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嗔茶焙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南,不管天晴还是阴雨,如同吴音软语一样,总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软绵和,甜糯而细腻。
  某个山村,秋日妍丽,涓涓溪流慢悠悠地从那块颤巍巍的木板桥下流过。溪的一头,一个清癯的书生,青衫一袭,踏上板桥。站在桥上,放眼四望,一山叠着一山。空寂无人,除了踏板时的吱呀声外,只有桥下淙淙的溪声。
  座座山岭在不断地向后退去,也在不断地向前迎来。不知不觉,日头已高,透过山峦,他望见了披覆着枯黄茅草的檐角,听见了叫得欢快的咯咯鸡鸣,心里忽闪过一阵欢愉。
  “有人在家吗?”他轻轻叩了叩柴扉,门应声而开。这是一个久居乡野的山农。额头汗涔涔,满面尘灰,扶在门上的手指也是被烟熏得发黑,还有几丝白毫粘结在发缕间。农人看着这个风尘仆仆的书生,双眼里流露着疲惫与茫然,说:“公子一路旅途劳顿,到屋里歇歇脚吧。”
  在一间残旧的茅屋前,砌着一排烧得通红的炉灶,灶的两旁,一边摆着一筐筐新采的嫩叶,一边堆着砍削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垛。灶上烟雾弥漫,几只手飞快地在锅中翻炒着茶叶。妇人在炉膛边添着柴火,跳跃的火焰窜得老高。呛得妇人眼泪直流,也映红了男子黝黑的脸庞,锅里还不时地传来噼里啪啦的声响和荡散着青草气的茶香。看着眼前这些忙忙碌碌的身影,他若有所思。“此时恰逢茶季,我们都在赶着焙茶,浓烟四起,呛得很,公子可别见怪啊。”农人满怀歉意地说。他连忙摆手道:“哎,老乡你见外了。此是农忙时节。在下非但帮不上忙,还要劳烦老乡招待。介意又从何说起呢?”农人望了一眼晴空上的秋日,爽朗地笑道:“哈哈,多谢公子。虽说江南多雨,哪怕是在秋季也是这样。不过这些天放晴了,可以晒谷咯。说了这么久,还没请公子喝杯茶呢。来,来,一起到屋里喝杯新焙的茶吧!”农人说着就顺手往锅里抓了一把茶,把他请进了屋。
  农人拿出两个粗瓷大碗,把茶叶投进碗里,冲八初沸的山泉水,茶叶、茶芽和着嫩梗在碗里打着转,一股清幽的茶香从碗底袅袅升起。他闭上眼,尽情地呼吸着,轻抿一口,竟是如此的沁润甘甜。明澈的茶汤里,浮现着窗外绵亘的群山倒影。他端起碗,仰面将这一派山居秋色喝了下去。将茶碗端起的那一刻,胸中郁结的块垒已然全都放下,幕幕前尘往事,缥缈得像这刹那消失的茶烟,看得见,想要抓却怎么抓也抓不住。蹉跎的过往,落榜的失落,还有那忽明忽灭的前程,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了无痕迹。唯有活在当下,人生才显得如此的简单和真实——淙淙的流泉、宁静的田园、淳朴的农人,还有这泛着碗花的清茶,举手投足就能触摸和感知得到。泉声山色、乡风茶香。不腐不朽,不因世事的沧海桑田而消亡;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却无法永恒,就像握在手中的冰块,终究是要融化,是要灰飞烟灭的,拥有也仅仅是暂时、刚好而已。纵然你努力要紧紧抓住不放,也难逃湮灭在岁月尘埃中的宿命。
  他就是张继。何许人也?无需多言,只要从课堂上一片的琅琅读书声中就足以令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是他写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10c0多年前的诗,轮转了千年的时光,它身后的李唐王朝早已化作了尘土,成了它永远的脚注,而它却历久弥新,清朗可爱,流传了千古,读来非但没有陈腐之气,还觉满纸生香,这香气绝非是普洱茶的陈旧,而是绿茶的清鲜。虽然诗句中沾染了淡淡的忧伤,但这是一种美丽的哀愁,默念着,默念着,时空竟像发生了转换,回到了那个月华霜重的冷寂秋夜:站在船舷上,任寒凉的夜风撩拨着轻薄的衣袂,扑打着愁云满面的脸庞。举头,冰轮渐沉:侧耳,寒鸦嘶啼;放眼,霜华漫天。江岸边,枫叶霜染:渔船上,渔火点点。落寞、孤单、失望、无助,如同这遍野的白霜,拂了一身还满。城外寒山寺传来几声低沉而凝重的钟声,撞破了霜凝的空气,冲入他的耳膜。声声阵阵撞击着他落满秋霜的心,越发无眼,愁更愁。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事有几多能顺遂人意呢?金榜题名,喜出望外。“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流于言表;名落孙山,忧从中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苦映在脸上,还有聚散离合、荣辱得失……就这样,人们在不断切换的悲喜中匆匆过完了一生。或许只有在人生落幕前的最后一刻,才会蓦然醒悟,当下的这一分一秒才是最真切的,而早已逝去的、曾经孜孜不倦追逐的浮华原来是那么的虚无和空洞。
  好在他坦然,并没有因落榜而颓废,而是由感而发地借景抒情,怎料却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如同制茶师手中不经意诞生的一泡好茶,泡之满室飘香,饮之心旷神怡。姑苏城因他而熠熠生辉,寒山寺因他而闻名遐迩,还有那轮冷月、那声乌啼、那片枫叶、那盏渔火、那阵钟声,都也因他而变得寓蕴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那浓暗的焙茶烟,也变得缓缓悠悠,萦着茶香,化成了田园诗上一个活泼的韵脚,化成了写意画上一缕悠闲的烟霞。
其他文献
