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经济提供了新动能。文章通过剖析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树立新型就业创业观,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学校办学体制,加快院校综合改革,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创业 对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99-02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比上年增加22万人。中小城市和中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毕业生的期望值与之相背,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麦可思研究院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在省会等大城市工作的比例每年高达50%以上,选择在中等及县级市、乡镇就业的比例则低得多。近3年来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平均低于50%,就业满意度低于60%。北大教育经济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1%,而上海经合组织国家15~24岁的青年平均创业率达到了4%。这些问题表明,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搞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主要原因
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不健全;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青睐;就业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落后;毕业生个人就业创业观念陈旧。忽略了个人职业的发展,创业准备工作不足,不能凝聚起核心竞争力等。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分析与顶层设计
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观。毕业生应树立以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为标准的就业创业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要学会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趋利避害,主动到中小城市、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专长,锤炼、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将来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积奠坚实的经济、经验、人脉和心理基础。
毕业生应树立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做好自主创业的充分准备。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吃透和充分掌握好政府创业优惠政策,主动申请政府创业扶持项目。组建好创业团队,扎实做好创业物质准备和抗挫折心理准备,瞄准市场前景,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百折不挠,由小及大,做强做精,努力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2.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建议政府依据就业促进法,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制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条例》,与国家劳动法、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相关创业政策相配套,丰富我国就业创业法律体系,细化、明确、规范就业创业主体的责权,保障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权益,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反就业歧视条例。建议政府依据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条例》。具体针对择业工作中出现的和可预见出现的学历歧视、学校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经验歧视、相貌歧视、残疾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因素,提出相应的处罚规定,保障就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修订失业保险条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会日益突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则会形成新的弱势群体。建议地方政府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将毕业满一年未就业的院校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保障范围,并免交失业保险费,组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保障期为一年,给予他们基本生活救济,促进他们早日就业,消解大学生就业难。
制定和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扩大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区助理数量,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标准,按规定办理社保。在农村和社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考研时在同等条件下录取,应征入伍服兵役的代偿学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向其提供扶持发展资金,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的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建立创业培训制度。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毕业生成功创业后,给予实缴社保费的50%补贴,补贴期限3年。3年内免收毕业生创业的小企业各类收费,全额补贴企业缴纳的地税。提供1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或者贴息扶持。建立地方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给予奖补资金。
3.加快就业市场体系与众创空间建设。实施院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计划,建立院校毕业生实习单位登记制度,给予自愿对口接收单位一定的实习补贴。院校之间加强交流沟通,联合开发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规模较大的院校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周边其他院校申请创建人才市场,常年开展人才推荐与双选服务工作。
加快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创客空间。政府应在每个地市政府出资建立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向毕业生提供创业场所、培训、融资等服务,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创新型企业积极吸纳院校毕业生,建立创业实训基地。
院校应规划建设众创空间。建立创客工作室、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形成全链条式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平台,积极争取政府奖励补贴资金。学校应投资兴建大学科技园向地方政府申请获得奖补资金。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学生创客工作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4.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应规范各地的人才市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实施院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计划,建立院校毕业生实习单位登记制度,给予自愿对口接收单位一定的实习补贴数额。
政府免费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教育厅可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第三季度密集组织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省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应在第四季度举行为期1-2周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地市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每月应举办2次以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县区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每月应至少组织一次大学生专场招聘会。 建立权威、统一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网站,进行就业创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测评、查询、交流、反馈等环节的工作,避免用人单位、院校、毕业生等市场主体各自为政,信息失真,有效地调节就业创业市场中的人才供求关系,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促进相互交流。建立各类型毕业生的数据库,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和受益者,应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院校的联合办学,积极指导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通过举办定向班、订单班,共建行业企业学院,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院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应用技术开发,共享科研成果等形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提高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
银校合作,建立创业种子资金。发动校友资源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启动经费、股权投资、天使资金等等。
5.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条件的院校应整合校内科研机构、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校办企业等资源,创办科技集团,搭建技术研发、生产性实训、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打造创业型大学。
建立协同创新综合体。打破院系与专业界限,按照产业与专业方向整合研究机构、产业实体、学科专业、行业学院等资源,创建研发、产业、教学协同创新综合体,统一行使学术管理、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教学管理权力,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配置。
校企融合,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总要求,制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合理统筹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综合技术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本科实践教学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专科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习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让学生想创业;学习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让学生敢创业;学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让学生能创业。
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应用技术科研项目合作为重点。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积极吸收学生参与上述科研项目,纳入学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广应用卓越计划成果。广泛开展创新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建立人才预测和专业预警机制。高校专业的设置调整一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院校热衷于增设市场热门专业,盲目扩大专业招生规模,造成一哄而上,形成结构失调,造成市场失灵。为调控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能掌握全面信息的优势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结构如麦可思研究院、就业创业指导协会等组织,于每年上半年公开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人才发展规模现状、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等报告,以文件形式向院校提出专业设置的预警通告,适当控制一段时期相对冷门与热门专业的审批数量与招生规模。
7.打造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列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老教师的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建设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自主创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导师队伍,聘用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等行业优秀人才,来校担任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
