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神雨:临高人心底的神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临高县志·卷三》记载:“龙潭坛,县城西三十里之龙潭侧,宋建为旱雩之所。元延祐二年,县尹牛那海重建”。
  旱雩,古代一种特别的雨祭仪式。古代雨祭分为两类:一类是常雩,就是每年在规定的日子都要行祭祀之礼,不管是否有旱灾发生,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另一类是旱雩,即在大旱之年临时举行的特别为祈雨而祀的仪式。周礼春官司巫职云:“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如果雩而无雨,则反复雩,乃至焚巫尪以求雨。《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了商汤在大旱時的情景:“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祈福于上帝,民乃其悦,雨乃大至。”
  商汤的桑林之祷,后世官员多有模仿。
  清康熙年间临高县令樊庶于“祈雨告士民示”中即有言:“近见天时炎热,雨泽愆期,是皆本县之责。即于是朔焚牒城隍,约于五日内大沛甘霖,否则历数本县过愆,急奏上帝,以殛不职。迄今届期,雨泽不降,嗟我临民,甫出汤火,本县宁惜一身,为万姓请命哉!” (《康熙临高县志》卷十二)。
  龙潭究竟如何?乃成为昔日临高人旱雩之所。
  龙潭距临高县城西二十里(在今海南临高东英镇和新村附近),俗称龙会潭。潭面积80余亩,潭中有喷泉飞喷,天旱不涸,清澈透底,绿草成茵。自古以来,临高人一直以其灌溉农田。
  龙潭神雨的由来
  关于龙潭的由来,其有两个传说。
  一为民间传说:古时原无潭,上有一龙会村,村有个恶霸名叫阿福。每有娶亲花轿过该村,必把新娘抢至家里,三日后才放行。后玉帝闻讯大怒,于风雨之夜,陷其整村,使之成潭。
  第二个传说是宋仁宗年间,临高大旱,太阳如烈焰般炙热照射在已经干涸的土地,每一道龟裂的沟壑就像一张张叫嚣着干渴的嘴,向上苍祈求一丝丝的雨水滋润。地里的庄稼也已经晒成了一把把干枯的野草,在撕裂般干燥的风中飘摇,原本应结满饱满果实的稻穗,成了稀稀落落点缀在稻杆上干瘪的空稻壳。远处的干涸的水潭边站立着似木头般,久久凝望干涸农田的老农夫,他表情凝重,心里想着: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曾下雨了,田里的庄稼已经快要枯死了,在这样下去,家里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孙子该怎么办?想着想着,不禁眼里泛起了泪花,眼里的视线被泪沾湿,模糊成了一片。就在那刹那之间,一道白光飞过,伴随着猛烈的阵风,和猛兽的咆哮声。农夫忙擦干眼角的泪花,一看究竟。强烈的白光刺眼,依稀只见仿佛巨龙模样的巨兽呼啸盘旋于水潭上空,一时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巨兽身上的鳞片磷光闪闪,只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声,石破天惊般把浓密的黑云击出一道大口,一道巨大的水柱倾斜而下,直接注入潭口。同时,巨兽盘旋于空中,仿佛是闪电般,将密云划破出一道道银色的口子,开始稀稀落落下起雨来,渐渐地雨势越来越大,仿佛顷刻间倾斜而下的玉珠,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老农夫这才缓过神来,“下雨啦!下雨啦!……”欣喜若狂地往村里面呼喊。当呼喊来全部的父老乡亲,再回过头来看,已经全然不见那只巨兽的身影,只是原本干枯龟裂的潭口,竟然像一片巨兽的鳞片一样,漫成了一波光粼粼的大水潭,延绵80亩地。乡亲们欣喜若狂,纷纷拿出锅碗瓢盆接盛久旱以来难逢的甘霖。连地里的禾苗,也像瞬间吸饱了水一般,恢复出原来绿油油的模样。老农夫看到此情此景,一时间恍然大悟,这就上古守护临高人民的白龙神兽啊!于是,对父老乡亲们大家喊到:“乡亲们,这是神龙降世,助我们临高人,脱离大旱啊!”乡亲们闻言,整齐划一的仰望上天,并大声感激神龙对临高的帮助。看着重新焕发生机的禾苗,波光粼粼的潭水,老农夫心生一计,鼓动众人动手挖沟渠,兴修水利工程,将潭水引流至农田,让田地里的庄稼免受大旱之忧。众乡亲,为感念神龙的帮助,把该潭命名为龙潭,并将那场神奇的及时雨称为龙潭神雨。
  正因为宋仁宗天圣年间那场神雨,乡人遂立坛于潭侧,以备天旱时祈雨。而随之“龙潭神雨”的声名远播,其后遂成“临高八景”之一。
  元代文学家范梈曾著《龙潭坛记》,详尽记载了其事: “距临高西二十里曰西村,有龙潭。宋故事:令天下旱雩,择郡县地为坛,刺史、县令率诸吏奉祭,具如法。兹其遗也。坛之成,长一丈,广半之。北有坛,东西广七之二。潭中有穴二,水碧黑色,测之无底。父老传天圣间尝有白龙出焉,其在祀典者以此。潭水可灌千余亩,大旱不杀,甚雨不溢。或曰:地近海,穴通故然。天久旱,青白气上腾,祷者以为雨应。
  延祐元年,安丰牛君那海来尹是县,会旱祷之,雨三日。既霁又雨,谷大熟,思所以侈灵报贶,惟是表章。先时民有侵坛侧地以食者,垦辟四出,亵污不虔。君尽复而树之,注汲有涂,奠瘗有次,泓涵澄映,勃郁葱菁。岁时祈报,赞拜跪起,祀官以严,神明以欣。二年又旱。予录囚历县,尹请述其事,刻诸坛石。欲往察,不果。命吏剪丛翳,审面势,以来旦与龙约曰:“庶予文哉,以神视子。”吏返而雨随至,禾乃大起。吁!亦可谓灵已。
  夫宰百里,所以治夫人也。神,依人者也。事之犹若是备至,则治人之道何以尚之?况山川之功在礼有足称者?乃为乐龙之章以授之,俾其人世世歌以承祀,且并刻焉。词曰:“仙仙兮舞羽,坎坎兮拊鼓。龙之居兮有宫栋,白云兮下为宇。湛湛兮天门,龙之来兮从缤纷。君莫去兮回皇,洞萧亮兮须君。蹇须君兮日复夜,柈有蒸兮芳有藉。折素馨兮杨柳,元夭矫兮上下。我有大田兮海之隅,薯蓣充实兮黍稻于于。终古兮介祜,我民兮乐胥。”
  “龙”乃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龙潭神雨”的传说,无疑说明临高人自古以来亦视龙为神明。今在临高人的传统地名中,仍保留着许多以“龙”字为开头的地名,诸如“龙力”、“龙蓝”、“龙香”……
  我们知道,地名往往包含了一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民俗内涵,并反映着地方人自古以来的愿望,一个地方地名的稳固与否,与民族的分布、迁徙及当地文化积淀是否深厚有着必然的联系。藉由“龙”字地名而流传在临高各地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临高先民对龙的原始崇拜以及其今心底对的顶礼膜拜!而龙潭与龙潭神雨的传说,毫无疑问便是其最典型的例子。(本文作者单位为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
