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之前,没有人敢预料网络原创文学可以冲击传统文学,而时至今日,网络原创铺天盖地,大有取代传统文学之势。网络原创是文坛一股崛起的新生势力,它的发展势头太快太猛,很多人陡然间觉得传统文学可能要被冲垮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网络原创PK传统文学,真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看上去很美
  
  曹丕曾说过:“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传统文学正是秉承了祖先遗脉,显得浑厚,有着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但从古到今,文人本身就是在一种夹缝中艰难地行走和生存,在当今物欲横流和各种文艺思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作家处于人居闹市,为名缰利索所缚,谁也无法真正做到情刀欲剑不能伤。潜心写作已是奢侈,完成一部作品后,又要接受现实眼光的评估,更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在创作和出版的过程中,作品随时都有可能被现实的狂风暴雨一卷而去,精神随时都有可能被“无情”两字击得粉碎,作家随时处于舆论攻击、成果付诸东流的考验中,也随时随地处于为房地产商写广告词、为有钱有势者树碑立传的诱惑中,这是决心、信心、意志、激情、耐力的马拉松,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能承受这样的“折磨”了。所以,近二十年,传统文学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现在的文坛,无经典作品出现,无经典作家出现,震撼人心者越来越少,无病呻吟者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哀叹:作家死了!
  传统文学的衰落不等于文坛不热闹。文坛依然很热闹,网络写手们揭竿而起,风起云涌,杀入网络文学中,给原本低迷的文学带来了少有的喧嚣和浮躁,在媒体炒作的带动下文坛出现了空前的“繁华”,也掀起了传统文学和网络原创的“腥风血雨”。在e时代,一切皆有可能。网络原创,讲求精神自由、时尚前卫,网络拒绝沉默的深刻或者故作深刻的沉默,它是年轻的,需要喧哗、躁动、激情,所以网络文学的语言哗众取宠无可厚非,《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轻舞飞扬起来。80年代后、美女作家们以及一些真文人假文人纷纷登场,各自有一片天空。国内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文学青年的队伍日趋庞大。蔡智恒、安妮宝贝、九丹、慕容雪村、春树、木子美等等各色人物,各领风骚一两年。
  尽管网络文学作品在数量上的膨胀速度让国人目瞪口呆,然其质量却实在让人无法恭维。许多作品流于庸俗,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深厚的人文关怀;题材狭窄,无病呻吟甚至空穴来风,要么是用怪谲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诅咒,要么是对爱情胡诌八扯。难怪有人说目前的中国文学是个“叫春”的时代。还有的网络文学作品一味的用花言巧语和“颓废”的文字玩弄小资的休闲格调。试想这种假借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繁荣的做法,除了作者的枉费心机恐怕换取的也只能是读者讽刺的微笑。当然摄人心魄,令人如沐春风的经典网络作品也几度出现,可惜只是绿叶点缀其间,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无法引领网络文学的主流。
  
  谁革谁的命
  
  就现实情况来看,“传统文学”早就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且还在延续和发展。而“网络文学”目前尚未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种类,用客观而不带偏见的公认标准来判断,它还不够“文学”。但是,这依然无法掩盖网络文学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原创有其优势。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网络创作更能体现人的本真状态。在屏幕前随心所欲、言所欲言,在网络上随意自由地发表,主体的创作心态显得更加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绝对自我。有时候不需要谋篇布局一类的处心积虑,不需要太多的文采修饰,甚至不需要有那些文化的附加意义,只要能真诚的以手写心,独立成篇,并且让人还能读下去,就应该被视为合格的网络原创作品,而不用拘泥于体裁和字数多少。因为网络文学的特点使它与现实人生的关系相对松散,所以它的功利性要比传统文学少得多,但还是有的,比如不排除想在社区里成为知名写手的名利企图。
  网络原创的传播更加自由。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发布自己文学作品的空间,网络完全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送文本。也就是说,任何人可以自由上网写作,如果愿意发表的话,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看到。在文学领域,霸权的消除,自由的确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以传统文本为基础的版权观念已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站在共享的高度主张“自由的文学”。
  传统文学以其一贯的深度和广度、艺术的精细加工以及对生命、社会、人性的深刻把握超然于网络原创。现阶段的网络文学还比较幼稚,它们的最高主题并不具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大多是生命的本能冲动。然而正是这种本能的创作形式,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抒情、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因而有愈来愈多的网民乐此不疲。有人预言,在作者和网站的努力下,开一个时代的先声,甚至产生网络中的鲁迅、郭沫若、巴金,也并非不可能。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仍然没有看到。
  
  本是同根生
  
  


