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自由谈》自2008年第一期开始,以“调查”的专栏方式,连续推出了著名文艺评论家冉隆中先生的系列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被看做是文学批评新方式的有益探索。冉隆中自己将其冠之为“田野调查式的批评”。
在三迤大地历时数年的文学调查中,冉隆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身体和目光都向下的姿态,尽其所能地接近基层、底层那些被遮蔽和被掩埋的文学个案,关注那些处境卑微的文学“小人物”,将他们的坚持和坚守,他们的挣扎和煎熬,他们对文学的追求和误解,执著和困惑,尽可能真实地聆听和记录下来,并作出解读和研判,给予道义上的相助和呼喊。
2012年3月,这一系列“田野调查式”的批评文章已集结出版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一书。该书中的调查对象均为云南底层作家,他们大都过于清苦、过于寂寞,有人直至处于赤贫如洗、无人理睬的境地。通读《底层文学真相报告》,我们不禁也跟随冉隆中发出一句忧心的关切:底层作家,你们还好吗?
在《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中,冉隆中的观照视野没有放过庙堂与主流文学之外的任何边缘地带。《体制外的写作者》《小地方的写作者》《乡土上的写作者》《退下来的写作者》《梯田上的写作者》《危险的写作者》《孤独的写作者》……他的目光穿透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真相背后的幽暗与苍凉使人震惊,也使人唏嘘。
冉隆中刻意寻觅的访谈对象,他们生活在小县城、村镇,甚至大山深处,他们无权无钱,捉襟见肘,日子窘迫,有些人疾病缠身,更有甚者已经在贫困潦倒中撒手人寰……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被我们所认识,如果不是冉隆中介绍,恐怕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作家。所以冉隆中要鸣不平,他要鼓与呼。他最终拿出的每份调查,无论素材,还是见识,皆区别于众多名流伪善的“平民意识”,那全是文学情怀,全是民族歌吟,全是底层故事,全是民间声音。
《孤独的写作者》中的诗人樊忠慰,写诗二十多年,收获的除了两本薄薄的诗集,还有就是一身暗疾,以及被人以为是“精神病”的误解。他至今单身,在云南昭通盐津小县,与世俗和疾病苦斗。而同为昭通文学青年才俊的孙世祥,则在数年前,就已做了为文学殉道的先行者。“孙世祥这样以命相博的写作方式,该不该?值不值?孙家父母兄弟砸锅卖屋,为出一本书,又该不该?值不值?”(冉隆中《以命相搏的写作者》)这些苍凉甚至悲壮的例子,带给人们以反省和沉思。
《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主脉是田野地气,而不是书斋玄思。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为之付出更多的是奔波和汗水,然后才是思考和书写。随着“真相调查”的不断深入,他的批评目光由不经意性变得开始聚焦起来,由愕然、迷惘,变得凝重、深邃起来。
《乡土上的写作者》一文,记录了包括普飞、莫凯?奥依蒙在内的峨山几代本土彝族作家的现状,他们一路走来,有着种种不为人知的千辛万苦。于是,我们了解到在当代中国,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文学生态”,居然可以有天壤之别。同时我们还发现,那些远离庙堂的文学弱势族群,对写作的追求毫无功利性可言,文学在他们心目中的那种圣洁与崇高,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
冉隆中调查的笔触下还出现了一份名叫《红地角》的刊物,“这份由云南红河州蒙自县红地角文学社主办的文学内刊,居然已经出版近百期,而编辑这份文学内刊的红地角文学社,则连续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并存在了24年。”(冉隆中《底层文学的幽暗与遮蔽》)热爱文学并投身写作,加剧了红地角文学社成员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每况愈下。然而,是什么鼓舞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对于这样一群不计功利的朝圣者,文学有如荒漠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沃土,也赐予他们的生命以绿意。
惆怅、压抑与感伤,虽是弥漫冉文的基调,但结识知音的快活,山川原野的诗意,文学不灭的古训等等也在浸润着冉隆中,在其步步艰辛的调查中,自有一腔飞扬的向往。
《一个奇人的写作史》中的王丕震,云南丽江纳西族一个“疯狂”的文学奇人,他从62岁开始涉猎长篇历史小说,连续写作了18年,这位不舍昼夜的老人自由驰骋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里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写作奇迹。在他80岁离世的2003年,他的身后留下的是3000余万字共142部长篇历史小说,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通过《底层文学真相报告》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是冉隆中一种付诸行动的爆发力与相伴文学的持久力。遍观当下文坛,具有如此平民心态、忧患意识、言说勇气、职业精神的批评家,不能说寥若晨星,比例极小却是有目共睹的。
