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山香重欲成云,锦段机丝妒鄂君。”博山的造化神秀,早已在温庭筠的笔下被娓娓道出,传阅百载。而当我走进博山,这齐鲁大地的一隅时,我看见的,却不只是这珠丝烟雨、儿女情长,还有博山那美轮美奂的琉璃擀珠。
博山琉璃擀珠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齐桓公鲁庄公纵横齐鲁大地之时,博山就已经萌发出琉璃擀珠制作这项工艺。到了忽必烈的时代,博山琉璃擀珠开始进入繁盛期。永乐帝篡位期间,博山琉璃擀珠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据清代《颜山杂记·琉璃志》一篇中对制作擀珠的描述:“条珠缠之,细珠写之,大珠缠之、戛之。簪珥惟错车磲者,杂二色药而糅之。玛瑙者,珐琅点之。缠丝者,以药夹丝,待其融也,引而旋之。”我们可以得知,擀珠的制作便是将热玻璃丝缠绕在铁棒或者是铁丝上,在中间有凹槽的石头或者金属模具中来回转动,可见此时的擀珠制作已有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读完孙廷铨的《琉璃志》后,不由自主的会感叹孙廷铨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但更多的是震撼于博山琉璃的精巧。孙廷铨仅用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阐述的清清楚楚。而且对于文章中,摒弃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纳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笔者在走访博山,几经辗转调研后亦觉得此观点较为可靠。但关于琉璃的源,笔者以为,其应当并非源自西域,因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据考证,尤其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出于割据战争的混乱局面,未完成大一统,对外交流,更是遥不可及。而且《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中有言:“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表明琉璃已在人们的认知范围之内,而非音译古拉丁语过来的。
传统工艺中,擀珠在制作之前需要准备好铁芯和降温的草木灰。铁芯即就是做珠子过程中的被热玻璃丝纏绕的中心,在博山做珠子的行话里边叫“杖子”的东西。通常使用铁丝沾上博山当地的一种耐火土烤出。首先把煤添入炉中待其炼成焦。然后拿一把“杖子”放在炉口预热,在预热的同时旋转“杖子”。使每根“杖子”都受热均匀,然后将预热后的“杖子”在地板上或者是在石头上不停的摔打,并不停的旋转。直到“杖子”被摔打直了,再接着将“杖子”在调好的耐火泥浆中沾上泥浆,在铁丝上挂上薄薄的一层耐火土主要是起隔断的作用,防止在制作擀珠时,因为高温作用下铁丝被熔断,而无法成型。接着把拿在手中的十几根“杖子”,做成扇形,拿着其中一头捻成扇形,并将另一头放入泥浆盆中,在这个过程中另一只手要在“杖子”的三分之一处轻轻按压,使“杖子”的绝大部分,都能够均匀的沾上泥浆。之后将“杖子”提出,用手指轻弹“杖子”根部,弹去多余的泥浆(泥浆不往下滴为止。),并将沾好泥浆的“杖子”沿着墙根放好。沾了泥浆的一头朝下,斜靠在墙根。待其晾干了就可以了。用完的泥浆用塑料纸盖起来,方便以后使用。至于草木灰,盛放在一个大的容器中便可以了。每一次琉璃擀珠的成功,前期就要用一两的时间来为其做积淀,在每一个好看的琉璃背后,隐藏的不只是它繁琐的工艺,更是大国工匠的匠人之心。
正式制作擀珠,一般都是在第二天,有幸拜访到刘凤绵、李培章两位老手艺人给我讲解制作擀珠的过程,在此简述一下。老人说,他们通常先将炉子内的焦炭用铁棍钭开让火焰着上来,并在炉底用鼓风机进行鼓风,然后用盖上炉盖。炉盖周围会有用于化料和操作使用的火口。至于火口的大小,则要取决于炉子的大小和操作人数的多少。往往要等到火苗温度上来后才能开始后面的操作。一般是先将提前一天准备好的玻璃料条放入火口进行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要均匀的左右转动料条。当火口处得料条软化并成粘稠状时,便将前一天准备好了的“杖子”同时放在火口处进行加热。师傅说,这是为了方便玻璃溶液可以跟“杖子”粘接到一起。然后将料条头部熔化了的玻璃料靠近“杖子”,并不断的转动“杖子”以方便玻璃料均匀的缠绕到“杖子”上去并形成珠状。在“捻”珠子的过程中,左右手要灵活的控制,在一个珠子制作完成后,右手的“杖子”要轻轻的往上挑,这样玻璃料就会拉细并断开,继续上边的步骤做下一粒珠子。根据珠子的大小来决定我们要在一根“杖子”上做几颗珠子。