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模仿到自我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单的模仿训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操作技能。在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将操作技能培养视为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促进学生由简单的模仿训练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进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操作技能;自我建构;简单模仿;画平行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对度量、作图等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不够重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这些“手工活”,只要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就能模仿操作。笔者认为,简单的模仿训练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操作技能。下面笔者以“画平行线”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操作技能教学。
  一、案例呈现
  教学“画平行线”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学习教材上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画平行线的“六字诀”:“一贴”(用①号三角尺的一边贴靠已知直线);“二抵”(用②号三角尺抵住①号三角尺);“三移”(固定②号三角尺,平移①号三角尺到某一位置,画直线);最后让学生反复练习。
  [点评]在这样的教学程序下,学生只是“照葫芦画瓢”,并不能分辨两块三角尺的不同用途。学习过程就如同上形体动作课,学生头脑中只留有动作程序,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原理和要领。
  三、教学改进
  基于以上反思,笔者对“画平行线”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改进。
  师(引导学生复习平移性质):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前后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那么根据这个原理,你能尝试画出平行于直线l的一条直线吗?
  生1:用三角尺的一条边贴住直线l后再慢慢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描出三角尺的這条边就得到直线。
  (少数学生反对)
  师:你们为什么反对?
  生2:因为移动三角尺的过程中手腕会抖动,容易使直线发生偏移。
  师:画出的直线与直线l的平行关系不可靠,是这个意思吗?
  生3:是的。我们可通过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来验证。
  (通过验证,学生发现两直线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处处相等。)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4:三角尺没有发生真正的平移。
  师:怎样才能让它真正发生平移呢?
  生5:老师,我来试试。(生5拿着三角尺沿着黑板边沿平移)
  师:这回真正平移了吗?
  生6:真正平移了。
  师:这回为什么就算真正平移了呢?
  生6:因为三角尺刚好进入黑板卡槽,就像火车“擒住”铁轨,所以它必定会沿着卡槽平移。
  师:给三角尺一个“轨道”,它就能真正平移,那么在作业本上该如何给三角尺铺设“轨道”呢?
  生7:用另一块三角尺抵住这块三角尺,就能保证这块三角尺真正平移。
  生8:做“轨道”用的三角尺也可以用量角器或直尺来代替。
  ……
  三、教学反思
  改进教学后,学生自己摸索出了画平行线的规范方法。学生由模仿转变为建构与创造,学习效果很好。上述磨课使笔者对数学操作技能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要注重知识迁移与自我建构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与自我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再次执教时,笔者把平行线的画图技能教学转换成研究“如何让三角尺真正平移”,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被充分调动。最后,学生发现可把黑板的卡槽当作轨道从而实现真正平移,进一步迁移出三角尺、直尺、量角器等均可作为轨道,助力第一块三角尺真正平移。
  2.注重课堂反馈,促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
  学生即便对画平行线的原理烂熟于心,但还是会出现“失手”的情况,再加上肢体动作的准确度和协调性较差,更会暴露不少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画平行线的原理与操作要领。
  综上可知,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由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建构,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会忽视对教材的解读,解读视野狭窄,解读方法单一,解读程度肤浅,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解读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误读,使整个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几乎等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就
[摘 要]追问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催化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在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追问;知识源头;错误原因;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92-01  数学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问题。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此内容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亦步亦趋地让学生从“0”开始进行学习,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以研立学,因学而教,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经历了自主研究与发现,最终获得提升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创造中自我建构新知、解决问题。  [关键词]
[摘 要]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日益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策略便成了个性教育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给出搭支架、动静转换、等价替换、数形结合、变式练习教学等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差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亲身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  3.思想与情感。  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验证、观察比较、提出猜想、发现规律、引出规律,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推理、模型、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运算的意义、现实背景中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走进知识的“内核”。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内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
[摘 要]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任务;主体意识;主动;生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