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
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
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这是匈牙利籍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写的。
据考古发掘研究,证明鬼方的匈奴迁到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其后裔的一支迁徙到了匈牙利。作家高建群在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也有过表述——匈牙利人吹唢呐,以及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还有匈牙利学者同样也认为,他们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地处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李家崖村,竟然有一个北方鬼国遗址,也叫李家崖遗址。这座古城遗址是80年代初被发现的,编剧张映文一行拍摄电影《扶我上战马的人》,他们选址来到此地,发现了这里的古城墙,乱石堆中的陶片等,大为惊讶。次年,他与考古队的成员重返该地,进行了一番勘探,发掘,最后被确定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
此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无定河环绕,奇峰突兀。早在3000年前,由一支少数游牧民族匈奴部落,在战乱年代迁居到这个地势险要之地,修建城池,安营扎寨。如此看来,这也是他们经过谨慎选择,精心打造的。还在此修筑了横亘南北的土石城墙,足见其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北方鬼国的都城之北,临近处又有一处“细腰关”,奇峰险状,山道逼仄,号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关此事既有考证,又有乡下民间传说。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猜想,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那一支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是何等显赫,曾经度过何等腥风血雨的岁月。
二
北方鬼国这个地方,我以前去过,对其地理方位基本上有些印象。
回想是在79年,时隔30多年了。那是在一个秋季,枣儿大都红了眼圈,一些向阳地方也有红了脑瓜盖的。我当时在老舍古公社工作,榆林地区艺术馆朱合作老师下乡采风。我正好在无定河畔的村庄蹲点,两人相识,加之老乡,陪他转了几天,一同去过附近的东风水电站,王宿里,李家崖,鱼儿峁等风景名胜。
30多年后,在2019年的深秋,榆林市作协副主席朱合作,《陕北》杂志执行主编曹洁老师下乡采访,有缘又陪他俩转了那些景地。此时,也正值乡村枣儿红了的季节。清涧县号称“中国红枣之乡”,李家崖村周围的红枣,在全县比较驰名,为佼佼者。那漫山遍野的枣树上,挂满了如同红灯笼般的枣子,个大,肉厚,香甜。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边品尝着令人垂涎,伸手可摘的大红枣儿,一边寻觅着北方鬼国的古城遗址。可是,在地面上基本看不出什么端倪,大都是农耕地和枣树林。听当地老乡说,那些古遗址已经被填埋,一切秘密深藏于地下。然而,只有一道残破的古城墙,至今还有一段保持着相对清晰的形状,不过,盘亘在悬崖边上的古城墙苔丝苍翠,色彩斑斓。周围乱石堆砌,风雨侵蚀,野草丛生,野物出没。目睹之现状,不禁让人心里产生着一种天老地荒,历史亘古的幻觉。
朱老师说:“我印象中这古城遗址下面的懸崖间有一泓泉水,昼夜长流,清醇香甜。”可是,因年龄原因,腿脚攀登不太方便,只是在悬崖边畔上小心翼翼地迂回溜达,查看,找来找去没有找到那个水源。估计那一泓泉水依旧流淌着,说不准曾经还提供给鬼方人,以及牲畜饮用过呢?他们至然选择了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没有饮用水是不可能的。曹洁女士年龄小,胆子可大,穿行于崖畔上的曲径蜿蜒的羊肠小道。时而俯瞰着令人昏眩的大山深沟,时宽时仄的河床,川流不息的无定河。我和老朱劝她小心点。
站立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尽管与无定河距离之近,却因崖势跨度之高,根本听不到深渊之下的那激流奔腾,汹涌澎湃的浪涛声。
三
据记载:古城占地约67000多平方米,地貌特点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495米,南北宽约122到213米,城垣堑山为主,也有土石结构。城墙残高约3米,基宽近9米。有房址、窑穴、石板瓮棺、鬲、豆、三足瓮、陶罐、石斧、石刀、骨锥、卜骨、石雕人像、铜戚、铜戈、陶钵、石斧、“鬼”字陶文、土鼎、簠簋等出土文物。所有文物都体现出那是一种与汉民族文化完全不同的异域“鬼方文化”。
那时,鬼方国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带。而关于鬼方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曾让殷商很是畏惧,其《易·既济·爻辞·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另有记载:“高宗,殷中兴之君。鬼方,北方国也。”
商王武丁连续三年征讨鬼方,最终被打败,可没有完全消灭,足见鬼方当时还是强悍的。自鬼方被商王打败之后,此后不知去向如何?而专家认为鬼方族是西戎和北狄族群的主要源头,后来鬼方族一部分融入华夏民族,一部分融入匈奴和后来的蒙古族。现在,陕北剪纸抓髻娃娃,就是鬼方族的原始图腾崇拜,还有火灶连土炕,用碎石砌的土石结构建筑,也都是鬼方的遗留部分。
鬼方国在《易经》《山海经》《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都有记载。其是尧舜以前活跃在我国西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商周时期定居在陕西北部,核心活动区域在清涧县无定河流域。鬼方聚居城堡,大大小小有几十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李家崖遗址。另有辛庄亦发掘了面积约4200平方米的大型殷商建筑遗址,可能与游牧民族也有关联。