将缠绕好玻璃料的“杖子”取出,左手的玻璃料条可以暂时性的往火口的外部放,让少部分可以在火口的温度下预热制作下一根“杖子”上的珠子。然后将取出来的珠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来回的转动,待珠子成型,擀珠制作完成,这是最简单的制作单色或者是混色珠子的制作步骤。至于其他的擀珠,则更为繁复,手续工艺亦更加复杂。见微知著,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研究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从古老的手艺中,寻求现代发展的突破,这便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意义。
流连于博山,我震撼于博山琉璃擀珠流云漓彩的美丽时,我也在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博山琉璃擀珠到底能生存多久,在诸多老手艺相继失传、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快节奏中,琉璃擀珠该走怎样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稳健的发展下去。博山现有的几个县区,还仅存着为数不多的工厂,其中大多数都已经走向转型。看着全新的机器在转动时,一粒粒擀珠从机器中吐出,多少有一些心酸。机器制造出的擀珠,精妙绝伦,可却还是少了一丝灵气,没有匠人之心的器物,再美,也让人觉得冰冷。手工艺人集聚的作坊里,围炉而坐的也大多是些年长的面孔,年轻人们不愿留下来,手艺的传承正迫在眉睫鼻烟壶胚子、镯子、料兽小摆件、烟嘴、花球这些操作系数极高的工艺品,也是诞生在这炉台之上。也是手工作坊存在,使琉璃擀珠多少多了些灵气,匠心独运下每一笔的勾勒,都是文化的积淀。在翻阅诸多古老工艺复兴发展的道路下,笔者简单总结出了几点,希望能帮助古老工艺再现生机。
首先,博山琉璃擀珠应当与时代接轨,利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加强对外宣传,增强知名度,扩大海内外市场。只有市场向多元化扩展,博山琉璃擀珠的发展才能顺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唯有博山琉璃擀珠,这一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为其注入生命力。其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流下,发展琉璃擀珠个体经营户、琉璃擀珠微小企业,改善手工艺人的收入状况和工作环境,是手工艺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对工作的投入度。通过小个体带动大集体,推动博山琉璃擀珠产业发展。再者,成立博山琉璃擀珠文化产业园,挖掘博山当地擀珠文化,与博山其他文化共同形成一张博山文化名片,增强地区人民文化自信,加强对擀珠文化的认可和理解。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经济,促进文化发展,增加地区收入,从而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琉璃擀珠的运营发展。最后,提升擀珠自身品质。由于单色珠、搅胎珠、洒金珠、凤眼珠、点色珠等擀珠价格,受玻璃料材质的影响极大,所以提升所用玻璃料品质,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同种类也同样影响珠子价格的高低和销售的好坏,所以,开发新兴图案、花样,迎合消费市场,也是必要的。
博山琉璃珠反映出任何工艺的传承都无法脱离时代发展的背景环境作为载体,既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又不可全然抛弃传统的工艺。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需基于当代日常生活进行创作,不断进行工艺技术的革新,并运用当代的设计学理念进行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发展创新性的工作室,在当地文化产业背景下积极进行品牌的打造,利用多种平台深入市场进行推广,希望可以为新时期下博山琉璃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为博山琉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料,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博山琉璃这一艺术品类。对这种工艺进行详实的记录,分析工艺的特色、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原因,为其传承提供文献资料。
