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定师“CETTIC职业岗位培训”的喜与忧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启动的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项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此次启动的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培训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培训取得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以便持证上岗,使之职业化,继而规范艺术品市场的鉴定。
  这一职业培训对眼下鉴定学的人才断档状况也是一个广羊补牢的可喜之举,理应鼓与呼。
  但问题是,艺术品鉴定尤其是古今书画真伪的鉴定,是一项涉及学科十分广泛且知识积累过程又是非常缓慢的特殊学科,如果仅仅套用其他行业的短期培训手段便企望能持证上岗,我以为最终结果不但不能有效规范艺术品鉴定的无序局面,很有可能会因CETTIC的职业化带来诸多难以收拾的更加混乱的格局。
  就拿书画鉴定来说,其“成才率”是非常低的久远的我们且不去说了,上世纪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书画鉴定家屈指可数,除了吴湖帆,所谓“五大巨头”中,也只有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启功最称高手。但他们各自在书画鉴定领域的优势又有不同,谢稚柳先生鉴定宋元,徐邦达先生鉴定明清,基本上形成了他们的鉴定体系;刘九庵、启功二位先生虽眼力非凡,然严格说来,也还只能称之为顶尖级玩家。他们之后,有一定实力的要数上海的徐建融,但他浸淫谢稚柳先生太久,所述所论多半还是谢学的延续。即便如此,徐先生在当今鉴定界也算得上出类拔萃的顶梁柱了。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应该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鉴定家的产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我们完全有理山怀疑CETTIC的职业培洲的成才率——准来执教鞭?
  在我看来,要想成为书画鉴定家,首先自己得成为一位造诣不凡的书画家,最好还要成为一位不错的篆刻家。所谓书画鉴定家,不仅要博览群书(包括书画印的史论),多看古今名家作品真迹,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在书画篆刻艺术创作实践方面具备相当的造诣。否则,贸然涉猎书画鉴定学,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永远是不得要领的。自身的书画造诣一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深入探究书画艺术精微妙谛,更谈不上去鉴定书画的真伪了。一位称职的书画鉴定家,对书画艺术不仅要在理性上有广泛的认识,更应该在感性上有深刻的体会,二者不可偏颇,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常识。
  吴湖帆、徐邦达、谢稚柳、王季迁、启功、徐子鹤诸位前辈之所以在书画鉴定方面有高人一头处,原因就是他们在书画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收藏拍卖导报》记者张娟在其《艺术品鉴定师有望持证上岗》(2006年4月27日)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个真实的故事:
  记者在北京古玩市场碰到一位喜欢陶瓷收藏的王先生,他看中了一件“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瓶,特意请“专家”鉴定,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后,花大价钱将其买了回来,谁知却是一件赝品,王先生被气得病倒在床。而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讲,就是“鉴定正处在浑水摸鱼的阶段”。一方面,有些鉴定者本身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底,只是略懂皮毛,便自诩是“鉴定师”,沽名钓誉,四处开具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鉴定证书”赚钱。另一方面,独立于拍卖行、古玩店的权威鉴定凤毛麟角。
  既然“独立于拍卖行、古玩店的权威鉴定凤毛麟角”,那么执掌CETTIC的职业培训教鞭的导师总不至于是天外来客吧?
  在权威鉴定家奇缺的状况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大张旗鼓地启动文化经济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项目,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红红火火的拍卖业职业鉴定师过度匮乏是事实,对“文化经济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而言,“生源”是招之不尽的;那么,“师源”哪里来?“师资队伍”的含金景究竟有多少?准能成为合格的导师?如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
  要知道,教学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没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和扩充“伪专家”队伍。要言之,在古玩行业,书画鉴定在圈内被称之为“软件”,其鉴定难度如同检测电子产品的软毛病,没有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对书画艺术源流、精髓以及不同朝代、流派的审美取向、笔墨个性的深层次研究,是难以探究个中奥妙的。
  实践告诉我们,艺术品鉴定师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产生,即便是名牌高校设置艺术品鉴定专业,学生即便是本、硕连续读,离开校门一旦触及非课堂教材的艺术品,其辨伪能力也只能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正如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先生所说“我认为:真正的鉴定专家应该是从‘造假’和‘市场’两个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学校和博物馆里走出来的。”(《文物打假四人谈》详见《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5日6版)
  至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化经济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项目总监袁山开先生的“防微杜渐”之说:“未来有志于从事艺术品鉴定的从业人员经过考试,取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CETTIC职业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艺术品鉴定师及高级鉴定师职称后,就可从事‘鉴宝’工作。这些从业人员鉴定的艺术品及结果将被注册,通过注册号码可在中国艺术品评估鉴定网查询艺术品鉴定的相关信息,并且劳动部将每年组织权威专家团队进行职业年审,鉴定师如果被发现出错率较高或有重大错误,将被吊销资格证书。”看似通过CETFIC职业岗位培训的“艺术品鉴定师及高级鉴定师职称”的“质量”有了“法律保障”,可问题是在起步伊始就把鉴定师的人品、水平寄托在“劳动部将每年组织权威专家团队进行职业年审”上,我以为这正是对“CETTIC职业岗位培训”有可能产生“隐痛”的无奈之忧。
