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企业搬进校园成为“校中厂”,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依托“校中厂”深化勤工助学工作,将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思路。
关键词 校中厂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 for Study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actory in School"
ZHANG Chengyong
(Jiangsu Information Vocational Institut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It is a new tri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 a new model of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at companies move into the campus a "factory in schoo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training practice base, talent training base and develop r professional and skilled talents, is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attempt to deepen the new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lying on "factory in school", it will be helpful to deepen the work for study and will further expand the idea of work-study job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factory in schoo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ork-study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①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济困,它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1 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各高职院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2)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受学校经费紧张及校园物业管理普及原因的影响,高职院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餐饮行业,开展销售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勤工助学工作性质单一,多数仅停留于劳务型。各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性质单一,基本上停留在劳务型上,职能型、管理型较少,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联系甚少。各高职院校校内的岗位一般是校园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收发校内信件、报纸、计算机机房值班等,这些岗位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但专业技能不强,并且与所学专业不匹配。
2 “校中厂”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
企业搬进校园成为“校中厂”,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②依托“校中厂”,深化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思路。
企业将工厂建在校园内,管理成本、员工宿舍、食堂和厂房用地成本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针对当前出现的用工荒的情况,而工荒主要是技能型人员的短缺。如进驻的“校中厂”企业与高职院校挖掘勤工助学市场,开拓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寒暑假到“校中厂”企业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它将大有裨益。一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企业可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辛勤劳动,不单能获取相应报酬,还对所学专业有新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帮助学校解决一部分特困生的大难题,弥补勤工助学经费不足的难题。
3 “校中厂”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对策
当前,一批高职院校在中央、省市财政支持下建立了重点实训基地,学校则可利用优势资源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实训基地开展生产型实训,即学院提供资源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和进行生产管理,组建“校中厂”。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依托“校中厂”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校企确立合作理念、明确双方责任、共抓过程管理,携手实现多方共赢目标,探索出了一种崭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3.1 确立合作理念,达成多赢共识
在“校中厂”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首先要确立合作理念,达成多赢共识。对学校而言要依托“校中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资助,对企业而言要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效益。为进一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水平,在兼顾勤工助学解困功能的基础上,强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依托“校中厂”,将勤工助学活动建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四个平台”。一是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注重展现勤工助学同学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定期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和技能评比,将“校中厂”建成“校园文化创建平台”;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托“校中厂”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不断开拓勤工助学市场,补充学校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的不足,扩大勤工助学服务面,将勤工助学建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平台”;三是以顶岗实习为载体,企业导师参与勤工助学过程管理,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将勤工助学建成“职业岗位实践平台”;四是利用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将“校中厂”建成“学生就业能力训练基地”。③而对于企业而言则将“校中厂”变成企业的“生产服务基地”和“人才储备基地”。
3.2 明确双方责任,塑造多赢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校中厂”勤工助学基地,依托本专业学生利用晚自修、双修日和节假日参加勤工助学,从而获得企业提供报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勤工助学收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问题。同时,企业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收益。为实现双方共赢,必须明确相关责任。笔者所在学校一个“校中厂”,依托校内电子装配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成为“校中厂”。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为实现双方共赢,明确了四方面责任。一是共同制定岗位需求。企业与学校签订框架性协议,“校中厂”企业向学校提供了25个勤工助学岗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了近50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在校学生上岗工作。二是签订工作协议。由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企业与学生本人签订工作协议,企业向学生保证提供工作岗位、工作安全保障及待遇要求。三是明确薪酬发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工资的参考标准。企业每月于固定时将薪酬发到学生银行卡上,并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四是明确管理人员。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上,学校方面按40:1的比例配备小组负责人,通常由高年级学生负责,管理学生的出勤及整体工作安排。
3.3 齐抓过程管理,实现多赢格局
过程管理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校企齐抓共管,实现多赢格局。一是抓工作规范。为保证工作质量,“校中厂”企业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订管理办法,实现人性化管理。二是抓信息化管理。为使勤工助学工作科学化,学校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及时发布业务变动、查询工作量情况、工作发放情况、奖罚情况等信息。同时还为企业、学生提供了业务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及时掌握业务变更及工作信息。三是抓人性化管理。为充分展现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企业将工厂、车间搬进校园,是一种进步,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高职院校“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让学生在“校中厂”勤工助学过程中通过“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真实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权益的保障,有效弥补了学校勤工助学资金的不足。
注释
①中山大学学生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实用指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②夏爱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模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3):93-95.
