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的行为需要各种合乎常理的规则束缚,以推进文明社会的进程。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规则的黄金阶段,但从目前来看,大班很多幼儿规则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基于此,本文拟以大班幼儿为分析对象,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深入分析如何促进幼儿行为规则的养成。
一、创设环境,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良好的环境能够感染幼儿。在培养幼儿行为意识时,教师要注重环境的创设,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制作图标,形成环境暗示,让幼儿理解规则。由于能够参与图标的制作,幼儿充满了激情。例如:幼儿园图书区域不能大声喧哗,要时刻保持安静,以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环境。针对这个图书区域,幼儿可以这样自制图标:画上一个卡通动画嘴巴,并画上一个竖着的小手指,表示“不要说话”,意味着这个区域要保持安静。又如:有些幼儿经常在放鞋子时,经常东一只西一只,于是,为了引导幼儿成双成对地放好鞋子,在鞋架旁边,可以引导幼儿画上两只一模一样的卡通鞋子,提醒幼儿一双鞋子要放在一起。幼儿自己制作的图标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很多图标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幼儿在这些图标的刺激下,非常乐于遵守规则,做行为规则的好主人。
二、引导交流,让交流深化幼儿的行为
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争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幼儿一向我行我素,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根本不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针对幼儿行为偏差、失控等情况,教师切不可呵斥幼儿,以免伤害幼儿幼小的心灵;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幼儿一起交流,让交流深化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规则意识。例如:有一次,我班进行了“堆塔游戏”,总共有573块积木。这次游戏在所有幼儿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完成。可是,有一名幼儿此时要将这个堆塔立即拆掉,嚷嚷着要重新拼建,说是他想重新拼出更加漂亮的塔。坐在这名幼儿旁边的明明说着:“这可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拼建了好久才完成的,你不能拆掉。”此时,老师意识到如果再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堆塔很可能被马上“毁”了,其他幼儿还没来得及欣赏堆塔很可能就变成积木块了。于是,教师立马引导幼儿围成一圈,一起商量此事。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立马拆这个塔吗?大多幼儿摇头表示不同意。“你们觉得这个堆塔放几天再拆比较合适?”(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然后严格实施)在幼儿商量下,最后决定堆塔放两天展览,然后再拆,再堆积其他造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自己定规则,督促幼儿遵循,加深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
三、适当惩罚,让惩罚控制幼儿的行为
虽然有一定的规则束缚,但幼儿自控能力仍然还是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惩罚,让惩罚控制幼儿的行为。当幼儿体验到不遵守行为规则的后果后,会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化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例如:有部分大班幼儿喜欢阅读,但在阅读时,一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画,就会把图画“无情”地撕下来,造成图书“面目全非”,影响其他幼儿阅读。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惩罚幼儿:如果发现撕图画的情况,幼儿连续三天不能再进入图书区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罚”这名幼儿当“图书管理员”,让其提醒其他幼儿不能乱撕图书。考虑到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能力,对于惩罚条例,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一起制定,一起实施,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积极评比,让评比激励幼儿的行为
适当的惩罚对于幼儿行为的转变有一定的效果;反过来,教师还可以利用激励手段,促进幼儿行为规则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行为规则评比工作,让评比激励幼儿行为的改变,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幼儿本身就喜欢模仿,评比就是让幼儿向得到表扬的幼儿靠拢,学习其良好的行为。例如:每周定期评比“好习惯之星”。评比依据是幼儿平常的表现,如能否按时睡觉、是否学会洗手、有没有爱护园内各种公共设施、是否遵循各种规则等等。教师综合幼儿的各种表现,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记录,评出“好习惯之星”。由于幼儿都有肯定、表扬的心理需要,对于一些进步大的幼儿,教师也要及时激励表扬;而对于幼儿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委婉指出,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意识。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就是特别爱表现,在课堂上经常大声提问、大声尖叫,以引起注意,这种行为干扰了课堂秩序。于是,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相信你会是下周的“好习惯之星”得主,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不能破坏秩序哦,声音要适当降低,老师的耳朵竖着听,能够听得很清楚。积极评比能形成一股“习惯之风”,引领幼儿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规则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较为模糊、空洞,教师要从幼儿视角,利用不同的方法,促进幼儿行为规则的养成。
