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个性都得到展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尹静,齐军.浅述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2).
  [2]余昊東.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实践[M].云南师范大学,2006(10).
  [3]徐龙年.语文课程标准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3(1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生活中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沟通交流,社会中没有语言社会则不会进步,而学校中没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所以,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标对初中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改革,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有很多老师讲课口吐方言;一些老师上课总喜欢一堂言,有很强烈的“霸权主义”形式;一些老师讲课枯燥、乏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形式与内容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主要想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内在必然性。  【关键词】形式;内容;相互转化;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从生活到文学,是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文学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的转换,“并不是内容先行,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喜欢故事又是小学生的突出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故事;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而要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