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曾祺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风格独特,明净如水。《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应友人的邀请画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从而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本文从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结构美;干净有味,富有画意的语言美;宁静恬淡,充满诗意的人情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体现这篇文章不同一般的格调美。
【关键词】结构美;语言美;人情美;格调美
散文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是散文共同的特点。不同作家的散文也有作家自身的风格,不同类型的散文也具有它独特的地方。闲适散文的代表作家汪曾祺便是散文界的一股清泉,独树一帜。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后来求学于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待了七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昆明的雨》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是汪曾祺应友人宁坤的要求画了一幅画,勾起他对昆明的回忆而写了这篇散文。文章包含了对昆明的景物人事的无限怀念之情。汪曾祺散文的写作风格也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汪曾祺在文中所写的“青头菌的格调比牛肝菌的高”,这种格调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结构美;干净有味,富有画意的语言美;宁静恬淡,充满诗意的人情美便是这篇散文不同一般的格调美。
一、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结构美
汪曾祺说:“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整篇文章围绕着“昆明的雨”娓娓道来。开篇由好友宁坤要我画一幅画写起,看似闲笔,实质是为下文写昆明的雨做铺垫,并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开篇奠定了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情感基调。篇末这句独立成段,深化了主题,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围绕着昆明的雨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特点,汪曾祺描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选材看似杂而多,但是是有序的,分为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两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特点,并且用“我想念昆明的雨”串起全文,首尾呼应,结构精巧。这体现了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闲适散文的结构美。
二、干净有味,富有画意的语言美
汪曾祺的文章一个词一个词拆开来看,平淡如水,如大白话,但是有评论家说他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在初步阅读品味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读者会有这样的发现和感受,就是文字表达上汪曾祺喜爱多用短语,朗朗上口;妙用修辞,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干净有味。
再细细品味,并且结合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氛围的熏陶,还发现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他从小所受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审美观影响有很大关系。
如汪曾祺所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在《揉面》中也这样写道:“中国人写字,除了笔法,还讲究‘行气’。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看起来大大小小,单看一个字,也不见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就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在《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互相映带、气韵生动的段落。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如何表现出昆明菌子种类繁多、味道鲜腴的特点,汪曾祺言不厌烦,如数家珍地将昆明的各类菌子呈现在读者面前。先写最物美價廉的牛肝菌,再推出格调高的青头菌。然后隆重推出菌中之王鸡枞。最后将中吃不中看与中看不中吃的两种菌子进行比较。看似平淡闲散,实质句和句之间顾盼有情,俯仰生姿,一个美食家对昆明菌子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贯穿其中。
除了这种流动的气韵美,在汪曾祺的语言中我们还感受到了国画技巧中的留白美。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就像俗话所说的“留一口气,画面就活了”。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语言越具有暗示性,就越有留白的艺术,作品也越具有厚度和层次感。” 在《昆明的雨》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美。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几只鸡、一棵木香、发呆的“我们”,都沉浸在昆明的雨里,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渲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富有留白美的文字也形成了汪曾祺散文语言不同一般的格调,令喜爱他的读者每每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三、宁静恬淡,充满诗意的人情美
在《昆明的雨》中,深深吸引着汪曾祺,令汪曾祺终生难忘的不仅仅是昆明雨季中景和物,还有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贫乏年代里昆明的民风人情之美。这不仅打动着大学时代的汪曾祺,也深深打动着作为读者的我们。
文中是这样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的: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安静羞怯地坐在昆明街头一角,用娇娇的声音柔柔地吆喝着。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昆明那独特的风土人情。
文章内容是这样回忆房东母女的: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那汪曾祺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房东母女摘花赠花为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不想让房客摘花吗?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房东母女的善良与爱花的美好心灵。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民风啊。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在昆明雨的滋润下,充满了人性中至善至真的美。
在这样的雨的滋润下,这样美的风土人情的干扰下,人的心灵都是恬静淡泊、充满诗意的。在文章的结尾,汪曾祺写了这样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在莲花池畔,在木香花的清香里,在昆明滴滴答答的雨声中,一种恬淡宁静的诗意萦绕在汪曾祺和我们读者的心头。