其他文献
[摘 要]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益智和娱乐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实践和必要手段。  [关键词]幼儿舞蹈 创编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幼儿素质教育是对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方位的教育。而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益智和娱乐活动,对
期刊
在《冒险岛》新版本中,玩家们可以到传说中的东方神州畅游一圈。它的更新不是很大,只开放了少量具有东方特色的地图及相应的怪物,而且新地图难度不高,可以说这次版本的更新并不是为顶级玩家服务的,怪物的等级和出产的装备等级都更有利于中级玩家。
期刊
“怪哉”现在是奇怪的意思。其实,“怪哉”作为一种奇怪的虫子,汉代时就已经存在了。  相传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游玩,在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上发现了一种虫子,全身都是红色的,像人一样有头有牙有齿有耳有鼻子,可是谁都没见过这种虫子,也没人认识。汉武帝于是派著名的博物学家东方朔前去察看。东方朔回来向汉武帝禀报说:“此虫名叫‘怪哉’,是被关押到监狱里的无辜之人忧愁抱怨,仰首叹息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这种哀怨的声音
期刊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西晋 石崇 《王明君辞》  汉朝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  西晋首富石崇喜欢举行大型歌舞宴会,他自己还为这些娱乐演出谱曲写歌,其中有一首《王明君辞》就是歌唱王昭君的,因为老大叫司马昭,所以要避讳,把古人改了名,叫做王明君。石首富眼中的王昭君,
期刊
被称为“国槐”、“家槐”的槐树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古代最高官职“三公”的象征,古人常在自家门前、庭院、屋后种植槐树以图吉兆。人们还认为种槐树能招来财宝,民间有句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另外,槐树还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象征。  槐树在周代是“三公”的象征  “玉树临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玉树”是一种什么树。有人认为,“玉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树,或者是
期刊
婚日又称“吉日”、“喜日”。选择日期定“吉日”、“喜日”时,不择腊日。何谓腊日?民间把正月初一称为“天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地腊”,农历七月初七称为“道德腊”,农历十月初一称为“民岁腊”,农历十二月初八或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称为“王候腊”。  中华大地大部分地区都流行儒、道、释三道合一,避腊的禁忌出于《太上感应篇》中“晦腊若歌朔量号怒”一语。  朔为初一,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称天腊,避开这日操办喜
期刊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这些人在长期漂洋过海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  在过去,凡是乡中有人要“过番”,不管是“新番”初次出国,还是“老番”回国省亲后要重返侨居地,其亲房族人、邻居戚友,都要带上当地土特产、糖果饼食之类的礼品前来送行,俗称“送
期刊
在世界历史上,李姓是称帝人数最多和建立政权最多的姓氏,称帝人数多达162人。先后建有成汉、西凉、万春国、野能国、唐朝、后唐、南唐、西夏、越南李朝、李蜀、大顺、朝鲜王朝、大韩帝国、韩国、新加坡等王朝和政权。李姓在历史上任宰相职务的人数多达69人,为各姓之首。李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最为显赫,对社会贡献人才最多,影响最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行领域中不乏李姓名人。  2010年中华人民共
期刊
百尺苍龙卧浅沙,济人利涉愿无涯。  只因未满天朝罚,暂谪临江玩物华。  ――清樊庶《题临江桥》  游览祖国的名胜,你也许会陶醉于名楼古胜,或忘返于名山大川,而那位于海南临高县临城镇的“东桥”,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已不复存在,但那曾横跨江上的东桥遗址周围如今绿草如茵,常常把我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百尺苍龙卧浅沙  东桥位于临高临城镇的东边,横跨于县城东门外的文澜江上。据《康熙·临高县志》载:“
期刊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宋·丁渭《刺桐花》  王佐(1420-1505),字汝学,海南明代四大才子,而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因家乡盛产刺桐,世人尊称其为“桐乡”,故又名王桐乡。王佐12岁即中举,后入仕,在粤、闽、赣三省为官20余年,与邱睿、海瑞、王弘诲并称为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任官期间,于家乡建“慈训堂”,以谢慈母教诲之恩。晚年辞官归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