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葛”的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中的动植物以及自然景观,都是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与诗之所咏只有形象上的比喻、象征关系,而无事理上的逻辑关系。《诗经》中的动植物以及自然景观,都是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与诗之所咏只有形象上的比喻、象征关系,而无事理上的逻辑关系。本文就以“葛”这一植物为例,对此问题试作说明。
  一.《葛覃》
  朱熹《诗集传》以为:“盖后妃既成絺綌而赋其事。追叙初夏之时葛叶方盛,而有黄鸟鸣于其上也。”故标“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采之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婚,此赋归宁耳。因归宁而瀚衣,因瀚衣而念絺綌,因絺綌而想葛之初生,以见一物之感,亦非易易,而服之者敢有厌心哉?”如此说,则葛于黄鸟同为劳动环境,而葛又是劳动资料。作者写即目景物,似乎无所喻意。这一意象,前人也予以注意。引此以说明,诗中所咏物象都可赋以某种象征、寄托和比喻,从而关系到对诗旨的领会和理解。
  二.《樛木》
  共三章,只在双句换了第三个字,字义相近,句意基本相同。朱熹标“兴也”,以前两句为兴辞,以喻“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徳而称愿之。”未明其所以然。《郑笺》解释:“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得藟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则众妾上附事之,而礼仪亦俱盛。”“盖谓樛木虽高,而葛藟得以蔓延,犹后妃至贵,而众妾得以上附耳。”三家说诗旨都不足取,但他们已明白指出诗中樛木和葛藟等植物作为意象,有比喻意义,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所谓喻依,是其外部特征,诉诸人们感观的色、声、香、味、形体。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观‘累’、‘荒’、‘萦’等字,有缠绵依附之意,如葛萝之施松柏,似于夫妇为近。”着眼在樛木与葛草缠绵之形状。如果说葛藟纠缠、覆盖和萦绕着樛木,以喻福禄吉祥全都降落到快乐的大人先生身上,这是说得通的,很形象的。
  三.《旄丘》
  《毛诗序》:“《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君也。”引史解诗,并无内证,其说不足取。朱熹说同《毛传》,而重视兴辞:“登旄丘之上,见其葛长而节疏阔,因托以起兴曰:……”。而《国风》中称“叔”的三首,称“叔兮伯兮”的三首。都是女子称其所爱恋之人,相当于《乐府》中的“欢”,近代民歌中的“情郎”之类。那么这种藤绵长而节疏阔的葛的形状正是缠绵悠久的恋情的具象。女子的情感起伏:伤叹、怀疑、嗔怪、怨慕等等情绪,不但可以从语辞中领会,也可以从“葛”的意象中体察入微了。这可以叫感情纠葛吧!
  四.《葛藟》
  《毛诗序》:“葛藟,王族刺于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以为“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虽标“兴也”,对于兴辞“绵绵葛藟”的意象不置一词。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着眼另一方面:“葛藟本蔓生,必有所依而后附,今乃在河之浒与涘与漘,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虽足自蔽本根,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远其兄弟,则举目无亲,谁可因依。”因而说是伤叹“民穷无依也”,是可信的。
  五.《旱麓》
  全篇六章,属《大雅·文王之什》,朱熹说它“此亦咏文王之徳,言旱山之麓,则榛、楛济济然矣。岂弟君子,则其干禄也,岂弟矣。”说的是周文王修先王之徳,所以享受福祉。末章曰:“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茂盛的葛藤,连续攀附高枝;快乐平易的王公,继承祖先的徳泽谋求福祉。取象于葛藟的连绵不断的性状和繁荣兴盛的长势,以喻其不违背祖训而发达昌盛。
  此外,还有一篇《葛生》,全篇较长,不具录。总之,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国,诗人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仅仅‘葛’这一蔓生植物,因其具有绵延、连续、缠绕、攀附、茂盛等等诸多特征,就被诗人们取象起兴,运用得出神入化,至今犹值得学习借鉴。
  陈德宇,教师,现居贵州威宁。
其他文献
“文化味”醉倒生意场陈明杰法国文化部部长朗哥曾说过:“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是经营管理的竞争,再深一层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