湖州妙西古誉“佛国”,相传,境内饮马池山与茶圣陆羽亦有渊源。明代凌漾初《游杼山赋》云:“挹饮马之曲涧……陆生煮茗而葡萄泉出。”据说葡萄泉就是现在的珍珠潭。  饮马池山雄踞妙西东南,状若元宝,东、西高峻;两山相连处,中间隆起一峰,山巅有饮马禅寺、康王泉。此山似通仙灵,常现云蒸霞蔚之幻景,故美名曰“饮马流云”。  雨后初晴,谢却荼蘼。就近汲来山泉水,品著于北麓茶屋。以往客居海上,吃茶也算讲究,好水、好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些平凡的茶人,身处乱世,却心怀忧国,默默地做着最平凡的事,用自己的生命之笔,挥毫了一首恢宏壮阔的中国茶业现代史诗。时光如流水般易逝,有些人和事也很容易被人淡忘。但是,他们,一个个时代的先驱者,却未曾走出人们的记忆,始终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他们就是吴觉农、王泽农、陈椽、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冯绍裘、李联标、蒋芸生,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列出的“20世纪十大茶人”中已故的9
期刊
看台旋转13次尽展武夷山夜色之美    作为《印象大红袍》的执行导演,王潮歌在世人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情: “为武夷山打广告,为大红袍打广告,我无上光荣。”  于是·印象大红袍剧场被设计建设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茶馆。这个茶馆建在武夷茶博园西南侧、崇阳溪东侧河岸。以全球首个360度全旋转看台为中心。茶馆的外景舞台分成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和沙洲地表演区,四面相连,视觉半径超过两公里,绵延出万米长卷
期刊
这些天我正为一些琐事烦扰,好友天上客的“茶约”不期而至,说是一同品饮台湾茶友莉森寄来的几款“交换茶礼”。得知有好茶,自然心情大好,立即答应起身赴约。  因为是宝岛台湾的茶,我们几个茶友都显得格外兴奋。这几款茶是台湾茶发为我们特别挑选精心准备的。我们也认真细致地品味着,曼妙的茶香里演绎着阿里山的巍峨和大禹岭的气魄,飘散着台湾茶发浓厚温馨的问候和祝福。    阿里山浴兰    首先品鉴的是2008年的
期刊
中国茶具经历近2000年孕育、发生、发展、变革的过程,至清代已经基本定格,适用于不同茶类、不同民族(地域)茶俗的各种材质的茶具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其中更以阳羡(宜兴)所产紫砂茗具独领风骚、独占整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名家、高手制作的茗壶成了海内文人雅士、茶人竞相搜求的珍宝。  纵观有清一代,阳羡(宜兴)仍属经久不衰、生产茶具最负盛名的窑口。此时宜兴窑不仅名师辈出而紫砂制
期刊
此次前往阿联酋的迪拜,是应在当地生活了10多年的“老鬼”的邀请。“老鬼”在也门、埃及、阿联酋等穆斯林国家辗转生活了20余年,已然融入了阿拉伯世界,有他做向导真是省心省力。到达那日,大雨,气温14摄氏度,是迪拜有史以来最冷的天气,也是沙漠中难能可贵的雨天。当我把从云南带去的普洱茶送给“老鬼”的时候。他眼中充满了惊喜。    举国红茶    时值中国农历新年,我们和其他一些在迪拜生活的中国朋友一起,在
期刊
夜深人静。万物低喃,我却心绪烦躁,辗转难眠,品茶能安抚动荡不安的心情,回归纯粹的安宁。翻找遍家中角落,寻到一泡水帘洞的老丛水仙,朋友馈赠,独有一泡,一直遇不到合适的品饮情境,便不舍随意泡去,难得深夜独饮倒是能品出个中真味。  剪开泡袋一角,把蜷成条索状的干茶倒入白瓷盖碗杯,细观干茶,根根壮实匀整,焙火到位,荔枝面略显,闻干茶香,霸道的炭火香清幽的老丛香冲上鼻腔。感觉打了个颤栗,浑身的细胞一瞬间清醒
期刊
当代韩国陶瓷文化就好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一样。迄今为止。陶瓷器的形态、材质以及制作方式等,都和数百年前相差无几。不仅如此,大部分的陶瓷器爱好者也同样喜爱并尊重着这种传统的色彩。当然。韩国陶瓷文化也不是没有现代的特点,但是这种现代韩国陶艺却大部分是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并无法摆脱西式的窠臼,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丧失了民族特性。没有任何意义地偏离了中心。  纵然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道出曂儋窑的精神实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尽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科技改造着自然。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总是常常流露出回归自然的愿望。柴、火与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事物,甚至先于人类而存在,蕴藏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精魂。柴烧陶则是柴、火、土精魂的整合与再现,通过富于变化的色泽与机理来铭记炽焰在陶土身上舔舐的痕迹。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原初记忆。  柴烧是一种突破传统陶瓷审美观念的窑烧技法,是在具备完整结构的窑炉中,以薪柴为燃料,坯
期刊
抵达西安的时间是早晨9点多,火车站外围人山人海,一出火车站大门,就看到高高的城墙。这次我们在西安只待2天时间,我和同伴在东六路和尚爱路交叉口的酒店安顿好,就开始了一天的旅途。早上喝茶还不太适宜,所以我们决定先到“老  孙家”吃著名的羊肉泡馍,结果,那味道确实不是我们南方人容易接受的。饭后,从“老孙家”步行一公里,就到了碑林。我们在里面认真地寻找《尔雅》和《论语》的碑刻,还见到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