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汉语言专业设计看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及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流传了无数的稀世珍宝,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后人和世人都为之震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歌谣等艺术。其中,语言是我们最为熟悉,但却极具内蕴的一门学问。我国对此设立了多种专业,汉语言文学便是其中一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而我国高等院校中有许多开设了相关专业和课程,譬如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将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此,将以北师范和华东师范为例,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指出现有不足,以期为该专业的长远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  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46-02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及内容
  我国自古代时就有科举考试制度,极为重视学子的文化语言程度。历史上更是出现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词曲赋,成为我国的珍贵宝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除了保持经济增长,对中华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新世纪的到来,给师范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海外国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留学生交换学习已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推动,出现了很多汉语学习的课程。而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给汉语工作者也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和机会。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难事,我国大学生人数每年都有所增加,给就业市场带来福音,也给应届毕业生带来困扰。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年月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但每所高等院校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方针,对人才培养各有千秋,这里拿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初步分析两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和定位。
  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专业之一,是文学院的优势专业”。对于本科专业结构设计有自己的特点:巩固本专业的实力和地位、重视衍生学科的本土化发展、实现人文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结合发展。拥有专业分流培养、中文人才培养基地、“4+2”教师教育培养和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四类不同的培养模式。关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包括以下内容:《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传播学名著导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文艺心理学》等。
  华东师范大学则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造就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本着“彰显中文学科的特色,以培养专业素质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有着自己的特色:四年课程安排具有梯度性、重视协调发展,搭配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西合璧,合理设置中文经典研读和西方理论研究课程。该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化专题》、《西方哲学史(上下)》、《形式逻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现代汉语通论》、《中国制度史》、《中文工具书》和《历史文献学方法与训练》等。
  虽然两所高校都是师范类院校,但可以看出在汉语言文学这一门学科的设置还是有所差异,尤其是指导方针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设计。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还是有较强的文学文化专业性。对于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将从整体层面出发进行总结和讨论。
  二、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及模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文学性质较强的学科,加上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许多专业学士终其一生都只是研究某一个细化的领域,要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里让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要尽量符合未来市场的需要,对学校的培养思路和模式有比较大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思路
  在專业人才培养思路上来看,设置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以下几个大的思路:
  首先,巩固并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从这一点来看,就是将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得更为有条理,符合专业性质,又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从上述两个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程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属性很强,但是都偏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其次,讲究全面培养学生,塑造高素质人才。这实际上是对学校环境和师资力量的一种潜在要求。如果老师教学能力不强,学校人文关怀和课余活动不够,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统一制定的课程上,每个潜力不同的学生,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发展自己。
  (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大学的培养方案也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看,不一例外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教师队伍创新教学培养模式。这一点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他们课堂教学法的技巧和个人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面对不同的学生特色和特点,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人能力,是个关键问题。
  第二,制定合适合理的课程专业标准。学生虽然有自主选课的权利,但这些课程的时长、时间段、学期阶段、必修或选修等都是已经提前规定好的。这就需要深知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人士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规划。大多院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课程规划和选择,以供本校学生进行学习和深造。
  第三,人才培养考虑专业发展和市场发展。每个专业或多或少都会考虑到这点需求,短暂四年的大学教育是学生未来踏入职场的一块踏脚石,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或综合的个人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的教育和实践。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会权衡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如何让汉语文化或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市场的整体发展,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当代汉语言文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受专家学者的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有着比较长的历史,如今也规模较大,尤其趁着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东风,对汉语、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变得更为重要。但是,这一学科对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多侧重于学术理论,缺乏技能培训。依然拿上述两所师范院校为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多为语言文学课程的导读和赏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感和美学赏析能力,对汉语知识和文学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掌握,而且会涉及到一些西方理论学习等,在专业课程上更加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和培训,缺乏实践型课程的设置,在技能培训方面相对缺失。
  其次,培养模式单一,市场“供不应求”。根据马晓琳(2017)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实践教学类课程对学生未来就业有比较强的对口性,而有关于一些沟通表达能力培养课程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专业课体系对一些就业能力指标无明显作用。这实际上是培养模式单一的一种表现,课程设置上还是有偏重或是凭经验进行改革,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无法真正满足,“千篇一律”的求职者无法脱颖而出。
