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储备人才的中流砥柱,其体质健康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近年来数据表明,我们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面对下滑的严峻形势,高校要对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新型体质与健康服务机制,提供专业的维护和保障服务,改变大学生体质现状。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呈现,最后探究了应对困境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通过机制创新的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机制创新;高校
大学生既是家庭的希望,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一直以来,国家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受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水平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持续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体质形势监测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体质相关的教学保障活动和机制缺乏创新,无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动力,鉴于上述情形的确值得广泛的深思和探讨。为此,解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必须要快速提上日程,构建科学的健康促进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驱动,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测试组织和数据收集工作量巨大
为了有效检验和获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高校在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测试组织工作量大的难题。尤其是时间紧迫,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实效地完成数据信息的整合。与此同时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学生相对较多,后续干预、反馈工作的缺失,采集之后的管理与服务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指导和执行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体质健康测试中,很多大学生操作动作不規范,甚至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任务,不得不编造虚假数据,测试成绩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缺少相应的保障体系支撑,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大学生群体得不到相应的运动处方指导,进而失去了健康监测的意义。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受当前教育模式和就业趋势的影响,很多大学并未将工作重点投入到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当中,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长期以来父母的灌输也会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下,很多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和时间,甚至缺乏对体育项目的爱好特长。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长期被忽视,为此建立健康机制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二、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机制的时代意义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之选
随着国家发展全民体育帷幕的拉开,各项纲领性指导文件不断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唯有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才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机制能够有效改变现有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不足,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输出。
(二)体育强国建设的保障
随着体育强国概念提出以来,作为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高校体育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所周知,大学体育不仅是推进体育强国的保障途径之一,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成为时代潮流的中坚骨干力量。为此高校需要立足于实际,构筑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
(三)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于其日后的就业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即使具备再高的学历和学识也难堪大任。而且社会用人单位也陆续提升了对求知者身体健康的考核,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要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确保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不至于掉队。
三、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机制创新研究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要提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依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该理念全效渗透到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当中。同时在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上,要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利用智慧校园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宣传健康第一思想的进程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自身体质方面的特长和特征,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势,结合现有的评价与开发体系,赋予新的特色内涵,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新的认知,进而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有效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二)构建新型考核和评价模式
在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进程中,高校要坚持课内外一体化的原则,强化体育课程的考试标准,有效结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和态度认知,适当提升考核标准和评价的难度,指导大学生科学锻炼,形成学生整体积极参加投入体育锻炼的新氛围。此外,贯彻体质测试指导性文件和政策要求,制定课外体育锻炼考核管理办法和章程,规划课堂拓展延伸至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锻炼次数和时间的保障性提升,一方面有效遏制了锻炼意外事故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之对应地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加体育锻实效和质量。
(三)适当加大运动负荷
高校体育教师要明晰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形成危机感进而在行动上进行转化。根据现有学情的具体状况,以及体质健康水平不佳的事实,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加大运动负荷,并细化相关技术动作练习,同时进行正面性的鼓励,让学生可以在运动强度提升的情况,体验到参与运动锻炼的快感。当然针对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也不要降低其目标和标准,而是通过细化教学内容的层次,全面性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营造体育运动文化氛围
高校要打造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新平台,有系统性的建设体育运动文化氛围,针对大学体质健康管理机制创新,要从依托服务化、终身化的视角,采取专业化、社会化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知识讲座的途径,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心和关注体质健康问题,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优势产生足够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灵魂和体魄的双重健康方面逐渐积累,使体育文化氛围成为学生投入运动参与和持续健康的助推剂。 (五)健全政府和市场机制
高校在保障上述举措的基础上,还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其中政府要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管机制,针对高校体质监测情况集中存在的漏洞和困境,采取贴合的策略,避免重数据、轻指导重蹈覆辙。此外,政府要在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倡要扩大开放服务业,注重自身工作效率和效益,让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走入校园,强化服务占有市场份额,改善公共服务的合理性,发挥杠杆调解作用提升体质健康管理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高校要采取开透明的流程和信息机制,构建新型体质健康管理机制,允许市场机构介入健康管理,提供针对性、全程式的管理方式,提高健康管理的服务质量。针对连年下滑的健康问题,实施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力争社会公平参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新格局,通过监测全面化、数据客观化合理解决大学生健康管理所处的危机。
总之,教育模式在不断完善,构建大学生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依托。为此高校要率先建立体质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施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切实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良性机制发展。此外,利用科学的体质健康干预系统管理机构,借助多元化健康平台促进多维机制联动,达到差异性服务对象全面化,激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1]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7):71–72.
[2]王丽娜,王大川,亢瑾,等.大學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4 (9):195.
[3]张长青.试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运动,2016 (16):63–64.
[4]尹小俭,杜建强.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9):80–84.
[5]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21–23.
