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约赶到倪德江教授的办公室时,他正与学生探讨存茶冷藏柜的构造,记者趁着空档望向四周,发现一书柜的顶部密布摆放着包括有机乌龙在内的各种茶。
学茶不“学院”
在常人看来,学院是一个聚集很多科研成果的地方,一种产品的研发,一项技术的发明,或许都面临着如何把它市场化的问题。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所有学科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其实,像我们茶学,基本上有90%以上都是放在应用研究上,所以我们不存在说市场化还有一过程,我们直接就与企业相连,本身就是市场化了”,倪德江一开始就为学茶正名,语气透出茶商般的老成。
93年,倪德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的宣恩县待了一年,专门研制针形名茶,那时候整个湖北省的名茶定位都没形成,当时倪德江就认为湖北省应以针形名茶为主,兼顾其他类型的发展,“提出这一想法,主要是根据湖北茶的历史以及人们的喝茶习惯确定的,如湖北的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就是针形茶。”
“我们跟当地合作办了一个茶厂,从产品研发开始,一是制定整个生产标准,二是制造配套设备,从最开始的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现在的连续化乃至自动化,这一流水的生产过程都是我们在做。”
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发展,实践证明倪德江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如今整个湖北省都以针形名茶为主,如采花毛尖、恩施玉露等等。
除了茶叶之外,在茶加工的设备研发领域,学校也并未与市场脱节。“我们在多年前就与浙江一机械公司合作,前期先研发样品,尔后反复地调试与改进,完之后就直接市场化了,不存在中间环节。”
然而与茶企不同,由于茶学院在科研层面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技术对于它们而言是天然的可持续资源,但也是他们留的最后一张底牌,“从长远看,我们的技术是不会卖的,但也不排除部分作为技术服务来用。”
差异与认知的平衡
多年前,为寻求产品差异化,恩施市政府就提出“富硒茶”这么一个概念,但当时市场上人们对于硒资源还不甚了了,所以要把这一差异化变成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还有的一定的困难。
“但就像食品安全,十年前我们会去关注地沟油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势必会被纳入对茶的考核范畴,而土壤中天然富硒的茶叶,其抗氧化、抗衰老、防癌等功效一定会成为有识之士竞相争夺的资源,”为此,倪德江对恩施这一“世界硒都”充满信心。
在去年十月底举办的“恩施富硒茶与人体健康论坛”上,恩施提出将以中国硒都茶城为平台,在全州范围开展硒茶分布调查,开展富硒茶专用品种选育、加工技术研究和富硒茶品牌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
“茶叶每个地方都有,它是地域性和个性化的,但富硒茶是没有地域和个性的产品,是中性的,所以它更容易推广,但如果反过来你谈恩施玉露,你还不一定好推广,因为它有一定的群体限制,可能出了省就接不了地气。”
常年喝茶的人都知道,买茶叶最忌讳里面有茶叶碎末,但用传统的制茶工艺又解决不了这一诟病。“茶在加工过程中都会有一道做形工序,即把茶叶做成针形或扁形,传统工艺此过程只有一步,所以在成型的同时也会生成很多碎末。”
倪德江想,我们何不把这一过程分为成型和固型两步,在形状出来以后我再用一个设备把它固定下来,然后再干燥,这样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大大减少了碎末的数量。如今,这一想法已经通过他们研发的设备得以实现;而对名优茶的固型理论也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一项备受推崇的研究特色。
另辟蹊径
当本土优势产品的挖掘已接近极限,是固守传统啃老本,还是另辟蹊径找未来,也许回望一下当年的“南茶北移”,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08年,茶叶名县竹溪开始探索“南茶北移”,从福建引进50万株铁观音树苗,种植面积达100亩,当时他们预言,“如果顺利,三年内湖北可以喝上自己的铁观音。”
而那时的倪德江也意识到,如果铁观音引种成功,这个一直以绿茶闻名遐迩的茶叶大县将会拥有另一只腾飞的翅膀,“优良绿茶一般只采摘嫩芽,而乌龙茶可利用普通鲜叶,以前竹溪茶每年有8万吨的普通鲜叶只能自然老化、落地化泥,引进乌龙茶制茶技术后,普通鲜叶全变成原料,每年可为全县茶农增收3亿元。”目前,竹溪县的乌龙引种已经成功,恩施的咸丰县也广泛种植了乌龙品种。
当问到引进乌龙茶如何能克服地域、气候等难题,倪德江解释说,“乌龙茶里面有高中低三档,我们这边开发乌龙茶,做优质肯定是有难度,但做中上等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引进乌龙茶只为丰富品种,不会影响主体产品。”
现如今,倪德江还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拓了茶叶的深加工产品,他们把茶叶里的保健成分一一提取出来,分别制成具有相应保健功能的含片,如茶多糖含片,它具有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防辐射等功效;还有用茶树鲜叶经高温蒸汽杀青及特殊工艺处理后的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泽以及营养药理成分,可广泛添加于各类面制品、冷冻品以及日用化工品中。
可想而知,这些深加工产品将在那些不喝茶的人群中开辟出一条新的消费路径,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倪德江拿出新研制出的茶多糖含片给我们尝,口味比喝茶要重,暗含着隐隐的茶香,“这是我们新研发出来的,但还没来得及投向市场。”
