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工作几年来的语文教学,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其中不乏挫折和碰壁,让我沮丧难过的事例,但是更多的却是收获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看着自己的学生在不断获得、不断成长,心里由衷的感到开心。特别是亲自感受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成熟,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体验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光荣,现粗浅谈谈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活机制。
一、情境激活
老师的课堂激情对于学生极为重要性,一位教师的课堂是否有激情,激情的程度有多大,多少决定了这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每节课上,我都尽量让自己保持充满激情。特别是课堂导入这一块上颇花心思,尽量在每节新课开头都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境激活是一种加之于学习,非理性领域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种情境激活,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文学性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級学生为好。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想或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材料逻辑地推想、想象其前(补)其后(续)的情形,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对比和比较,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竞赛激活
竞赛激活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诸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例如在早读课上,我曾经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展开小组之间的接龙背书活动,首先找一篇要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在全班基本会背诵基础上,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互背,一句接着一句背,背上的小组口头奖励,背不上地给予鼓励,这样既增加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还提高了学生在早读课上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三、矛盾激活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新的认识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有所不通,即出现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的动力。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化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有挑战性),又要有难度(切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
四、创设多种方式提问激活
1、悬念法。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需要集中学习注意力之时。
2、对垒法。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换位法。课堂教学沉闷板滞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的“潮。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激活机制绝不能少,这样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作者单位:淮安市丁集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情境激活
老师的课堂激情对于学生极为重要性,一位教师的课堂是否有激情,激情的程度有多大,多少决定了这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每节课上,我都尽量让自己保持充满激情。特别是课堂导入这一块上颇花心思,尽量在每节新课开头都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境激活是一种加之于学习,非理性领域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种情境激活,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文学性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級学生为好。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想或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材料逻辑地推想、想象其前(补)其后(续)的情形,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对比和比较,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竞赛激活
竞赛激活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诸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例如在早读课上,我曾经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展开小组之间的接龙背书活动,首先找一篇要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在全班基本会背诵基础上,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互背,一句接着一句背,背上的小组口头奖励,背不上地给予鼓励,这样既增加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还提高了学生在早读课上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三、矛盾激活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新的认识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有所不通,即出现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的动力。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化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有挑战性),又要有难度(切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
四、创设多种方式提问激活
1、悬念法。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需要集中学习注意力之时。
2、对垒法。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换位法。课堂教学沉闷板滞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的“潮。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激活机制绝不能少,这样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作者单位:淮安市丁集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