这样的格调也许只有心怀赤子之纯的汪曾祺才能够创设出来。正如他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时写道:“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用他明凈如水的笔触表现了一种他散文独特的格调。就像评论家王力所说的,读汪曾祺的作品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读罢,心灵如洗。
【关键词】结构美;语言美;人情美;格调美
散文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是散文共同的特点。不同作家的散文也有作家自身的风格,不同类型的散文也具有它独特的地方。闲适散文的代表作家汪曾祺便是散文界的一股清泉,独树一帜。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后来求学于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待了七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昆明的雨》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是汪曾祺应友人宁坤的要求画了一幅画,勾起他对昆明的回忆而写了这篇散文。文章包含了对昆明的景物人事的无限怀念之情。汪曾祺散文的写作风格也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汪曾祺在文中所写的“青头菌的格调比牛肝菌的高”,这种格调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结构美;干净有味,富有画意的语言美;宁静恬淡,充满诗意的人情美便是这篇散文不同一般的格调美。
一、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结构美
汪曾祺说:“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整篇文章围绕着“昆明的雨”娓娓道来。开篇由好友宁坤要我画一幅画写起,看似闲笔,实质是为下文写昆明的雨做铺垫,并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开篇奠定了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情感基调。篇末这句独立成段,深化了主题,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围绕着昆明的雨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特点,汪曾祺描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选材看似杂而多,但是是有序的,分为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两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明亮的、丰满的、令人动情的特点,并且用“我想念昆明的雨”串起全文,首尾呼应,结构精巧。这体现了杂而灵活,散而又聚的闲适散文的结构美。
二、干净有味,富有画意的语言美
汪曾祺的文章一个词一个词拆开来看,平淡如水,如大白话,但是有评论家说他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在初步阅读品味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读者会有这样的发现和感受,就是文字表达上汪曾祺喜爱多用短语,朗朗上口;妙用修辞,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干净有味。
再细细品味,并且结合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氛围的熏陶,还发现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他从小所受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审美观影响有很大关系。
如汪曾祺所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在《揉面》中也这样写道:“中国人写字,除了笔法,还讲究‘行气’。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看起来大大小小,单看一个字,也不见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就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在《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互相映带、气韵生动的段落。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如何表现出昆明菌子种类繁多、味道鲜腴的特点,汪曾祺言不厌烦,如数家珍地将昆明的各类菌子呈现在读者面前。先写最物美價廉的牛肝菌,再推出格调高的青头菌。然后隆重推出菌中之王鸡枞。最后将中吃不中看与中看不中吃的两种菌子进行比较。看似平淡闲散,实质句和句之间顾盼有情,俯仰生姿,一个美食家对昆明菌子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贯穿其中。
除了这种流动的气韵美,在汪曾祺的语言中我们还感受到了国画技巧中的留白美。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就像俗话所说的“留一口气,画面就活了”。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语言越具有暗示性,就越有留白的艺术,作品也越具有厚度和层次感。” 在《昆明的雨》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美。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几只鸡、一棵木香、发呆的“我们”,都沉浸在昆明的雨里,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渲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富有留白美的文字也形成了汪曾祺散文语言不同一般的格调,令喜爱他的读者每每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三、宁静恬淡,充满诗意的人情美
在《昆明的雨》中,深深吸引着汪曾祺,令汪曾祺终生难忘的不仅仅是昆明雨季中景和物,还有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贫乏年代里昆明的民风人情之美。这不仅打动着大学时代的汪曾祺,也深深打动着作为读者的我们。
文中是这样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的: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安静羞怯地坐在昆明街头一角,用娇娇的声音柔柔地吆喝着。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昆明那独特的风土人情。
文章内容是这样回忆房东母女的: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那汪曾祺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房东母女摘花赠花为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不想让房客摘花吗?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房东母女的善良与爱花的美好心灵。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民风啊。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在昆明雨的滋润下,充满了人性中至善至真的美。
在这样的雨的滋润下,这样美的风土人情的干扰下,人的心灵都是恬静淡泊、充满诗意的。在文章的结尾,汪曾祺写了这样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在莲花池畔,在木香花的清香里,在昆明滴滴答答的雨声中,一种恬淡宁静的诗意萦绕在汪曾祺和我们读者的心头。
这样的格调也许只有心怀赤子之纯的汪曾祺才能够创设出来。正如他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时写道:“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用他明凈如水的笔触表现了一种他散文独特的格调。就像评论家王力所说的,读汪曾祺的作品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读罢,心灵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