四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多为向西方跑了……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大都成了鲜卑人。可见,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也是较快的。
后来,西迁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欧洲。有学者认为匈奴王国消失在了欧洲。而且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陕北人就有着相似之处。其民歌就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鬼方国是主要以狩猎、种植、畜牧为主的游牧群体,早在史前时期就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印欧族群,即是尧舜以前居于北野的山戎、猃狁和熏粥统一后之旧部。鬼方周时复称猃狁、严允,秦汉为匈奴,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中有袁纥部,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回纥的汉文译名。另有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鬼方族人,经常侵扰中原地区。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证明鬼方族人后来,竟然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作为为商周之际活跃着的鬼方、土方等众多少数民族。李家崖文化应与这些古民族有关。出土遗物表明,既有农业生产,也盛行畜牧狩猎。值得注意的是,此城的土石结构,与早期古城尚属首见,对研究商周城址,北方古代民族,价值不小。
五
最近,当地媒体有消息传出:2020年9月,甲骨文研究学者罗琳、鬼方文化产业投资代表等在市县有关部门的陪同下,专程前往考察商周晚期的李家崖鬼方城址,项目签约,开发。鬼方遗址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将会成为全新的地域名片,带动区域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让鬼方文化品牌响遍全国。
榆林市文化单位负责人贺世强撰文,1982年夏天,陕西省考古队挖掘李家崖城址。他在暑假打过工,参与了东西城墙的挖掘、绘图、资料收集整理。发现有9座房子、60多座墓葬、2万余陶器残片、10件铜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等。如果将鬼方文明当作“一带一路”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让匈牙利人、土耳其人、贝加尔湖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等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直至形成前所未有的“中欧文化班列”和“中欧经济班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深藏在大自然之中的都城鬼方遗址,如果能发掘,将会为远古游牧民族匈奴部落的一段历史场面,重见天日,再放异彩!
——选自西部散文网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
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
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这是匈牙利籍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写的。
据考古发掘研究,证明鬼方的匈奴迁到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其后裔的一支迁徙到了匈牙利。作家高建群在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中也有过表述——匈牙利人吹唢呐,以及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还有匈牙利学者同样也认为,他们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地处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镇李家崖村,竟然有一个北方鬼国遗址,也叫李家崖遗址。这座古城遗址是80年代初被发现的,编剧张映文一行拍摄电影《扶我上战马的人》,他们选址来到此地,发现了这里的古城墙,乱石堆中的陶片等,大为惊讶。次年,他与考古队的成员重返该地,进行了一番勘探,发掘,最后被确定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
此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无定河环绕,奇峰突兀。早在3000年前,由一支少数游牧民族匈奴部落,在战乱年代迁居到这个地势险要之地,修建城池,安营扎寨。如此看来,这也是他们经过谨慎选择,精心打造的。还在此修筑了横亘南北的土石城墙,足见其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北方鬼国的都城之北,临近处又有一处“细腰关”,奇峰险状,山道逼仄,号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关此事既有考证,又有乡下民间传说。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猜想,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那一支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是何等显赫,曾经度过何等腥风血雨的岁月。
二
北方鬼国这个地方,我以前去过,对其地理方位基本上有些印象。
回想是在79年,时隔30多年了。那是在一个秋季,枣儿大都红了眼圈,一些向阳地方也有红了脑瓜盖的。我当时在老舍古公社工作,榆林地区艺术馆朱合作老师下乡采风。我正好在无定河畔的村庄蹲点,两人相识,加之老乡,陪他转了几天,一同去过附近的东风水电站,王宿里,李家崖,鱼儿峁等风景名胜。