一、创设环境,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良好的环境能够感染幼儿。在培养幼儿行为意识时,教师要注重环境的创设,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制作图标,形成环境暗示,让幼儿理解规则。由于能够参与图标的制作,幼儿充满了激情。例如:幼儿园图书区域不能大声喧哗,要时刻保持安静,以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环境。针对这个图书区域,幼儿可以这样自制图标:画上一个卡通动画嘴巴,并画上一个竖着的小手指,表示“不要说话”,意味着这个区域要保持安静。又如:有些幼儿经常在放鞋子时,经常东一只西一只,于是,为了引导幼儿成双成对地放好鞋子,在鞋架旁边,可以引导幼儿画上两只一模一样的卡通鞋子,提醒幼儿一双鞋子要放在一起。幼儿自己制作的图标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很多图标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幼儿在这些图标的刺激下,非常乐于遵守规则,做行为规则的好主人。
二、引导交流,让交流深化幼儿的行为
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争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幼儿一向我行我素,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根本不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针对幼儿行为偏差、失控等情况,教师切不可呵斥幼儿,以免伤害幼儿幼小的心灵;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幼儿一起交流,让交流深化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规则意识。例如:有一次,我班进行了“堆塔游戏”,总共有573块积木。这次游戏在所有幼儿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完成。可是,有一名幼儿此时要将这个堆塔立即拆掉,嚷嚷着要重新拼建,说是他想重新拼出更加漂亮的塔。坐在这名幼儿旁边的明明说着:“这可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拼建了好久才完成的,你不能拆掉。”此时,老师意识到如果再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堆塔很可能被马上“毁”了,其他幼儿还没来得及欣赏堆塔很可能就变成积木块了。于是,教师立马引导幼儿围成一圈,一起商量此事。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立马拆这个塔吗?大多幼儿摇头表示不同意。“你们觉得这个堆塔放几天再拆比较合适?”(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然后严格实施)在幼儿商量下,最后决定堆塔放两天展览,然后再拆,再堆积其他造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自己定规则,督促幼儿遵循,加深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
三、适当惩罚,让惩罚控制幼儿的行为
虽然有一定的规则束缚,但幼儿自控能力仍然还是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惩罚,让惩罚控制幼儿的行为。当幼儿体验到不遵守行为规则的后果后,会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内化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例如:有部分大班幼儿喜欢阅读,但在阅读时,一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画,就会把图画“无情”地撕下来,造成图书“面目全非”,影响其他幼儿阅读。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惩罚幼儿:如果发现撕图画的情况,幼儿连续三天不能再进入图书区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罚”这名幼儿当“图书管理员”,让其提醒其他幼儿不能乱撕图书。考虑到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能力,对于惩罚条例,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一起制定,一起实施,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积极评比,让评比激励幼儿的行为
适当的惩罚对于幼儿行为的转变有一定的效果;反过来,教师还可以利用激励手段,促进幼儿行为规则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行为规则评比工作,让评比激励幼儿行为的改变,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幼儿本身就喜欢模仿,评比就是让幼儿向得到表扬的幼儿靠拢,学习其良好的行为。例如:每周定期评比“好习惯之星”。评比依据是幼儿平常的表现,如能否按时睡觉、是否学会洗手、有没有爱护园内各种公共设施、是否遵循各种规则等等。教师综合幼儿的各种表现,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记录,评出“好习惯之星”。由于幼儿都有肯定、表扬的心理需要,对于一些进步大的幼儿,教师也要及时激励表扬;而对于幼儿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委婉指出,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意识。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就是特别爱表现,在课堂上经常大声提问、大声尖叫,以引起注意,这种行为干扰了课堂秩序。于是,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相信你会是下周的“好习惯之星”得主,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不能破坏秩序哦,声音要适当降低,老师的耳朵竖着听,能够听得很清楚。积极评比能形成一股“习惯之风”,引领幼儿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规则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较为模糊、空洞,教师要从幼儿视角,利用不同的方法,促进幼儿行为规则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