学茶不“学院”
在常人看来,学院是一个聚集很多科研成果的地方,一种产品的研发,一项技术的发明,或许都面临着如何把它市场化的问题。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所有学科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其实,像我们茶学,基本上有90%以上都是放在应用研究上,所以我们不存在说市场化还有一过程,我们直接就与企业相连,本身就是市场化了”,倪德江一开始就为学茶正名,语气透出茶商般的老成。
93年,倪德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的宣恩县待了一年,专门研制针形名茶,那时候整个湖北省的名茶定位都没形成,当时倪德江就认为湖北省应以针形名茶为主,兼顾其他类型的发展,“提出这一想法,主要是根据湖北茶的历史以及人们的喝茶习惯确定的,如湖北的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就是针形茶。”
“我们跟当地合作办了一个茶厂,从产品研发开始,一是制定整个生产标准,二是制造配套设备,从最开始的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现在的连续化乃至自动化,这一流水的生产过程都是我们在做。”
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发展,实践证明倪德江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如今整个湖北省都以针形名茶为主,如采花毛尖、恩施玉露等等。
除了茶叶之外,在茶加工的设备研发领域,学校也并未与市场脱节。“我们在多年前就与浙江一机械公司合作,前期先研发样品,尔后反复地调试与改进,完之后就直接市场化了,不存在中间环节。”
然而与茶企不同,由于茶学院在科研层面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技术对于它们而言是天然的可持续资源,但也是他们留的最后一张底牌,“从长远看,我们的技术是不会卖的,但也不排除部分作为技术服务来用。”
差异与认知的平衡
多年前,为寻求产品差异化,恩施市政府就提出“富硒茶”这么一个概念,但当时市场上人们对于硒资源还不甚了了,所以要把这一差异化变成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还有的一定的困难。
“但就像食品安全,十年前我们会去关注地沟油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势必会被纳入对茶的考核范畴,而土壤中天然富硒的茶叶,其抗氧化、抗衰老、防癌等功效一定会成为有识之士竞相争夺的资源,”为此,倪德江对恩施这一“世界硒都”充满信心。
在去年十月底举办的“恩施富硒茶与人体健康论坛”上,恩施提出将以中国硒都茶城为平台,在全州范围开展硒茶分布调查,开展富硒茶专用品种选育、加工技术研究和富硒茶品牌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
“茶叶每个地方都有,它是地域性和个性化的,但富硒茶是没有地域和个性的产品,是中性的,所以它更容易推广,但如果反过来你谈恩施玉露,你还不一定好推广,因为它有一定的群体限制,可能出了省就接不了地气。”
常年喝茶的人都知道,买茶叶最忌讳里面有茶叶碎末,但用传统的制茶工艺又解决不了这一诟病。“茶在加工过程中都会有一道做形工序,即把茶叶做成针形或扁形,传统工艺此过程只有一步,所以在成型的同时也会生成很多碎末。”
倪德江想,我们何不把这一过程分为成型和固型两步,在形状出来以后我再用一个设备把它固定下来,然后再干燥,这样既节约了人力成本,也大大减少了碎末的数量。如今,这一想法已经通过他们研发的设备得以实现;而对名优茶的固型理论也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一项备受推崇的研究特色。
另辟蹊径
当本土优势产品的挖掘已接近极限,是固守传统啃老本,还是另辟蹊径找未来,也许回望一下当年的“南茶北移”,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08年,茶叶名县竹溪开始探索“南茶北移”,从福建引进50万株铁观音树苗,种植面积达100亩,当时他们预言,“如果顺利,三年内湖北可以喝上自己的铁观音。”
而那时的倪德江也意识到,如果铁观音引种成功,这个一直以绿茶闻名遐迩的茶叶大县将会拥有另一只腾飞的翅膀,“优良绿茶一般只采摘嫩芽,而乌龙茶可利用普通鲜叶,以前竹溪茶每年有8万吨的普通鲜叶只能自然老化、落地化泥,引进乌龙茶制茶技术后,普通鲜叶全变成原料,每年可为全县茶农增收3亿元。”目前,竹溪县的乌龙引种已经成功,恩施的咸丰县也广泛种植了乌龙品种。
当问到引进乌龙茶如何能克服地域、气候等难题,倪德江解释说,“乌龙茶里面有高中低三档,我们这边开发乌龙茶,做优质肯定是有难度,但做中上等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引进乌龙茶只为丰富品种,不会影响主体产品。”
现如今,倪德江还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拓了茶叶的深加工产品,他们把茶叶里的保健成分一一提取出来,分别制成具有相应保健功能的含片,如茶多糖含片,它具有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防辐射等功效;还有用茶树鲜叶经高温蒸汽杀青及特殊工艺处理后的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泽以及营养药理成分,可广泛添加于各类面制品、冷冻品以及日用化工品中。
可想而知,这些深加工产品将在那些不喝茶的人群中开辟出一条新的消费路径,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倪德江拿出新研制出的茶多糖含片给我们尝,口味比喝茶要重,暗含着隐隐的茶香,“这是我们新研发出来的,但还没来得及投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