《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写了题为《鼻孔朝天的人》的序文,他在序文中对冉隆中作了这样一番评价:“这是一个不太拘泥于礼数的人。其字里行间的锐利与唐突,清醒与破绽,较真与狐疑,让人心喜难耐……”
《文学自由谈》的封面上,曾登过冉隆中的头像:一张寻常的脸,四分之一侧仰着,鼻孔朝天。“鼻孔朝天的人,通常都是很骄傲的人。而骄傲的人,又多数是有名堂的人。……写手骄傲,才往往不同凡响,才可能人前说鬼话,鬼前说人话,叫人与鬼都惊诧莫名地吓一跳,因为他们听到了各自不喜欢的声音。”(任芙康《鼻孔朝天的人》)
“区别于那些在东南西北的都市上空,飞来飞去的评论掮客,冉隆中远离闹市,游走于县城乡村之间,耳闻文人潦倒,目睹文事萧条,于是心情快乐不起来,做派潇洒不起来,言辞高蹈不起来,当然只能生发出关切的、悲悯的、沉郁的令人揪心动容的文字。也许,正是由于有大群庸常之徒的急功近利作参照,冉作者这篇言谈小地域、小人物、小道理的与‘宏伟叙事’迥异的文稿,却恰恰显现出眼下文坛难遇难求而又货真价实的大气象。”(任芙康《鼻孔朝天的人》)
用冉隆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现在就是只关心这些发生在具体时间、具体地方、具体人身上的小问题!然而,这些地方性的文学小问题,难道不正是当下的、全国性的、值得更多人关注的文学大问题吗?(冉隆中《我所关注的文学小问题》)
冉隆中访谈的数十位底层作家,散居于各地荒镇陋寨,无一不是亲脚走到,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要避免的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他要远离的是道听途说、穿凿附会;他要慎戒的是居高临下、妄加评判。《文学自由谈》副主编黄桂元在《另类的批评文本》中也写道:“《底层文学真相报告》,见证了冉隆中充满质疑精神与挑战意识的一次批评实践。”
主编冉隆中简历
冉隆中,男,汉族,昆明文学研究所所长、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作家协会理事。正高级职称(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红土高原的回声》(1991年),《转了一圈又回来》(2004年),《云南当代文学发展简史》(2006),《文本内外》(2007),《峨山启示录》(2009),《底层文学真相报告》(2010),《烟草王国的红色经典》(2011)等,合著《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8),参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云南地方志?当代文学卷》等,主编《滇池》文艺丛书、“经典昆明”书库、“云南作家文库”,以及《昆明的眼睛》《润物细无声》等多卷(套)图书,主持过多项课题。在《文学自由谈》《文学报》等报刊上开设专栏,所发表的《鲁院听课记》《新农村建设:作家何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等专栏文章,引起很大反响。
《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一书各篇文章从2008年1月开始,在《文学自由谈》以专栏方式发表,成为该刊每期最有看点的文章之一。又在《中国作家》刊出,也见于云南若干刊物,均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人民日报》《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香港文汇报》《南方周末》《文学自由谈》《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西南学刊》《云南文艺评论》在内的30多家报刊对该书发表了评论和介绍。本书亦成为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重点扶持项目,云南省文联和昆明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
《文本内外》获2007—2009年度云南省文艺基金一等奖,《底层文学真相报告》获2010—2011年度云南省文艺基金一等奖。冉隆中本人获2010年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在三迤大地历时数年的文学调查中,冉隆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身体和目光都向下的姿态,尽其所能地接近基层、底层那些被遮蔽和被掩埋的文学个案,关注那些处境卑微的文学“小人物”,将他们的坚持和坚守,他们的挣扎和煎熬,他们对文学的追求和误解,执著和困惑,尽可能真实地聆听和记录下来,并作出解读和研判,给予道义上的相助和呼喊。
2012年3月,这一系列“田野调查式”的批评文章已集结出版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一书。该书中的调查对象均为云南底层作家,他们大都过于清苦、过于寂寞,有人直至处于赤贫如洗、无人理睬的境地。通读《底层文学真相报告》,我们不禁也跟随冉隆中发出一句忧心的关切:底层作家,你们还好吗?