  (二)对策
  以上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偶然,如今我国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很大程度上有这样的学习“惯性”,对理论的学习,对知识的记忆。虽然大学教育鼓励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创新课题形式,但真正惠及的对象相对比较少。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解决。
  第一,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对汉语和文学等文化类相关知识的普及和运用,对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并无过错,但是需要更多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出。可以多设置一些有助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或相关课程。
  第二,培养“汉语言文学+”的复合型人才。时代进步和发展很快,不光是教育要跟进,每个时代潮流中的人都要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塑造自己。近年来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提倡此起彼伏,这一点就需要学生有专业依托,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学校的课程和实践内容可以从“汉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入手,让学生不仅有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又有依托该专业的其他技能,为社会未来的多方需求奠基。
  四、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资源雄厚,而且正值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黄金时刻,拥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门学科教授学生中华文化、语言文学、理论美学、作品赏析和写作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历史辨析和美学赏析。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对于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也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也有相同点,譬如,课程专业性设置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市场需求等的综合考量。但是仍然存在着实践上的问题,例如,实践性不强和模式较为单一,希望从复合型人才和加强实践性入手,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 课程建设. 2008年4月28日.http://wxy.bnu.edu.cn/rcpy/bkjx/zyykc/97467.html
  [2]北京师范大学. 专业. 2008年4月28日.http://wxy.bnu.edu.cn/rcpy/bkjx/zyykc/97469.html
  [3]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总体培养方案. 2012年11月21日.http://www.zhwx.ecnu.edu.cn/s/64/t/1298/83/a2/info33698.htm
  [4]侯力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汉字文化,2018(07):14-15.
  [5]季宝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8(05):109.
其他文献
【摘要】教研员是教研室的核心成员,教研室工作成效的关键是教研员的素质及其作用的发挥。教研员自身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对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以教研室为“龙头”,建立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研员队伍,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是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教研室 教研员 专业水平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
期刊
【摘要】推拿学是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理念指导下运用练功与手法预防疾病方法的中医临床科学。推拿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为此,实训课程在推拿学的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就各院校所设置的推拿学实训课来看,其课程安排还是十分科学的,理论课堂搭配实训课,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下文分析了某校推进推拿学实训课程的改革教学体会。  【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高职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应实现的目的及其目标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质量的措施和教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验实训 措施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37-02  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
期刊
【摘要】高职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基于高职师范类专业,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教学实际,简单论述了在高職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给出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措施,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学 课堂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38-02  相比普通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每个行业都相互融合,并且创造了很多新的理念,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想要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的教育网络舆情分析平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因此,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与高校之间进行配合,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本文主要是对新时期高校教育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教育网络舆情  【
期刊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灵动的课堂是指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会学习,从而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游戏教学法是打造灵动课堂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任务驱动式游戏、闯关式游戏及竞争合作游戏这三种教学模式的探究运用,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作用,建构通用技术的灵动课堂。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通用技术 灵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创意产业方兴未艾,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又是与创意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创意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03-02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意产业的概念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教育问题。而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许多地区都在进行的一项举措。開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人群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了解,这能有效改善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维护国际教育的和平。我国许多地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规则能参加国际竞争和相关事务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中小
期刊
【摘要】基于岗位的职业能力课程构建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分析,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基于岗位的行业通用能力、企业专门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面对行业快速发展,企业为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需对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不断进行重构。本文以美发连锁业为例,结合行业发展实际,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出了包括营销策划精准,团
期刊
【摘要】本文从以高校课程为导向,提供数字教学支持服务;满足现代学习方式,整合碎片化知识内容;彰显检索评价优势,提供优质高校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桥梁作用,支持高校师生有效交流几方面重点探讨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教学支持服务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36-01  前言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