[6]黄小波,李玉.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关问题及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1):102–106.
作者简介:杜猛(1985-),河北衡水人,本科,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机制创新;高校
大学生既是家庭的希望,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一直以来,国家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受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水平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持续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体质形势监测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与大学生体质相关的教学保障活动和机制缺乏创新,无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动力,鉴于上述情形的确值得广泛的深思和探讨。为此,解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必须要快速提上日程,构建科学的健康促进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驱动,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测试组织和数据收集工作量巨大
为了有效检验和获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高校在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测试组织工作量大的难题。尤其是时间紧迫,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实效地完成数据信息的整合。与此同时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学生相对较多,后续干预、反馈工作的缺失,采集之后的管理与服务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指导和执行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体质健康测试中,很多大学生操作动作不規范,甚至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任务,不得不编造虚假数据,测试成绩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缺少相应的保障体系支撑,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大学生群体得不到相应的运动处方指导,进而失去了健康监测的意义。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受当前教育模式和就业趋势的影响,很多大学并未将工作重点投入到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当中,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长期以来父母的灌输也会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下,很多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和时间,甚至缺乏对体育项目的爱好特长。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长期被忽视,为此建立健康机制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二、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机制的时代意义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之选
随着国家发展全民体育帷幕的拉开,各项纲领性指导文件不断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唯有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才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机制能够有效改变现有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不足,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输出。
(二)体育强国建设的保障
随着体育强国概念提出以来,作为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高校体育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所周知,大学体育不仅是推进体育强国的保障途径之一,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成为时代潮流的中坚骨干力量。为此高校需要立足于实际,构筑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
(三)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于其日后的就业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即使具备再高的学历和学识也难堪大任。而且社会用人单位也陆续提升了对求知者身体健康的考核,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要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确保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不至于掉队。
三、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机制创新研究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要提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依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该理念全效渗透到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当中。同时在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上,要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利用智慧校园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宣传健康第一思想的进程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自身体质方面的特长和特征,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势,结合现有的评价与开发体系,赋予新的特色内涵,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新的认知,进而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有效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二)构建新型考核和评价模式
在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进程中,高校要坚持课内外一体化的原则,强化体育课程的考试标准,有效结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和态度认知,适当提升考核标准和评价的难度,指导大学生科学锻炼,形成学生整体积极参加投入体育锻炼的新氛围。此外,贯彻体质测试指导性文件和政策要求,制定课外体育锻炼考核管理办法和章程,规划课堂拓展延伸至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锻炼次数和时间的保障性提升,一方面有效遏制了锻炼意外事故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之对应地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加体育锻实效和质量。
(三)适当加大运动负荷
高校体育教师要明晰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形成危机感进而在行动上进行转化。根据现有学情的具体状况,以及体质健康水平不佳的事实,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加大运动负荷,并细化相关技术动作练习,同时进行正面性的鼓励,让学生可以在运动强度提升的情况,体验到参与运动锻炼的快感。当然针对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也不要降低其目标和标准,而是通过细化教学内容的层次,全面性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营造体育运动文化氛围
高校要打造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新平台,有系统性的建设体育运动文化氛围,针对大学体质健康管理机制创新,要从依托服务化、终身化的视角,采取专业化、社会化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知识讲座的途径,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心和关注体质健康问题,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优势产生足够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灵魂和体魄的双重健康方面逐渐积累,使体育文化氛围成为学生投入运动参与和持续健康的助推剂。 (五)健全政府和市场机制
高校在保障上述举措的基础上,还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其中政府要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管机制,针对高校体质监测情况集中存在的漏洞和困境,采取贴合的策略,避免重数据、轻指导重蹈覆辙。此外,政府要在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倡要扩大开放服务业,注重自身工作效率和效益,让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走入校园,强化服务占有市场份额,改善公共服务的合理性,发挥杠杆调解作用提升体质健康管理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高校要采取开透明的流程和信息机制,构建新型体质健康管理机制,允许市场机构介入健康管理,提供针对性、全程式的管理方式,提高健康管理的服务质量。针对连年下滑的健康问题,实施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力争社会公平参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新格局,通过监测全面化、数据客观化合理解决大学生健康管理所处的危机。
总之,教育模式在不断完善,构建大学生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依托。为此高校要率先建立体质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施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切实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良性机制发展。此外,利用科学的体质健康干预系统管理机构,借助多元化健康平台促进多维机制联动,达到差异性服务对象全面化,激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1]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7):71–72.
[2]王丽娜,王大川,亢瑾,等.大學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4 (9):195.
[3]张长青.试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运动,2016 (16):63–64.
[4]尹小俭,杜建强.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9):80–84.
[5]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21–23.
[6]黄小波,李玉.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关问题及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1):102–106.
作者简介:杜猛(1985-),河北衡水人,本科,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