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留守学生”的特点及其情况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目前中国有200多万留守学生,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本人所在的初中学生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30%,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约占8%,父母双方外出 打工的约占21%。这些孩子由父母一方或隔代亲人、亲戚代为教育,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而导致“教育断链”,形成身心多方缺陷,以至出现行为偏差,有些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留守学生”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学生,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一般的初中“留守学生”都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很大。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学生”亲情缺失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学生”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要重视选择代理监护人,双方家长都在外的一定要安排在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亲属作为代理监护人,以便在父母不在时让孩子感受到是有人在管着他,关心着他。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的联系
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是十分便捷的,把了解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反馈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虽不在身边,但还是时刻有老师在关心着他。同时,也告诉他,父母是知道他的各方面的表现,在行为上给一定的压力,增加自身的约束力。
3.多与孩子联系
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减少由于缺少亲情产生的一些心理压力。
(二)学校教育
1.建立专门档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对心理上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2.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传递新的教育理念。“留守学生”的产生可以说是家长培养目标的缺损,提醒家长要认清轻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辈子的事业,是不可轻言放弃的。
3.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老师关心爱护的同时也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4.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5.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学生自身教育。请一些事业有成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来校作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在外工作的艰辛与困苦,以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加强学生等方面的主动性。同时,开展各種有益的文体活动,排减心中的压力,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
6.充分利用学校的通信等工具,及时准确地把学生在校的信息传递给家长,加强家校沟通的管理。
(三)社会教育
1.调整国家政策,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另外,城市本身就有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更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
当然,毕竟现阶段城市本身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的民工子女,也就意味着无论城市如何努力,都必然会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群体出现,因此就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就理有现实意义。
3.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努力。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目前中国有200多万留守学生,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本人所在的初中学生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30%,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约占8%,父母双方外出 打工的约占21%。这些孩子由父母一方或隔代亲人、亲戚代为教育,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而导致“教育断链”,形成身心多方缺陷,以至出现行为偏差,有些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留守学生”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学生,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一般的初中“留守学生”都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很大。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学生”亲情缺失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学生”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要重视选择代理监护人,双方家长都在外的一定要安排在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亲属作为代理监护人,以便在父母不在时让孩子感受到是有人在管着他,关心着他。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的联系
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是十分便捷的,把了解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反馈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虽不在身边,但还是时刻有老师在关心着他。同时,也告诉他,父母是知道他的各方面的表现,在行为上给一定的压力,增加自身的约束力。
3.多与孩子联系
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减少由于缺少亲情产生的一些心理压力。
(二)学校教育
1.建立专门档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对心理上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2.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传递新的教育理念。“留守学生”的产生可以说是家长培养目标的缺损,提醒家长要认清轻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辈子的事业,是不可轻言放弃的。
3.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老师关心爱护的同时也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4.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5.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学生自身教育。请一些事业有成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来校作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在外工作的艰辛与困苦,以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加强学生等方面的主动性。同时,开展各種有益的文体活动,排减心中的压力,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
6.充分利用学校的通信等工具,及时准确地把学生在校的信息传递给家长,加强家校沟通的管理。
(三)社会教育
1.调整国家政策,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另外,城市本身就有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更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
当然,毕竟现阶段城市本身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的民工子女,也就意味着无论城市如何努力,都必然会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群体出现,因此就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就理有现实意义。
3.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