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過良好的教学情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先进的信息技术,课外实践,师生的情感互动等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 数学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30-02
一、良好的教学情境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教学理论提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前提,既而形成认知需要,产生了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小学教师更多的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此时,创设问题情境对课堂教氛围的营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求,通过教学的内容,结合教学的方法,营造出一种师生沟通、对知识的理解和渴望都几乎达到了一致,使得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融洽以及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设计,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创设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现实内容到学科的抽象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利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导入课堂。教师在《曹冲称象》故事中,要求学生思考:(1)曹冲是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捕获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从熟悉的故事与画面中回顾了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教师顺势导入新的学习内容《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习的热情。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
知识不是被动地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个人。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来达到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是需要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不断的反思、沟通、交流来达到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的主要方法分为三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课堂中的观察、动手实践、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推测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身对知识独特的了解与思维方式,从而得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针对相应的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方式,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的课堂中,带领学生去测量阳光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长度的竹竿与影长,并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结论。有些学生依据发现,根据自己的身高去判断影长,再通过测量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再验证,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这也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自己去探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时才去帮助它。
三、先进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它能以真实的视觉感受把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集体展现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更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程中,其中“圆的半径”定义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而“圆上”具体为圆的何处,此处极不利于描述。若利用多媒体,将课件设计为:课堂中说到“圆心”,多媒体中的“圆心”就闪烁,说到“圆上”,圆的一周就闪烁,说到“线段”就演示出连接“圆心”与“圆上”的线段。这样直观的演示,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四、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极为有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往往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教师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克的认识》和《小数的认识》后,商场、超市里包装食品袋上标注的物体重量以及物品的价格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了课堂所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实际意义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方式。
五、师生的情感交流
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它是情感的一个体现,也影响到人的行为。师生在课下的的交流、沟通以及在课堂上的互动,实际上为精神与精神上的交流,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沟通。古人云:“乐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乐于亲近教师,与其做朋友,才能够深信所学之道。教师对学生生活上关心,赞许以及鼓励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温暖,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数学学习。毫无疑问,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心情愉悦,面带微笑,学生看着微笑情绪也愉快起来,学生放松了,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听课,因此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饱满的情绪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超越自身的情感,使课堂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
[2]岳真: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键词】提高 数学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30-02
一、良好的教学情境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教学理论提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前提,既而形成认知需要,产生了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小学教师更多的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此时,创设问题情境对课堂教氛围的营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求,通过教学的内容,结合教学的方法,营造出一种师生沟通、对知识的理解和渴望都几乎达到了一致,使得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融洽以及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设计,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创设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现实内容到学科的抽象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利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导入课堂。教师在《曹冲称象》故事中,要求学生思考:(1)曹冲是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捕获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从熟悉的故事与画面中回顾了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教师顺势导入新的学习内容《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习的热情。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
知识不是被动地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个人。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来达到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是需要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不断的反思、沟通、交流来达到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习的主要方法分为三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课堂中的观察、动手实践、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推测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身对知识独特的了解与思维方式,从而得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针对相应的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方式,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的课堂中,带领学生去测量阳光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长度的竹竿与影长,并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结论。有些学生依据发现,根据自己的身高去判断影长,再通过测量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再验证,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这也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自己去探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时才去帮助它。
三、先进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它能以真实的视觉感受把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集体展现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更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程中,其中“圆的半径”定义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而“圆上”具体为圆的何处,此处极不利于描述。若利用多媒体,将课件设计为:课堂中说到“圆心”,多媒体中的“圆心”就闪烁,说到“圆上”,圆的一周就闪烁,说到“线段”就演示出连接“圆心”与“圆上”的线段。这样直观的演示,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四、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极为有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往往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教师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克的认识》和《小数的认识》后,商场、超市里包装食品袋上标注的物体重量以及物品的价格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了课堂所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实际意义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方式。
五、师生的情感交流
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它是情感的一个体现,也影响到人的行为。师生在课下的的交流、沟通以及在课堂上的互动,实际上为精神与精神上的交流,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沟通。古人云:“乐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乐于亲近教师,与其做朋友,才能够深信所学之道。教师对学生生活上关心,赞许以及鼓励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温暖,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数学学习。毫无疑问,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心情愉悦,面带微笑,学生看着微笑情绪也愉快起来,学生放松了,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听课,因此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饱满的情绪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超越自身的情感,使课堂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
[2]岳真: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