博山琉璃擀珠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齐桓公鲁庄公纵横齐鲁大地之时,博山就已经萌发出琉璃擀珠制作这项工艺。到了忽必烈的时代,博山琉璃擀珠开始进入繁盛期。永乐帝篡位期间,博山琉璃擀珠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据清代《颜山杂记·琉璃志》一篇中对制作擀珠的描述:“条珠缠之,细珠写之,大珠缠之、戛之。簪珥惟错车磲者,杂二色药而糅之。玛瑙者,珐琅点之。缠丝者,以药夹丝,待其融也,引而旋之。”我们可以得知,擀珠的制作便是将热玻璃丝缠绕在铁棒或者是铁丝上,在中间有凹槽的石头或者金属模具中来回转动,可见此时的擀珠制作已有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读完孙廷铨的《琉璃志》后,不由自主的会感叹孙廷铨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但更多的是震撼于博山琉璃的精巧。孙廷铨仅用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阐述的清清楚楚。而且对于文章中,摒弃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纳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笔者在走访博山,几经辗转调研后亦觉得此观点较为可靠。但关于琉璃的源,笔者以为,其应当并非源自西域,因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据考证,尤其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出于割据战争的混乱局面,未完成大一统,对外交流,更是遥不可及。而且《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中有言:“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表明琉璃已在人们的认知范围之内,而非音译古拉丁语过来的。
传统工艺中,擀珠在制作之前需要准备好铁芯和降温的草木灰。铁芯即就是做珠子过程中的被热玻璃丝纏绕的中心,在博山做珠子的行话里边叫“杖子”的东西。通常使用铁丝沾上博山当地的一种耐火土烤出。首先把煤添入炉中待其炼成焦。然后拿一把“杖子”放在炉口预热,在预热的同时旋转“杖子”。使每根“杖子”都受热均匀,然后将预热后的“杖子”在地板上或者是在石头上不停的摔打,并不停的旋转。直到“杖子”被摔打直了,再接着将“杖子”在调好的耐火泥浆中沾上泥浆,在铁丝上挂上薄薄的一层耐火土主要是起隔断的作用,防止在制作擀珠时,因为高温作用下铁丝被熔断,而无法成型。接着把拿在手中的十几根“杖子”,做成扇形,拿着其中一头捻成扇形,并将另一头放入泥浆盆中,在这个过程中另一只手要在“杖子”的三分之一处轻轻按压,使“杖子”的绝大部分,都能够均匀的沾上泥浆。之后将“杖子”提出,用手指轻弹“杖子”根部,弹去多余的泥浆(泥浆不往下滴为止。),并将沾好泥浆的“杖子”沿着墙根放好。沾了泥浆的一头朝下,斜靠在墙根。待其晾干了就可以了。用完的泥浆用塑料纸盖起来,方便以后使用。至于草木灰,盛放在一个大的容器中便可以了。每一次琉璃擀珠的成功,前期就要用一两的时间来为其做积淀,在每一个好看的琉璃背后,隐藏的不只是它繁琐的工艺,更是大国工匠的匠人之心。
正式制作擀珠,一般都是在第二天,有幸拜访到刘凤绵、李培章两位老手艺人给我讲解制作擀珠的过程,在此简述一下。老人说,他们通常先将炉子内的焦炭用铁棍钭开让火焰着上来,并在炉底用鼓风机进行鼓风,然后用盖上炉盖。炉盖周围会有用于化料和操作使用的火口。至于火口的大小,则要取决于炉子的大小和操作人数的多少。往往要等到火苗温度上来后才能开始后面的操作。一般是先将提前一天准备好的玻璃料条放入火口进行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要均匀的左右转动料条。当火口处得料条软化并成粘稠状时,便将前一天准备好了的“杖子”同时放在火口处进行加热。师傅说,这是为了方便玻璃溶液可以跟“杖子”粘接到一起。然后将料条头部熔化了的玻璃料靠近“杖子”,并不断的转动“杖子”以方便玻璃料均匀的缠绕到“杖子”上去并形成珠状。在“捻”珠子的过程中,左右手要灵活的控制,在一个珠子制作完成后,右手的“杖子”要轻轻的往上挑,这样玻璃料就会拉细并断开,继续上边的步骤做下一粒珠子。根据珠子的大小来决定我们要在一根“杖子”上做几颗珠子。将缠绕好玻璃料的“杖子”取出,左手的玻璃料条可以暂时性的往火口的外部放,让少部分可以在火口的温度下预热制作下一根“杖子”上的珠子。然后将取出来的珠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来回的转动,待珠子成型,擀珠制作完成,这是最简单的制作单色或者是混色珠子的制作步骤。至于其他的擀珠,则更为繁复,手续工艺亦更加复杂。见微知著,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研究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从古老的手艺中,寻求现代发展的突破,这便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意义。