  其实,网络原创与传统文学本是同根生,网络原创其实是传统的文学创作在网络上的存在,其根源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载体的不同导致一些特征各异,那相煎又何太急?
  其实,网络原创与传统文学已在慢慢靠近,互相融合。一些网络写手将网上的东西搬到网下,借助传统文学的力量出版。蔡智恒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有了《雨衣》,安妮宝贝也忍不住弄出几本书来。慕容雪村靠《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暴得大名,以后的几部小说干脆就直接在出版社出版。而随着网络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作家、更多有资质的写手融入了网络之中,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纯文学圈,虽然这个圈子不是很大,却有足够的力量让传统媒体惊讶——因为在这个纯文学圈中,许多作品已不是能用“网络文学”四个字概括之。
  因此,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样能被传统文学媒介认可也就不是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了,不存在谁向谁投降的问题。只要文学精神存在,网络存在,网络文学就会存在,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交流,网络写手与传统媒介作者的转变也会存在。但是,我们依然要客观地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原创与传统文学虽然同根生,但两者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两种水果,虽然都是水果,但是营养成分是不一样的。安妮宝贝、水晶珠链、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南琛、尚爱兰能“取代”王安忆、池莉、叶童、贾平凹、王朔、金庸吗?反之亦然。应该说,如果有一天网络管理体制健全的话,那么网络原创也许会在文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最起码会对平面媒体和传统文学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的网络原创很大程度是一种自由的心情文字和对生活的宣泄,这与作者的年龄、社会阅历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网民主流还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目前的网络文学只是在传统文学回旋的浅水湾里拍溅起了几朵水花,还没有真正涉足于传统文学奔腾的波山浪谷之中。
  在这个号称一“网”打尽,无“网”不胜的网络时代,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确实给传统文学带来巨大的冲击。素以“精神贵族”自居的文学家们,如果至今仍以不知电脑为何物而孤芳自赏,这是不是有些“自负”的悲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文学的悲哀。当然,写作方式的革命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笔和电脑也许还要共存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学的衰落其实是自己造成得。试想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么多作家写不出一部放映现实的有震撼力的作品,又怎么能够吸引住读者?
  停止彼此不屑、互相谩骂的“战争”,对文学的发展有好处。当下,网络文学并不能够终结传统文学,也不可能终结传统文学,谁都无法革谁的命。同根而生,各自枝繁叶茂,应当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他文献
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具、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书本、一次性材料、一次性家具,这些快速而便利的产品,给中国人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中国似乎是得了“一次性”病的国家,再也不肯恢复到可延续的传统生活了。    一次性筷子的三重危害   尽管有许多专家出面声明,说一次性筷子所用材料,有的是竹子,有的是速生杨树,有的则是其他木材的边角料,因此,来源充足,可带动林
期刊
2007年4月1日,北京市委第一会议室庄严而热烈,“北京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当刘淇书记和王歧山市长等市领导向3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颁奖时,人们突然发现,一位残疾人正满面春风地从刘淇书记手中接过奖杯。这一刻,几乎所有人都把钦佩的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因为他在这次表彰会上创造了三個惟一——惟一一个残疾人、惟一一个摄影师、惟一一个个体户!  他叫周志武,“七色光图
期刊
7月,北京最热的月份,也是北京美丽的“市花”——月季花尽情绽放、恣意芬芳的月份,似乎,难耐的暑热更加激起了它们顽强的斗志和生命的能量。  2000年的7月,分明比往年更热一些。7月14日,对44岁的邢筱萍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从教委领导手中接过了中关村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的聘书,党、政一把手两副重担同时落在她的肩上。  “中关村中学现在正处于万事待兴的时期,校长这副担子可不好挑啊!
期刊
提起“王石”这个名字,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他是万科的总裁,国内地产界的领头羊。同时,人们也会对“王石”这个人产生更多的不同的记忆和认知,那就是他还是一名极限运动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种公众活动的社会名流……随着媒体纷纷关注王石本人的经历和个性、尤其是其攀登喜马拉雅峰的壮举,“万科”的品牌效应也随之不断攀升。毫无疑问,王石的个人品牌和万科的企业品牌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推动。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
期刊
权当絮语  我对佛教素来未有任何研究,读过些许谈“佛”的书,也都是随便翻翻,多作为一种消遣,谈不上信仰,但我记住了一句话——“人到无求便是佛”。大约20年前,我在《文史知识》杂志上读过季羡林先生《我和佛教研究》的文字,至今还记得文章中的故事。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季先生,“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季先生答曰:“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也不例外。”日前,我在国家图书馆购得一部中华书局2007年出
期刊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名言最为现代女性所诟病。鲁迅先生曾提出质疑,“把女子和小人归为一类,但不知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论语》中还有记录,在谈及治国方略时,武王说,“我有十位能人。”孔子更正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女性是何等的不足道哉!  我们的“孔子学院”早已办到美国,可“山姆大叔”却不大相信孔子的话。日前,美国众议院迎
期刊
经过多年发展和努力,中关村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高密度科技智力资源地区之一。这里聚集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39所,几乎囊括了现代科技所有专业和学科,拥有最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在校学生近10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50万人。在以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首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基地300多家,每年开发研制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千项靠科技产品以及成果。  同时,
期刊
“戌狗”年岁中,有过一场热闹非凡的“论争”,让人至今不忘。据说全世界有130多万华人(当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评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忝列其中。有趣的是国人中的一些“国学名流”对鲁迅先生的入选,很是不以为然,其根据则是鲁迅先生“既不读‘经’,又不研‘史’”,根本不是“国学家”,更谈不上“国学大师”了。至于小说和杂文,只能算雕虫小技,未入“国学”之流。为表示时
期刊
“我们公司有特色,有经验,有人脉,我们缺的只是资金。”张锡盛说话的样子显得很迫切。自从选择了创业,这位北京艾克赛利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一颗心里就只有公司、业务的事情了。对于回归创业,他还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中关村管委会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没有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就没有今天的艾克赛利公司。”  像个预言家一样,张锡盛描绘着中关村的未来:
期刊
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回眸2006,尽管纷繁嘈杂的IT业发出了一些让人非议之事甚至令人难堪的丑闻等不和谐之声,但是总体上看,中国IT业的发展步伐也是踏着和谐的旋律前行的。不信,请听来自中国IT业发展的和谐之音。    IT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数字时代,离不开数字说事。IT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IT业总体和谐的重要外在特征。据信息产业部官方网站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