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新兴任何热门概念,A股总能找出对应的概念股,让人觉得很奇妙,原来A股公司这么超前。近期“碳中和”概念是市场中最热的主题之一,投资者不用担心A股中缺相关概念股。这不,聚光科技进入了机构投资者的法眼,包括毅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曾经对公司紧急调研,调研内容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环境监测展开。这种调研不过是做点表面文章,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聚光科技最近被曝环境检测数据造假,涉嫌单位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办。尴尬不?
聚光科技的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实验室仪器等领域的仪器仪表。这就跟“碳中和”概念扯上關系了。面对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公司投其所好,称目前公司环境监测方面营业收入占比最多。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对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及服务仍然会有较高且持续的需求。CEMS是公司在环保监测领域推出的第一款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跻身前列,聚光科技也因此成为环保监测领域的重要一员。
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和公司的表白似乎坐实了聚光科技“碳中和”概念股的地位。今年以来聚光科技一路稳步上涨,春节长假后抱团股的暴跌也丝毫没有影响其上涨的步伐。直到3月25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聚光科技等3家公司伙同排污企业进行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侦办中。当天聚光科技以20%的跌停板报收,其后几天仍然震荡下跌,所谓的“碳中和”概念股光环不再。这也宣告了机构调研的彻底失败。
当然,指望机构调研能够发现公司业务层面的数据造假,这个要求未免太高,不太现实。但机构投资者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调研所谓的“碳中和”概念股,实际上是先有结论,后找依据,这才是问题所在。为什么机构会扎堆去调研?就是因为已经先入为主将公司列为了“碳中和”概念股,调研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是要给公司打上“碳中和”概念股的标签,甚至不排除是为了造势的目的。去调研的机构越多,“碳中和”概念股的成色就越高。这不过是老套路罢了。
在这个过程中,聚光科技连半推半就也谈不上,基本上是顺杆爬,抬高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次出事后,公司的第一反应是想撇清自己的关系,把数据造假说成是个人行为,公司未参与数据造假事件,与公司无关,甚至还匆匆忙忙解除了涉案人员的劳动合同。但这只是公司的一厢情愿,公安机关已对聚光科技迁安分公司以涉嫌单位犯罪立案侦查。这说明公安机关并不认可这是个人行为,而是职务行为,涉嫌单位犯罪。公司现在声称,并未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但既然被刑事立案侦查,说明案件的性质很严重。
比较搞笑的是,此前面对机构调研时,聚光科技强调公司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营业收入占比最多,市场占有率处在前列。现在回复深交所的关注函时,聚光科技又强调在河北的整体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占比仅为2.6%,河北省运维等服务2020年占公司总收入比例仅为0.4%。意思是在河北的营业收入微不足道,影响不大。前后两种说法可能都是正确的,就看需要强调的是什么了。这也是老套路了,翻云覆雨,总有一款恰到好处。不过这一次事情搞大了,这一招可能不好使了。
投机取巧得到的甜头是一时的,最终是害人害己。聚光科技直到现在还在避重就轻,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只披露了有关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的检测数据造假事件,未披露有关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的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但公安机关以涉嫌单位犯罪立案侦查的是聚光科技迁安分公司,而迁安分公司负责人王某涉及的正是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监测数据造假。显而易见,涉及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监测数据的造假情况更严重,但聚光科技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聚光科技现在更需要控制的风险是信息披露方面,环境检测数据造假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该受什么处罚就受什么处罚,但千万不要在信息披露方面再犯错,再犯错那就罪加一等了。对机构投资者来说,也应该好好吸取教训,追逐热门概念也是害人害己。A股哪有那么多概念股,还不都是编造出来的?这不是害人吗?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调研只为打上概念标签
聚光科技的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实验室仪器等领域的仪器仪表。这就跟“碳中和”概念扯上關系了。面对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公司投其所好,称目前公司环境监测方面营业收入占比最多。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对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及服务仍然会有较高且持续的需求。CEMS是公司在环保监测领域推出的第一款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跻身前列,聚光科技也因此成为环保监测领域的重要一员。
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和公司的表白似乎坐实了聚光科技“碳中和”概念股的地位。今年以来聚光科技一路稳步上涨,春节长假后抱团股的暴跌也丝毫没有影响其上涨的步伐。直到3月25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聚光科技等3家公司伙同排污企业进行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侦办中。当天聚光科技以20%的跌停板报收,其后几天仍然震荡下跌,所谓的“碳中和”概念股光环不再。这也宣告了机构调研的彻底失败。
当然,指望机构调研能够发现公司业务层面的数据造假,这个要求未免太高,不太现实。但机构投资者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调研所谓的“碳中和”概念股,实际上是先有结论,后找依据,这才是问题所在。为什么机构会扎堆去调研?就是因为已经先入为主将公司列为了“碳中和”概念股,调研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是要给公司打上“碳中和”概念股的标签,甚至不排除是为了造势的目的。去调研的机构越多,“碳中和”概念股的成色就越高。这不过是老套路罢了。
翻云覆雨都是老套路
在这个过程中,聚光科技连半推半就也谈不上,基本上是顺杆爬,抬高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次出事后,公司的第一反应是想撇清自己的关系,把数据造假说成是个人行为,公司未参与数据造假事件,与公司无关,甚至还匆匆忙忙解除了涉案人员的劳动合同。但这只是公司的一厢情愿,公安机关已对聚光科技迁安分公司以涉嫌单位犯罪立案侦查。这说明公安机关并不认可这是个人行为,而是职务行为,涉嫌单位犯罪。公司现在声称,并未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但既然被刑事立案侦查,说明案件的性质很严重。
比较搞笑的是,此前面对机构调研时,聚光科技强调公司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营业收入占比最多,市场占有率处在前列。现在回复深交所的关注函时,聚光科技又强调在河北的整体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占比仅为2.6%,河北省运维等服务2020年占公司总收入比例仅为0.4%。意思是在河北的营业收入微不足道,影响不大。前后两种说法可能都是正确的,就看需要强调的是什么了。这也是老套路了,翻云覆雨,总有一款恰到好处。不过这一次事情搞大了,这一招可能不好使了。
编造概念股害人害己
投机取巧得到的甜头是一时的,最终是害人害己。聚光科技直到现在还在避重就轻,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只披露了有关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的检测数据造假事件,未披露有关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的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但公安机关以涉嫌单位犯罪立案侦查的是聚光科技迁安分公司,而迁安分公司负责人王某涉及的正是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监测数据造假。显而易见,涉及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监测数据的造假情况更严重,但聚光科技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聚光科技现在更需要控制的风险是信息披露方面,环境检测数据造假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该受什么处罚就受什么处罚,但千万不要在信息披露方面再犯错,再犯错那就罪加一等了。对机构投资者来说,也应该好好吸取教训,追逐热门概念也是害人害己。A股哪有那么多概念股,还不都是编造出来的?这不是害人吗?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