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诗必穷而后工”,连作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是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说了。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的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们一方面吹嘘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绝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膽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是非常多的,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才出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绝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如“瘦骨嶙峋”、“骨瘦如柴”、“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可以举出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证就是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留不归。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国的人,甚至归化了的人,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自己的祖国。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人千万不要“另眼相看”,当然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至于没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说他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满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国。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保证。只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够了。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巴老为什么以老迈龙钟之身,呕心沥血来写《随想录》呢?对广大的中国老、中、青知识分子来说,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话:爱国没商量。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本文摘自《修身沉思录》,季羡林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摄影师Luca Tombolini习惯于带着4×5英寸胶卷的大画幅相机游走于世界各地,其LS系列作品是对壮丽朴实的自然景观的个性化呈现。该系列作品一方面记录了艺术家在偏远地区独自旅行的沿途风景,另一方面是其思想与思考的集中展示。  通过记录旅行,Luca Tombolini探索了我们的社会角色是如何彻底地将我们的思想从原始时期分离出来,他认为当今的世界和科学知识远远超过了神话和精神洞察力占据主导意
M和W的友谊来得猝不及防。在全班同学还相互记不清名字的时候,他俩已经开始如同小学生般相约去厕所了。当然,没有手拉手。  “就是很巧啊。开学第一天我想去剪个头,当时他就坐我旁边。我看我俩年纪差不多,就问他,你也是新生吗?他说是。我问他,哪班的?他说,二班。我说,哎呀,我也二班!就这么认识了。”不愿透露姓名的M说道。  “所以呢,这就是你俩在分座位时,趁老师不注意,把桌子搬到一起强行同桌的理由吗?” 
缘分让人相遇,而分别总是意外。生命的窗口总有人来来往往,有些人漫漫长路还留在我身边,有些人只是陪我度过几轮春夏秋冬而后便离去。慢慢地,那些微笑和我挥手告别的面容和身影渐渐模糊,悄悄躲进我记忆的收藏盒里,像星星般永远在我的世界里闪烁。[1]  我最早的记忆停留在5岁,那是开始上学的年龄,是我遇见第一个好朋友的年龄,是我第一次知道友谊这种奇妙又美好情感的年龄。  我总是一点一滴地试图回想,可还是想不起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夏天,御书房外的天空雨后初霁,阳光从云层中折射出清澈的光芒。而此时御书房内的乾隆皇帝正在房内来回踱步,面前书桌上的一堆图纸,似乎道出了他烦闷的原委。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意识到紫禁城原有的几间藏书室,包括武英殿、文华殿等,都将无法集中存放这一部史无前例、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因此下诏兴建藏书楼。但这些上呈御览的楼阁设计都不能令其满意,这位晚年自称“十全老人”的
摘要:LuxR家族调控蛋白调控革兰氏阴性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从而影响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分析LuxR家族调控蛋白序列,对其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磷酸化位点、跨膜结构域和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后续研究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生物被膜增强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LuxR家族调控蛋白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菌
瓷器是一种重要的中国象征。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开创于东汉,历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宋时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温润,以青翠晶莹闻名天下。在余姚及其周边多有古窑遗址,特别是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举世闻名。在余姚马渚镇,前些年发现了完整的宋代臧墅湖窑址。如今,一座座古窑早已卸下使命,但是从那里诞生的生命依然熠熠生辉。在浙江余姚,对于那些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青瓷,人们随时想见就能见。
温温自小是个安静、不喜热闹,有点孤僻的孩子。小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三三两两地围在一块儿,怕其他人看出自己的异样,也巴巴地黏过去和同学交谈,努力进入她们的圈子,可是听到她们的谈话内容后,自己的格格不入却越发明显。  那时,温温的友誼似乎都建立在和同学一起同路回家的聊天里。可是渐渐地,走在半路上,马吉吉总会说:“温温,你先走把,我和华微要说几句话。”不一定是华微,可以是任何在路上偶遇的相熟的同学,好像总
摘要:我国生物质沼气产业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产业技术研究不成体系、缺乏配套的工艺与装备、模式总结与推广力度不够、标准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不足之处。针对国内外沼气工程产业和政策发展现状,阐述户用沼气、联户集中供气、规模化沼气工程等生物质沼气产业规模,分析了在居民生活用气、热电联产、净化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等主要应用领域的趋势,研究了种养结合畜沼果(菜、茶)、沼气集中供气、气热电肥联产、生物天然气等多种商业模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希腊,有的人爱上希腊只需要一张照片,而有人则愿意选择花一生的时间去读懂希腊。在世人眼里,希腊就是一个神话,时而美丽不可方物,时而神秘深不见底。她带着上天的眷顾,用光了这个世界所有的蓝色,吸引着每一对慕名而来的伴侣……    历史悠久的希腊,最引人入胜的,是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爱琴海的众多小岛。到小岛上小住几天,观海看夕阳,享受一下爱琴海的浪漫情调,才是去希腊的最大收获。  
地域条件和历史背景  东晋十六国时期正是佛教大量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期间从西域经河西地区传来的佛教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北方地区。四川地区这时通过甘青和河西及西凉与吐谷浑地区交往颇多,行政区划上有的地方某些时期还归属过少数民族政权,多数时间都与吐谷浑和西北的各族政权相邻。在四川成都以西的蒲江还发现过有西凉政权年号的题记(蒲江龙拖湾北朝题铭碑有西凉“嘉兴元年”的题记,嘉兴元年即417年)。茂县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