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写作的时候总会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问题,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何谓“内容充实”,就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内容要丰富,并且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若有若无的。
对于记叙文而言,内容充实就是捕捉并刻画细节,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注重多方面描绘,能够有力地表现文章主旨。正如俗语所言:要使袋子站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袋子装满东西。
下面,我们就跟随一些名家学习几个充实文章内容的技巧吧!
文章充实是以具体细微为基础的,高明的作者往往能捕捉精彩的细节,诚如老舍先生所说:“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所谓“细微”,是指记人、说事、写景中的细枝末节。无论是写哪种类型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添枝加叶”,就是加入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或者加入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或者加入关于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从而使文章充实生动,让读者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被你的精彩描写所感染。
如莫言在《童年读书》一文中描述“蹭书”细节: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作家精心描绘一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对书的迷恋,富有感染力。如看到二哥读书时,“我”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继而溜到二哥的身后看,这一“看”一“伸”一“溜”,将“我”在困难年代对书的渴望之态,写得入本三分。
记叙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一般来说,善用比喻,能让文章的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善用拟人,能够把某种事物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倍感亲切,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合理地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能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李汉荣《转身》一文中的精彩片段: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文段中的“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把小河比作“镜”“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柔等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小河以人的行为,使其充满灵性和感情;“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构成排比句,读来琅琅上口,营造优美的仙境,使得自然界的山水鲜花美如画卷,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为了让笔下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山河湖海等景象令人神往、栩栩如生,我們要善于调动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的效用,从视觉上绘其形,从听觉上摹其声,从触觉上写感受,从嗅觉上写气味,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以显示景物的整体面貌。
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文的精彩片段: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作家说雨是“冷”的,这是诉诸触觉;冷雨可以“听、看、嗅、舔”,则是诉诸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空蒙而迷幻”,属于视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极富听觉的刺激力;“薄荷的香味”,属于嗅觉。各种感觉交错相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留下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对于记叙文而言,内容充实就是捕捉并刻画细节,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注重多方面描绘,能够有力地表现文章主旨。正如俗语所言:要使袋子站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袋子装满东西。
下面,我们就跟随一些名家学习几个充实文章内容的技巧吧!
一、捕捉细节,添枝加叶
文章充实是以具体细微为基础的,高明的作者往往能捕捉精彩的细节,诚如老舍先生所说:“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所谓“细微”,是指记人、说事、写景中的细枝末节。无论是写哪种类型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添枝加叶”,就是加入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或者加入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或者加入关于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从而使文章充实生动,让读者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被你的精彩描写所感染。
如莫言在《童年读书》一文中描述“蹭书”细节: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作家精心描绘一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对书的迷恋,富有感染力。如看到二哥读书时,“我”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继而溜到二哥的身后看,这一“看”一“伸”一“溜”,将“我”在困难年代对书的渴望之态,写得入本三分。
二、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记叙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一般来说,善用比喻,能让文章的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善用拟人,能够把某种事物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倍感亲切,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合理地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能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李汉荣《转身》一文中的精彩片段: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文段中的“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把小河比作“镜”“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柔等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小河以人的行为,使其充满灵性和感情;“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构成排比句,读来琅琅上口,营造优美的仙境,使得自然界的山水鲜花美如画卷,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三、多方描绘,凸显特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为了让笔下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山河湖海等景象令人神往、栩栩如生,我們要善于调动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的效用,从视觉上绘其形,从听觉上摹其声,从触觉上写感受,从嗅觉上写气味,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以显示景物的整体面貌。
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文的精彩片段: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作家说雨是“冷”的,这是诉诸触觉;冷雨可以“听、看、嗅、舔”,则是诉诸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空蒙而迷幻”,属于视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极富听觉的刺激力;“薄荷的香味”,属于嗅觉。各种感觉交错相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留下丰富而鲜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