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评定一个校长的工作业绩,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以及一个学生的学业,最终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这导致有部分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执行的却是老一套。长期以来,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确切的、不可争议的理论知识,很少提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参与,发言的机会少,对老师讲的知识根本就不去想想为什么,更不会意识到还有什么新方法,定性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尝试。中学阶段,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的是升学,素质教育在中学阶段可以说是徒有虚名,上至领导,下至学生,似乎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拿高分,就是为了升学,长期的高压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缺乏创新的能力。这就是当前中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反映了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又是客观世界中数与形的科学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对于数学概念,很多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枯燥乏味。对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在学生对概念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不深刻理解概念的意义而容易导致的错误:
在教学中,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概念较为抽象、乏味,而练习题的设计可灵活、多变,它可使学生更易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练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道练习题的目的,使每道练习题都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可见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准确地判断事物,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教学,又不可忽视概念知识的迁移。
二、调动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和方法等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知将无法实现,更谈不上创新。要有创新必须遵循主体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是师生情感方面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愉悦、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创新的兴趣,开发创新的潜能,由“要我学”转变为“我爱学”。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会随时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说了算的“绝对权威”的格局。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我提出:“等腰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共有几条?”同学们都大声回答:“9条”,这时如果直接说答案错误,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很可能导致以后有很多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担心说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我接着说:“你们确定了吗?同学们不如再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再告诉我好了。”我鼓励他们通过动手来探究,重新感知很快就有同学回答“7条”,我说:“到底是哪一个答案呢?你们分组讨论,再说出理由,然后大家看看哪一组是今天表现最出色的。”他们积极展开小组讨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我也参与到他们当中,听听他们的见解,看看他们探究的过程。很快他们有了一致的答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7条。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也很大胆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究,继而轻而易举的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掌握好了。
三、鼓励质疑问难,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联系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妙布疑点,创设质疑情境,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期待、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在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在“关节眼”上,也不可打击或讽刺,而要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肯定和鼓励,还要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把学生隐藏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明:解答此题时,学生只顾化简不出偏差,却盲目取值,这正好掉入出题者布下的圈套,大多数学生通常喜欢的数字是1、0、-1,因为这三个数够简单,真可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时老师最好从另一个角度去肯定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感知问题所在,同时也提醒学生解答完类似问题后,要多留一颗心眼——注意检验,特别是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见,教师的层层设疑提问,能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的质疑问难,是解决问题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一把金钥匙。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综合性、应用性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既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把课本所研究的问题还原成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又能把实际中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能力是解题者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体现。在初中数学中经常会遇到求两线段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类问题常常利用轴对称构造对称图形,即利用“建水泵站”这一数学模型来解,这样就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各地中考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了当前数学教学和考查的重点课题,中考题中出现不少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渗透建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本中的例子、例题引入贴近生活及其他学科为实际背景的材料,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来培养,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认为,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行创新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反映了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又是客观世界中数与形的科学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对于数学概念,很多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枯燥乏味。对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在学生对概念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不深刻理解概念的意义而容易导致的错误:
在教学中,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概念较为抽象、乏味,而练习题的设计可灵活、多变,它可使学生更易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练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道练习题的目的,使每道练习题都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可见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准确地判断事物,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教学,又不可忽视概念知识的迁移。
二、调动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和方法等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知将无法实现,更谈不上创新。要有创新必须遵循主体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是师生情感方面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愉悦、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创新的兴趣,开发创新的潜能,由“要我学”转变为“我爱学”。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会随时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说了算的“绝对权威”的格局。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我提出:“等腰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共有几条?”同学们都大声回答:“9条”,这时如果直接说答案错误,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很可能导致以后有很多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担心说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我接着说:“你们确定了吗?同学们不如再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再告诉我好了。”我鼓励他们通过动手来探究,重新感知很快就有同学回答“7条”,我说:“到底是哪一个答案呢?你们分组讨论,再说出理由,然后大家看看哪一组是今天表现最出色的。”他们积极展开小组讨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我也参与到他们当中,听听他们的见解,看看他们探究的过程。很快他们有了一致的答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7条。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也很大胆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究,继而轻而易举的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掌握好了。
三、鼓励质疑问难,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联系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妙布疑点,创设质疑情境,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期待、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在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在“关节眼”上,也不可打击或讽刺,而要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肯定和鼓励,还要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把学生隐藏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明:解答此题时,学生只顾化简不出偏差,却盲目取值,这正好掉入出题者布下的圈套,大多数学生通常喜欢的数字是1、0、-1,因为这三个数够简单,真可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时老师最好从另一个角度去肯定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感知问题所在,同时也提醒学生解答完类似问题后,要多留一颗心眼——注意检验,特别是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见,教师的层层设疑提问,能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的质疑问难,是解决问题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一把金钥匙。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综合性、应用性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既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把课本所研究的问题还原成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又能把实际中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能力是解题者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体现。在初中数学中经常会遇到求两线段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类问题常常利用轴对称构造对称图形,即利用“建水泵站”这一数学模型来解,这样就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各地中考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了当前数学教学和考查的重点课题,中考题中出现不少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渗透建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本中的例子、例题引入贴近生活及其他学科为实际背景的材料,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来培养,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认为,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行创新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