8.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列入毕业生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日常运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强化经费保障。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奖励取得创新创业成效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奖补资金、社会捐赠,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资金。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校院(院、系)两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顶层设计,合理调配资源,实施全员管理。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创业 对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99-02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比上年增加22万人。中小城市和中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毕业生的期望值与之相背,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麦可思研究院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在省会等大城市工作的比例每年高达50%以上,选择在中等及县级市、乡镇就业的比例则低得多。近3年来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平均低于50%,就业满意度低于60%。北大教育经济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1%,而上海经合组织国家15~24岁的青年平均创业率达到了4%。这些问题表明,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搞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主要原因
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不健全;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青睐;就业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落后;毕业生个人就业创业观念陈旧。忽略了个人职业的发展,创业准备工作不足,不能凝聚起核心竞争力等。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分析与顶层设计
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观。毕业生应树立以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为标准的就业创业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要学会掌握就业的主动权,趋利避害,主动到中小城市、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专长,锤炼、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将来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积奠坚实的经济、经验、人脉和心理基础。
毕业生应树立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做好自主创业的充分准备。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吃透和充分掌握好政府创业优惠政策,主动申请政府创业扶持项目。组建好创业团队,扎实做好创业物质准备和抗挫折心理准备,瞄准市场前景,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百折不挠,由小及大,做强做精,努力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2.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建议政府依据就业促进法,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制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条例》,与国家劳动法、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相关创业政策相配套,丰富我国就业创业法律体系,细化、明确、规范就业创业主体的责权,保障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权益,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反就业歧视条例。建议政府依据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条例》。具体针对择业工作中出现的和可预见出现的学历歧视、学校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经验歧视、相貌歧视、残疾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因素,提出相应的处罚规定,保障就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修订失业保险条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会日益突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则会形成新的弱势群体。建议地方政府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将毕业满一年未就业的院校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保障范围,并免交失业保险费,组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保障期为一年,给予他们基本生活救济,促进他们早日就业,消解大学生就业难。
制定和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扩大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区助理数量,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标准,按规定办理社保。在农村和社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考研时在同等条件下录取,应征入伍服兵役的代偿学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向其提供扶持发展资金,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的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建立创业培训制度。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毕业生成功创业后,给予实缴社保费的50%补贴,补贴期限3年。3年内免收毕业生创业的小企业各类收费,全额补贴企业缴纳的地税。提供1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或者贴息扶持。建立地方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给予奖补资金。
3.加快就业市场体系与众创空间建设。实施院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计划,建立院校毕业生实习单位登记制度,给予自愿对口接收单位一定的实习补贴。院校之间加强交流沟通,联合开发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规模较大的院校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周边其他院校申请创建人才市场,常年开展人才推荐与双选服务工作。
加快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创客空间。政府应在每个地市政府出资建立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向毕业生提供创业场所、培训、融资等服务,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创新型企业积极吸纳院校毕业生,建立创业实训基地。
院校应规划建设众创空间。建立创客工作室、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形成全链条式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平台,积极争取政府奖励补贴资金。学校应投资兴建大学科技园向地方政府申请获得奖补资金。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学生创客工作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4.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应规范各地的人才市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实施院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计划,建立院校毕业生实习单位登记制度,给予自愿对口接收单位一定的实习补贴数额。
政府免费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教育厅可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第三季度密集组织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省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应在第四季度举行为期1-2周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地市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每月应举办2次以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县区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每月应至少组织一次大学生专场招聘会。 建立权威、统一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网站,进行就业创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测评、查询、交流、反馈等环节的工作,避免用人单位、院校、毕业生等市场主体各自为政,信息失真,有效地调节就业创业市场中的人才供求关系,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促进相互交流。建立各类型毕业生的数据库,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和受益者,应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院校的联合办学,积极指导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通过举办定向班、订单班,共建行业企业学院,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院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应用技术开发,共享科研成果等形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提高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
银校合作,建立创业种子资金。发动校友资源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启动经费、股权投资、天使资金等等。
5.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条件的院校应整合校内科研机构、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校办企业等资源,创办科技集团,搭建技术研发、生产性实训、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打造创业型大学。
建立协同创新综合体。打破院系与专业界限,按照产业与专业方向整合研究机构、产业实体、学科专业、行业学院等资源,创建研发、产业、教学协同创新综合体,统一行使学术管理、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教学管理权力,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配置。
校企融合,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总要求,制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合理统筹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综合技术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本科实践教学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专科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学习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让学生想创业;学习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让学生敢创业;学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让学生能创业。
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应用技术科研项目合作为重点。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积极吸收学生参与上述科研项目,纳入学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广应用卓越计划成果。广泛开展创新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建立人才预测和专业预警机制。高校专业的设置调整一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院校热衷于增设市场热门专业,盲目扩大专业招生规模,造成一哄而上,形成结构失调,造成市场失灵。为调控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能掌握全面信息的优势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结构如麦可思研究院、就业创业指导协会等组织,于每年上半年公开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人才发展规模现状、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等报告,以文件形式向院校提出专业设置的预警通告,适当控制一段时期相对冷门与热门专业的审批数量与招生规模。
7.打造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列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老教师的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建设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自主创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导师队伍,聘用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等行业优秀人才,来校担任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
8.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列入毕业生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日常运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强化经费保障。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奖励取得创新创业成效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奖补资金、社会捐赠,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资金。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校院(院、系)两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顶层设计,合理调配资源,实施全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