捉关键字眼。例如,“人民网”2013年 6月20日发布的一条新闻简讯: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今日上午10时开讲。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有网友问,航天员讲课的图像是怎么从“天宫一号”实时传回到地面的?据中央电视台介绍,首先是把“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第二步是进行一个双备份,把信号也传到地面上的测控站,这样就地面上可以收到来自“天宫一号”的声音和图像;第三步,地面测控站将信号传送到北京飞控中心,后通过电视台播送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反之,在地面课堂上同学们提的问题,将通过相反的途径传送到“天宫一号”上。
将这条滚烫的新闻呈现给学生,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素材。当提问学生“新闻中哪些信息你感兴趣,你会出怎样的地理题目来考考大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问题1:授课时,地球运动至地球公转轨道的 日点附近
答案1:远
问题2:“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该卫星应该位于大气层的 ;当受到 影响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在高纬地区的该层大气中还能看到 现象。
答案2:高层大气(或电离层) 太阳活动 极光
……
以上题目基本上停留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背诵上,题目难度不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提出 “能不能提高题目的难度,比如图文结合呢”的引导。学生又陷入深思,但很快又忙活起来。某学生上黑板画了一幅地球绕日公转图(如图1),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航天员王亚平受课时,“天宫一号”在下列A、B、C、D中哪点的附近?
图1
该学生解释到,根据图示中地球地轴倾向和自转方向,判断A、B、C、D分别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北京时间6月20日靠近夏至日,而“天宫一号”做为地球的卫星一样运动至夏至日附近,故为B。
该题目比较巧妙,它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却需要调度知识的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区分度也加大了,是一道有水准的题目。而且答案解释非常透彻,这表明利用有教的素材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感知事物,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地理有些抽象的概念,如地轴、地转偏向力、地壳运动,学生很难通过感知能力去理解,因此知识理解不透彻,更难说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去感知,通过听、看、触才有利于发挥联想和记忆,引导学生科学思考,为创新提供正确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学是根据图“3.1水图的构成”来直接读取各种水体及其比例,但这种方法仅是运用了学生简单的读图能力。在课前可以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各种水体”的活动。学生发挥科学思维能力,成果喜人:
(1)在海鲜铺中得到海洋水;
(2)利用植物蒸腾的原理,用塑料袋包着植物,放在烈日下曝晒得到生物水(如图2);
(3)利用跨学科的物理知识——大气水遇冷变液态水的原理来收集大气水(如图3);
(4)在家中的井水中得到地下淡水
……
图2
图3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又动脑,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水体的收集恰好能体现水的运动和更新,以及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为“水体的相互补给”和“水循环的过程”的两个重点做生动的铺垫。
3 观察地理事物,记录现象,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通常学习了理论,却不懂现象的本质原因,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地理观赛法恰恰是反其道,通过现象看本质,逆向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场、地理图表、地理实物、模型……其中地理图表是应用最多也是研究最多的,因此在其他方面如观察地理事物应当加强。
例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让学生去观察太阳。本地区(23°46′N,116°11′E)某学生起床后看到太阳,就拿起手机将日出美景拍起来(如图4~图6),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结果:
三幅照片中所拍时刻大致相同(不考虑太阳高度),以建筑物为参考点对比发现,太阳在地平线的位置有所差异。日出方向为东,则图左为北,图右为南,得出的结论是日出方向大致由南向北运动。
日出位置可类比为正午太阳直射点位置,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在2012年12月20日~2013年02月27日期间大致由南向北运动,这与课本上学习的太阳直射点在冬至日到春分日由南向北运动大致相符,因此这次的观察活动是成功的。
这种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虽然比较漫长,但“实践出真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还能训练思维,让其更富有创造力。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教师负责国家人才的培养,是民族进步的阶石,因些责任重大。“学无止境,创新有道”,本次研究只是创新道路上的一小步,“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路上的教师仍须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 向建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理工A(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等教育;2008.22
[2] 刘倩;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11年05期总第129期
[3] 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