30多年后,在2019年的深秋,榆林市作协副主席朱合作,《陕北》杂志执行主编曹洁老师下乡采访,有缘又陪他俩转了那些景地。此时,也正值乡村枣儿红了的季节。清涧县号称“中国红枣之乡”,李家崖村周围的红枣,在全县比较驰名,为佼佼者。那漫山遍野的枣树上,挂满了如同红灯笼般的枣子,个大,肉厚,香甜。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边品尝着令人垂涎,伸手可摘的大红枣儿,一边寻觅着北方鬼国的古城遗址。可是,在地面上基本看不出什么端倪,大都是农耕地和枣树林。听当地老乡说,那些古遗址已经被填埋,一切秘密深藏于地下。然而,只有一道残破的古城墙,至今还有一段保持着相对清晰的形状,不过,盘亘在悬崖边上的古城墙苔丝苍翠,色彩斑斓。周围乱石堆砌,风雨侵蚀,野草丛生,野物出没。目睹之现状,不禁让人心里产生着一种天老地荒,历史亘古的幻觉。
朱老师说:“我印象中这古城遗址下面的懸崖间有一泓泉水,昼夜长流,清醇香甜。”可是,因年龄原因,腿脚攀登不太方便,只是在悬崖边畔上小心翼翼地迂回溜达,查看,找来找去没有找到那个水源。估计那一泓泉水依旧流淌着,说不准曾经还提供给鬼方人,以及牲畜饮用过呢?他们至然选择了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没有饮用水是不可能的。曹洁女士年龄小,胆子可大,穿行于崖畔上的曲径蜿蜒的羊肠小道。时而俯瞰着令人昏眩的大山深沟,时宽时仄的河床,川流不息的无定河。我和老朱劝她小心点。
站立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尽管与无定河距离之近,却因崖势跨度之高,根本听不到深渊之下的那激流奔腾,汹涌澎湃的浪涛声。
三
据记载:古城占地约67000多平方米,地貌特点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495米,南北宽约122到213米,城垣堑山为主,也有土石结构。城墙残高约3米,基宽近9米。有房址、窑穴、石板瓮棺、鬲、豆、三足瓮、陶罐、石斧、石刀、骨锥、卜骨、石雕人像、铜戚、铜戈、陶钵、石斧、“鬼”字陶文、土鼎、簠簋等出土文物。所有文物都体现出那是一种与汉民族文化完全不同的异域“鬼方文化”。
那时,鬼方国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带。而关于鬼方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曾让殷商很是畏惧,其《易·既济·爻辞·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另有记载:“高宗,殷中兴之君。鬼方,北方国也。”
商王武丁连续三年征讨鬼方,最终被打败,可没有完全消灭,足见鬼方当时还是强悍的。自鬼方被商王打败之后,此后不知去向如何?而专家认为鬼方族是西戎和北狄族群的主要源头,后来鬼方族一部分融入华夏民族,一部分融入匈奴和后来的蒙古族。现在,陕北剪纸抓髻娃娃,就是鬼方族的原始图腾崇拜,还有火灶连土炕,用碎石砌的土石结构建筑,也都是鬼方的遗留部分。
鬼方国在《易经》《山海经》《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都有记载。其是尧舜以前活跃在我国西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商周时期定居在陕西北部,核心活动区域在清涧县无定河流域。鬼方聚居城堡,大大小小有几十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李家崖遗址。另有辛庄亦发掘了面积约4200平方米的大型殷商建筑遗址,可能与游牧民族也有关联。
四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多为向西方跑了……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大都成了鲜卑人。可见,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也是较快的。
后来,西迁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欧洲。有学者认为匈奴王国消失在了欧洲。而且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陕北人就有着相似之处。其民歌就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鬼方国是主要以狩猎、种植、畜牧为主的游牧群体,早在史前时期就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印欧族群,即是尧舜以前居于北野的山戎、猃狁和熏粥统一后之旧部。鬼方周时复称猃狁、严允,秦汉为匈奴,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中有袁纥部,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回纥的汉文译名。另有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鬼方族人,经常侵扰中原地区。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证明鬼方族人后来,竟然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作为为商周之际活跃着的鬼方、土方等众多少数民族。李家崖文化应与这些古民族有关。出土遗物表明,既有农业生产,也盛行畜牧狩猎。值得注意的是,此城的土石结构,与早期古城尚属首见,对研究商周城址,北方古代民族,价值不小。
五
最近,当地媒体有消息传出:2020年9月,甲骨文研究学者罗琳、鬼方文化产业投资代表等在市县有关部门的陪同下,专程前往考察商周晚期的李家崖鬼方城址,项目签约,开发。鬼方遗址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将会成为全新的地域名片,带动区域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让鬼方文化品牌响遍全国。
榆林市文化单位负责人贺世强撰文,1982年夏天,陕西省考古队挖掘李家崖城址。他在暑假打过工,参与了东西城墙的挖掘、绘图、资料收集整理。发现有9座房子、60多座墓葬、2万余陶器残片、10件铜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等。如果将鬼方文明当作“一带一路”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让匈牙利人、土耳其人、贝加尔湖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等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直至形成前所未有的“中欧文化班列”和“中欧经济班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深藏在大自然之中的都城鬼方遗址,如果能发掘,将会为远古游牧民族匈奴部落的一段历史场面,重见天日,再放异彩!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