在《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中,冉隆中的观照视野没有放过庙堂与主流文学之外的任何边缘地带。《体制外的写作者》《小地方的写作者》《乡土上的写作者》《退下来的写作者》《梯田上的写作者》《危险的写作者》《孤独的写作者》……他的目光穿透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真相背后的幽暗与苍凉使人震惊,也使人唏嘘。
冉隆中刻意寻觅的访谈对象,他们生活在小县城、村镇,甚至大山深处,他们无权无钱,捉襟见肘,日子窘迫,有些人疾病缠身,更有甚者已经在贫困潦倒中撒手人寰……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被我们所认识,如果不是冉隆中介绍,恐怕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作家。所以冉隆中要鸣不平,他要鼓与呼。他最终拿出的每份调查,无论素材,还是见识,皆区别于众多名流伪善的“平民意识”,那全是文学情怀,全是民族歌吟,全是底层故事,全是民间声音。
《孤独的写作者》中的诗人樊忠慰,写诗二十多年,收获的除了两本薄薄的诗集,还有就是一身暗疾,以及被人以为是“精神病”的误解。他至今单身,在云南昭通盐津小县,与世俗和疾病苦斗。而同为昭通文学青年才俊的孙世祥,则在数年前,就已做了为文学殉道的先行者。“孙世祥这样以命相博的写作方式,该不该?值不值?孙家父母兄弟砸锅卖屋,为出一本书,又该不该?值不值?”(冉隆中《以命相搏的写作者》)这些苍凉甚至悲壮的例子,带给人们以反省和沉思。
《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主脉是田野地气,而不是书斋玄思。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为之付出更多的是奔波和汗水,然后才是思考和书写。随着“真相调查”的不断深入,他的批评目光由不经意性变得开始聚焦起来,由愕然、迷惘,变得凝重、深邃起来。
《乡土上的写作者》一文,记录了包括普飞、莫凯?奥依蒙在内的峨山几代本土彝族作家的现状,他们一路走来,有着种种不为人知的千辛万苦。于是,我们了解到在当代中国,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文学生态”,居然可以有天壤之别。同时我们还发现,那些远离庙堂的文学弱势族群,对写作的追求毫无功利性可言,文学在他们心目中的那种圣洁与崇高,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
冉隆中调查的笔触下还出现了一份名叫《红地角》的刊物,“这份由云南红河州蒙自县红地角文学社主办的文学内刊,居然已经出版近百期,而编辑这份文学内刊的红地角文学社,则连续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并存在了24年。”(冉隆中《底层文学的幽暗与遮蔽》)热爱文学并投身写作,加剧了红地角文学社成员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每况愈下。然而,是什么鼓舞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对于这样一群不计功利的朝圣者,文学有如荒漠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沃土,也赐予他们的生命以绿意。
惆怅、压抑与感伤,虽是弥漫冉文的基调,但结识知音的快活,山川原野的诗意,文学不灭的古训等等也在浸润着冉隆中,在其步步艰辛的调查中,自有一腔飞扬的向往。
《一个奇人的写作史》中的王丕震,云南丽江纳西族一个“疯狂”的文学奇人,他从62岁开始涉猎长篇历史小说,连续写作了18年,这位不舍昼夜的老人自由驰骋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里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写作奇迹。在他80岁离世的2003年,他的身后留下的是3000余万字共142部长篇历史小说,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通过《底层文学真相报告》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是冉隆中一种付诸行动的爆发力与相伴文学的持久力。遍观当下文坛,具有如此平民心态、忧患意识、言说勇气、职业精神的批评家,不能说寥若晨星,比例极小却是有目共睹的。