流连于博山,我震撼于博山琉璃擀珠流云漓彩的美丽时,我也在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博山琉璃擀珠到底能生存多久,在诸多老手艺相继失传、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快节奏中,琉璃擀珠该走怎样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稳健的发展下去。博山现有的几个县区,还仅存着为数不多的工厂,其中大多数都已经走向转型。看着全新的机器在转动时,一粒粒擀珠从机器中吐出,多少有一些心酸。机器制造出的擀珠,精妙绝伦,可却还是少了一丝灵气,没有匠人之心的器物,再美,也让人觉得冰冷。手工艺人集聚的作坊里,围炉而坐的也大多是些年长的面孔,年轻人们不愿留下来,手艺的传承正迫在眉睫鼻烟壶胚子、镯子、料兽小摆件、烟嘴、花球这些操作系数极高的工艺品,也是诞生在这炉台之上。也是手工作坊存在,使琉璃擀珠多少多了些灵气,匠心独运下每一笔的勾勒,都是文化的积淀。在翻阅诸多古老工艺复兴发展的道路下,笔者简单总结出了几点,希望能帮助古老工艺再现生机。
首先,博山琉璃擀珠应当与时代接轨,利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加强对外宣传,增强知名度,扩大海内外市场。只有市场向多元化扩展,博山琉璃擀珠的发展才能顺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唯有博山琉璃擀珠,这一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为其注入生命力。其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流下,发展琉璃擀珠个体经营户、琉璃擀珠微小企业,改善手工艺人的收入状况和工作环境,是手工艺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对工作的投入度。通过小个体带动大集体,推动博山琉璃擀珠产业发展。再者,成立博山琉璃擀珠文化产业园,挖掘博山当地擀珠文化,与博山其他文化共同形成一张博山文化名片,增强地区人民文化自信,加强对擀珠文化的认可和理解。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经济,促进文化发展,增加地区收入,从而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琉璃擀珠的运营发展。最后,提升擀珠自身品质。由于单色珠、搅胎珠、洒金珠、凤眼珠、点色珠等擀珠价格,受玻璃料材质的影响极大,所以提升所用玻璃料品质,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同种类也同样影响珠子价格的高低和销售的好坏,所以,开发新兴图案、花样,迎合消费市场,也是必要的。
博山琉璃珠反映出任何工艺的传承都无法脱离时代发展的背景环境作为载体,既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又不可全然抛弃传统的工艺。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需基于当代日常生活进行创作,不断进行工艺技术的革新,并运用当代的设计学理念进行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发展创新性的工作室,在当地文化产业背景下积极进行品牌的打造,利用多种平台深入市场进行推广,希望可以为新时期下博山琉璃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为博山琉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料,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博山琉璃这一艺术品类。对这种工艺进行详实的记录,分析工艺的特色、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原因,为其传承提供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