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目前,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因为收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堪为担忧。首先,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单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其次,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再者,学生课外阅读缺少科学的指导,阅读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阅读意识严重不够。
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应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努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主动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充足的阅读时间
目前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少,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因此,作为老师,为优化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把阅读时间控制在学校里,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师生共读,每天挤出20分钟应该还是可以的,到中高年级之后再逐渐延长阅读时间。这是一种阅读兴趣的激发,同时也是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科学的阅读指导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我读书,我快乐”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的欲望。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该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手一本。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一些读书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感言,力求让每一面墙壁也会“说话”,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就是一个好办法。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们:欲知后事,请读原文。于是,孩子们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无限的阅读兴趣,纷纷主动阅读,快乐阅读,这效果应该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圈注法、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我最有感触的是“跳读”。中高年级的课外读物大部分偏长,很多学生都不能自始至终地将一本书认真读完,特别是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自我提前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跳读”,那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保证学生能基本读完整本书,感受书中的精彩情节,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在指导阅读时,我们更要根据不同的书籍,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或者几种方法交互使用,方能达到预定的阅读效果。
(四)开展活动,使学生爱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五)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一马平川”。
三、多元的阅读评价
为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进行多元化、灵活化的阅读评价,诸如活动评价、竞赛评价、考查评价,每学期应不定期地进行若干次,以此鼓励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能更加努力地坚持阅读、大量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这样的评价对不爱好阅读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因此,我们要努力带领所有学生开辟阅读更为广阔的天地。
关注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一生的陪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艰巨的使命。”
目前,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因为收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堪为担忧。首先,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单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其次,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再者,学生课外阅读缺少科学的指导,阅读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阅读意识严重不够。
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应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努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主动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充足的阅读时间
目前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少,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因此,作为老师,为优化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把阅读时间控制在学校里,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师生共读,每天挤出20分钟应该还是可以的,到中高年级之后再逐渐延长阅读时间。这是一种阅读兴趣的激发,同时也是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科学的阅读指导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我读书,我快乐”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的欲望。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该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手一本。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一些读书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感言,力求让每一面墙壁也会“说话”,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就是一个好办法。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们:欲知后事,请读原文。于是,孩子们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无限的阅读兴趣,纷纷主动阅读,快乐阅读,这效果应该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圈注法、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我最有感触的是“跳读”。中高年级的课外读物大部分偏长,很多学生都不能自始至终地将一本书认真读完,特别是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自我提前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跳读”,那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保证学生能基本读完整本书,感受书中的精彩情节,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在指导阅读时,我们更要根据不同的书籍,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或者几种方法交互使用,方能达到预定的阅读效果。
(四)开展活动,使学生爱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五)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一马平川”。
三、多元的阅读评价
为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进行多元化、灵活化的阅读评价,诸如活动评价、竞赛评价、考查评价,每学期应不定期地进行若干次,以此鼓励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能更加努力地坚持阅读、大量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这样的评价对不爱好阅读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因此,我们要努力带领所有学生开辟阅读更为广阔的天地。
关注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一生的陪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艰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