  不正视鉴定学的难度和不有效保证“CETYIC职业岗位培训”的教鞭硬度,其成才率是不难想象的。对艺术品鉴定师“CETTIC职业岗位培训”的草率启动,所引发的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弊端,可能不仅仅是要对赝品的打假,抑或会出现对“艺术品鉴定师”、“高级鉴定师”的打假。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图中系一牙雕的名片盒,长约11.5厘米,宽0.8厘米,厚1厘米。上下开合,左右如意,满雕工,精美无比,牙色白而略显干,为晚清之广东牙雕。  广东牙雕以广州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而闻名于世。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所雕作品不易脆裂,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镂雕。  广州作为清代早中期唯一对外开放贸易的港口,它的牙雕产品除了用于进贡朝廷,供地方官吏、商
期刊
坚守学术·辨识珍宝    开栏语:  老蔡,蔡国声也。在中国古玩界迷障和专家齐飞的今天,老蔡寄居一隅、潜心钻研。以其专家的眼光、行家的经验、坦诚的胸怀备受业界和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推崇、尊敬。  专栏“老蔡过眼录”便是由挑剔、锐敏的老蔡亲自过手、过眼、过心的奇珍异宝,再由老蔡亲自鉴识、品评、执笔的妙言美文。  开设“老蔡过眼录”的目的在于挖掘藏品未来价值,盘点藏品文化内涵,增进藏家专家互动,注重提
期刊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而成功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艺术和商业,历来都让众多艺术中心无所适从,不论是纽约苏荷、格林威治村、法国巴比松、伦敦东区、柏林米特区,还是十几年前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现今的上苑艺术村、798艺术区、酒厂、环铁艺术区等,都曾在期间游移不定。作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地,宋庄也正经历着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徘徊,尤其是近年随着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杨
期刊
出土或传世古玉在其表现形态上,总是有着有规律可循的共性。这种共性,反映着古玉各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普遍性规则,对于我们鉴定古玉的真伪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鉴定古玉的经验,便是古玉鉴别中的“常理”。可见,常理便是经验。但就像共性不能涵盖所有的个性一样,经验也不能成为检验一切的标尺。在古玉的鉴藏实践中,常常会有一些因违背逻辑而有悖于经验的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同样审慎地予以对待,这便
期刊
李德元先生在《钱币漫话》中发表文章,介绍了一枚“大德国宝”镍币的来历:该币为圆形无孔,钱文外圈为防伪作用的点点圆珠。正面中央圆内有上下右左对读钱文“大德国宝”四字,圆外上方为“青岛”两字,中部两边右左两字为“伍分”,下方为“每二十枚当大洋壹元”。钱背周围为外文,意译为“胶州·德国领土”,下方为铸造年份“1909”,中间是代表德国的鹰及皇冠纹饰。据李德元先生的文章介绍:德国帝国主义1897年以两个传
期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博物馆的数量及形式的丰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正迎来第三个博物馆大发展时期的新高峰”,这是专家们对现阶段博物馆建设速度的表述,与上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的前两次建馆高峰不同,此次这股热潮也流向了民间。  1996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在京成立,宣告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诞生。随着2002年10月重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私人博物
期刊
近年来,福州玉器市场十分红火,经营玉器的商家近千户,其中还有来自河南、江西、安徽、山东、莆田等地的商贩。这些商户主要分布在台江花鸟市场、南公园东方古玩城、西门藏春园、左海花鸟市场。市场上大多数玉器都是现代产品,老的玉器很少。玉以玉坠、手镯、玉装饰品最为畅销。福州人崇尚玉器收藏,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件玉器。本人也藏有玉器近千件,现将藏玉之心得与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    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
期刊
中国瓷器艺术从六朝时期即开始大量向国外传播,其中极具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松纹作为中国艺术元素的一份子和其他纹饰一道对国外陶瓷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洲各国是最早接受中国瓷绘松纹影响的地区,早在元代,输出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青花瓷中就已经有了松纹出现。如图1就是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三友图”碗,器型敦实、多层装饰,画风雄健有力,纹饰为极具中国文化意韵的松竹梅组合纹饰。中国最早的瓷绘“三友图”即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传世的紫砂精壶如满天星辰,照耀着我国陶瓷历史的星河。历代制壶大师毕智穷工、技艺绝伦,以紫砂文化特有的气韵,昭示着我们民族的灵秀与辉煌。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业经过清咸同年间的战乱,逐步走向复兴。当时有三位少年英才拜在宜兴紫砂业名师汪春荣(生义)门下,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他们就是近代制壶名家汪宝根,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近现代花货泰斗朱可心。这三位同门师兄弟学艺时情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固始县抢救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一号墓规模较大,盗掘比较严重,其大件玉器多已被盗走,现存下来的也是极其珍贵的装饰品。计有璧、璜、龙佩、环、圈、珠、管、玉人、带钩等。多数为素面,也有少数雕刻有精细的花纹,特别是雕琢成人物和龙的形象之装饰品,姿态生动,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工艺精细,虽在地下被埋藏了两千多年,但其光泽多数仍晶莹光亮,充分显示出当时的琢玉工艺和抛光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