③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28.
关键词 校中厂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 for Study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actory in School"
ZHANG Chengyong
(Jiangsu Information Vocational Institut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It is a new tri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 a new model of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at companies move into the campus a "factory in schoo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training practice base, talent training base and develop r professional and skilled talents, is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attempt to deepen the new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lying on "factory in school", it will be helpful to deepen the work for study and will further expand the idea of work-study job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factory in schoo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ork-study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①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济困,它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1 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各高职院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2)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受学校经费紧张及校园物业管理普及原因的影响,高职院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餐饮行业,开展销售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勤工助学工作性质单一,多数仅停留于劳务型。各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性质单一,基本上停留在劳务型上,职能型、管理型较少,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联系甚少。各高职院校校内的岗位一般是校园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收发校内信件、报纸、计算机机房值班等,这些岗位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但专业技能不强,并且与所学专业不匹配。
2 “校中厂”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
企业搬进校园成为“校中厂”,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②依托“校中厂”,深化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思路。
企业将工厂建在校园内,管理成本、员工宿舍、食堂和厂房用地成本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针对当前出现的用工荒的情况,而工荒主要是技能型人员的短缺。如进驻的“校中厂”企业与高职院校挖掘勤工助学市场,开拓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寒暑假到“校中厂”企业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它将大有裨益。一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企业可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辛勤劳动,不单能获取相应报酬,还对所学专业有新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帮助学校解决一部分特困生的大难题,弥补勤工助学经费不足的难题。
3 “校中厂”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展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对策
当前,一批高职院校在中央、省市财政支持下建立了重点实训基地,学校则可利用优势资源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实训基地开展生产型实训,即学院提供资源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和进行生产管理,组建“校中厂”。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依托“校中厂”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校企确立合作理念、明确双方责任、共抓过程管理,携手实现多方共赢目标,探索出了一种崭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3.1 确立合作理念,达成多赢共识
在“校中厂”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首先要确立合作理念,达成多赢共识。对学校而言要依托“校中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资助,对企业而言要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效益。为进一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水平,在兼顾勤工助学解困功能的基础上,强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依托“校中厂”,将勤工助学活动建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四个平台”。一是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注重展现勤工助学同学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定期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和技能评比,将“校中厂”建成“校园文化创建平台”;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托“校中厂”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不断开拓勤工助学市场,补充学校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的不足,扩大勤工助学服务面,将勤工助学建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平台”;三是以顶岗实习为载体,企业导师参与勤工助学过程管理,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将勤工助学建成“职业岗位实践平台”;四是利用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将“校中厂”建成“学生就业能力训练基地”。③而对于企业而言则将“校中厂”变成企业的“生产服务基地”和“人才储备基地”。
3.2 明确双方责任,塑造多赢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校中厂”勤工助学基地,依托本专业学生利用晚自修、双修日和节假日参加勤工助学,从而获得企业提供报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勤工助学收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问题。同时,企业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收益。为实现双方共赢,必须明确相关责任。笔者所在学校一个“校中厂”,依托校内电子装配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成为“校中厂”。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为实现双方共赢,明确了四方面责任。一是共同制定岗位需求。企业与学校签订框架性协议,“校中厂”企业向学校提供了25个勤工助学岗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了近50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在校学生上岗工作。二是签订工作协议。由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企业与学生本人签订工作协议,企业向学生保证提供工作岗位、工作安全保障及待遇要求。三是明确薪酬发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工资的参考标准。企业每月于固定时将薪酬发到学生银行卡上,并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四是明确管理人员。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上,学校方面按40:1的比例配备小组负责人,通常由高年级学生负责,管理学生的出勤及整体工作安排。
3.3 齐抓过程管理,实现多赢格局
过程管理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校企齐抓共管,实现多赢格局。一是抓工作规范。为保证工作质量,“校中厂”企业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订管理办法,实现人性化管理。二是抓信息化管理。为使勤工助学工作科学化,学校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及时发布业务变动、查询工作量情况、工作发放情况、奖罚情况等信息。同时还为企业、学生提供了业务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及时掌握业务变更及工作信息。三是抓人性化管理。为充分展现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企业将工厂、车间搬进校园,是一种进步,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高职院校“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让学生在“校中厂”勤工助学过程中通过“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真实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权益的保障,有效弥补了学校勤工助学资金的不足。
注释
①中山大学学生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实用指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②夏爱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模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3):93-95.
③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