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思路,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本文以该教学理念入手,分析其基本特征,从多个角度具体提出了实施这种教学理念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一、引言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抽象、枯燥性,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情绪。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概念、公式讲一遍,学生跟着也学一遍,这种学习方法难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有效的自我思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才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创设等教学理念分析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指导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索方面,实现自我知识网络的构建。数学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素养。这种学习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研究性。问题研究具有研究性的特征,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其次,应用性。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之中。然后,过程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因此这一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过程性。最后,分层性。数学概念的认知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将其进行有效分类,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情境创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分层
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相互差异的。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情况的有效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将其进行有效分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这种分层为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分组提供依据。
(二)组建研究性小组
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被有效的分组,这样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研究和讨论。教师需要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一个组内学生的研究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各自得特点。例如:一个研究性小组需要包含数学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学困生在研究数学公式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题,但是他们一定具备其他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实现研究性小组的有效互助。在组建研究性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小组员之间需要团结合作的,按照不同的分工,进行相互配合,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三)設计研究性的问题
问题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多集中在数学多层次学习上。学习小组中的不同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应用数学概念、公式原理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教师允许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学生需要进行相关问题资料的查找。这类问题都是属于开放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不存在具体的对和错,只有简单和复杂,学生之间讨论的目的就是提升对这一数学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兼顾开放性,还需要对其生活性有所要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下面以小学六年级中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去思考。目前,较为常见的周长测量方式有滚动法和绕绳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结果,让他们在这种测量结果中找到最终的比例关系。这种单一问题的引导可以使得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得到最终的周长公式。
(四)开展讨论会及教师点评
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在观点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讨论会。这一讨论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全班人的面前进行相关问题的阐述,是很锻炼人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讨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勇敢精神。最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需要对讨论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性和运用知识的准确性的点评上。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鼓励式的评价和问题的指出。这样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鼓励,实现他们自信心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兼顾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滚动法和绕绳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应用这一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针对这两种方式没有谁对谁错,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因此教师需要肯定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意义的。
四、结语
教师需要提供学生问题情境创设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具备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有效性理解。借助资料的收集,讨论等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学习创新思路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勇气和胆量,因此教师的点评需要兼顾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学习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探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66-167.
[2]查慧芳.“交互”贯穿课堂“精彩”无与伦比——浅谈电子白板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上),2014:116-117.
[3]李晓梅,刘荣等.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研究——全国小学研究型文化名校联盟第九届课堂教学展示暨“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课题中期成果交流会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6,21(09):154-155.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一、引言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抽象、枯燥性,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情绪。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概念、公式讲一遍,学生跟着也学一遍,这种学习方法难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有效的自我思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才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创设等教学理念分析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指导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索方面,实现自我知识网络的构建。数学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素养。这种学习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研究性。问题研究具有研究性的特征,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其次,应用性。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之中。然后,过程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因此这一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过程性。最后,分层性。数学概念的认知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将其进行有效分类,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情境创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分层
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相互差异的。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情况的有效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将其进行有效分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这种分层为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分组提供依据。
(二)组建研究性小组
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被有效的分组,这样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研究和讨论。教师需要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一个组内学生的研究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各自得特点。例如:一个研究性小组需要包含数学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学困生在研究数学公式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题,但是他们一定具备其他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实现研究性小组的有效互助。在组建研究性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小组员之间需要团结合作的,按照不同的分工,进行相互配合,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三)設计研究性的问题
问题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多集中在数学多层次学习上。学习小组中的不同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应用数学概念、公式原理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教师允许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学生需要进行相关问题资料的查找。这类问题都是属于开放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不存在具体的对和错,只有简单和复杂,学生之间讨论的目的就是提升对这一数学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兼顾开放性,还需要对其生活性有所要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下面以小学六年级中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去思考。目前,较为常见的周长测量方式有滚动法和绕绳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结果,让他们在这种测量结果中找到最终的比例关系。这种单一问题的引导可以使得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得到最终的周长公式。
(四)开展讨论会及教师点评
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在观点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讨论会。这一讨论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全班人的面前进行相关问题的阐述,是很锻炼人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讨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勇敢精神。最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需要对讨论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性和运用知识的准确性的点评上。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鼓励式的评价和问题的指出。这样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鼓励,实现他们自信心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兼顾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滚动法和绕绳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应用这一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针对这两种方式没有谁对谁错,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因此教师需要肯定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意义的。
四、结语
教师需要提供学生问题情境创设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具备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有效性理解。借助资料的收集,讨论等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学习创新思路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勇气和胆量,因此教师的点评需要兼顾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学习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探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66-167.
[2]查慧芳.“交互”贯穿课堂“精彩”无与伦比——浅谈电子白板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上),2014:116-117.
[3]李晓梅,刘荣等.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研究——全国小学研究型文化名校联盟第九届课堂教学展示暨“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研究”课题中期成果交流会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6,21(0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