《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写了题为《鼻孔朝天的人》的序文,他在序文中对冉隆中作了这样一番评价:“这是一个不太拘泥于礼数的人。其字里行间的锐利与唐突,清醒与破绽,较真与狐疑,让人心喜难耐……”
《文学自由谈》的封面上,曾登过冉隆中的头像:一张寻常的脸,四分之一侧仰着,鼻孔朝天。“鼻孔朝天的人,通常都是很骄傲的人。而骄傲的人,又多数是有名堂的人。……写手骄傲,才往往不同凡响,才可能人前说鬼话,鬼前说人话,叫人与鬼都惊诧莫名地吓一跳,因为他们听到了各自不喜欢的声音。”(任芙康《鼻孔朝天的人》)
“区别于那些在东南西北的都市上空,飞来飞去的评论掮客,冉隆中远离闹市,游走于县城乡村之间,耳闻文人潦倒,目睹文事萧条,于是心情快乐不起来,做派潇洒不起来,言辞高蹈不起来,当然只能生发出关切的、悲悯的、沉郁的令人揪心动容的文字。也许,正是由于有大群庸常之徒的急功近利作参照,冉作者这篇言谈小地域、小人物、小道理的与‘宏伟叙事’迥异的文稿,却恰恰显现出眼下文坛难遇难求而又货真价实的大气象。”(任芙康《鼻孔朝天的人》)
用冉隆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现在就是只关心这些发生在具体时间、具体地方、具体人身上的小问题!然而,这些地方性的文学小问题,难道不正是当下的、全国性的、值得更多人关注的文学大问题吗?(冉隆中《我所关注的文学小问题》)
冉隆中访谈的数十位底层作家,散居于各地荒镇陋寨,无一不是亲脚走到,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要避免的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他要远离的是道听途说、穿凿附会;他要慎戒的是居高临下、妄加评判。《文学自由谈》副主编黄桂元在《另类的批评文本》中也写道:“《底层文学真相报告》,见证了冉隆中充满质疑精神与挑战意识的一次批评实践。”
主编冉隆中简历
冉隆中,男,汉族,昆明文学研究所所长、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作家协会理事。正高级职称(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红土高原的回声》(1991年),《转了一圈又回来》(2004年),《云南当代文学发展简史》(2006),《文本内外》(2007),《峨山启示录》(2009),《底层文学真相报告》(2010),《烟草王国的红色经典》(2011)等,合著《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8),参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云南地方志?当代文学卷》等,主编《滇池》文艺丛书、“经典昆明”书库、“云南作家文库”,以及《昆明的眼睛》《润物细无声》等多卷(套)图书,主持过多项课题。在《文学自由谈》《文学报》等报刊上开设专栏,所发表的《鲁院听课记》《新农村建设:作家何为?》《底层文学真相报告》等专栏文章,引起很大反响。
《底层文学真相报告》一书各篇文章从2008年1月开始,在《文学自由谈》以专栏方式发表,成为该刊每期最有看点的文章之一。又在《中国作家》刊出,也见于云南若干刊物,均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人民日报》《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香港文汇报》《南方周末》《文学自由谈》《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西南学刊》《云南文艺评论》在内的30多家报刊对该书发表了评论和介绍。本书亦成为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重点扶持项目,云南省文联和昆明市文联重点支持项目。
《文本内外》获2007—2009年度云南省文艺基金一等奖,《底层文学真相报告》获2010—2011年度云南省文艺基金一等奖。冉隆中本人获2010年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