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十分的重要,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实践精神,开展有效的计算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教学;有效实践;策略探讨
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的掌握,进而结合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计算过程也是大脑调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课程改革要求,深入分析小学生的计算学习需求,并积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切交流得以深入下去的最佳媒质。基于小学生知识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计算教学过程更多的还是需要依赖教师的直接讲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而语言作为课堂知识信息传播的主要依据,在运用中应体现一定的艺术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准确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氛围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语言情境,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同时在学生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语言的启发下突破计算误区,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计算的自信,进而逐渐提高计算水平。当然,语言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知识技能的讲授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与引导上。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小学生的興趣点出发,规范、设计语言,让学生在语言的启发下能够深入思考,并主动参与到计算技巧的运用中来。
二、尊重个性体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以及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二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一方面学生需要主动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运算的个性体验来完成解题过程,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改变盲目灌输的教学方法,及时点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问题。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从学情出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环节: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出问题: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会计算吗?结合以前的知识对计算过程进行思考与预设;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列式14×1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竖式计算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乘了几层;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和哪个数位对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启发,逐渐理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最后经过计算并验证14×12=168。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三、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实际出发,又归于实际,是一切探究的根本要素。生活既是数学学科的起源,也是数学学科的归宿。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理念,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进而自觉完成计算技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常见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一块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丽丽家装修用了这样的地砖600块,那么请问丽丽家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问题的沟通下,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建立了联系,学生在通过单位换算,画图分析,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计算,并结合生活常识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在这样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不仅完成了计算练习,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并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自主思考、自主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巩固练习,强化学生计算技能
练习巩固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训练中才能形成数感,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水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计练习巩固环节的作用,善于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在训练中不断强化计算技能。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出题目:长方形的长为4cm,宽为6cm,求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根据公式很容易计算出(4+6)×2=20cm;通过回顾公式的推理过程,即4×2+6×2=20cm,引出乘法分配律;接下来,教师设计题目巩固练习:学校定制夏季校服,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并结合32×64+18×32=(32+18)×64=6400元,加强计算教学训练。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由繁到简,实现从直接思考到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渡,在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方法。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在反复计算与验算中,完成了知识难点突破。
总之,小学数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积累,提高数学计算技巧,锻炼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计算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突破机械、盲目的计算练习,在更加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计算水平,进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亮彬.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5(3)
[2]黄林.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探讨[J].数学大世界,2017(11)
[3]陈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研究[J].山东教育,2018(1)
【关键词】计算教学;有效实践;策略探讨
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的掌握,进而结合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计算过程也是大脑调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课程改革要求,深入分析小学生的计算学习需求,并积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切交流得以深入下去的最佳媒质。基于小学生知识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计算教学过程更多的还是需要依赖教师的直接讲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而语言作为课堂知识信息传播的主要依据,在运用中应体现一定的艺术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准确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氛围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语言情境,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同时在学生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语言的启发下突破计算误区,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计算的自信,进而逐渐提高计算水平。当然,语言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知识技能的讲授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与引导上。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小学生的興趣点出发,规范、设计语言,让学生在语言的启发下能够深入思考,并主动参与到计算技巧的运用中来。
二、尊重个性体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以及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二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一方面学生需要主动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运算的个性体验来完成解题过程,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改变盲目灌输的教学方法,及时点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问题。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从学情出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环节: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出问题: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会计算吗?结合以前的知识对计算过程进行思考与预设;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列式14×1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竖式计算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乘了几层;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和哪个数位对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启发,逐渐理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最后经过计算并验证14×12=168。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三、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实际出发,又归于实际,是一切探究的根本要素。生活既是数学学科的起源,也是数学学科的归宿。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理念,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进而自觉完成计算技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常见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一块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丽丽家装修用了这样的地砖600块,那么请问丽丽家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问题的沟通下,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建立了联系,学生在通过单位换算,画图分析,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计算,并结合生活常识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在这样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不仅完成了计算练习,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并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自主思考、自主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巩固练习,强化学生计算技能
练习巩固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训练中才能形成数感,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水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计练习巩固环节的作用,善于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在训练中不断强化计算技能。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出题目:长方形的长为4cm,宽为6cm,求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根据公式很容易计算出(4+6)×2=20cm;通过回顾公式的推理过程,即4×2+6×2=20cm,引出乘法分配律;接下来,教师设计题目巩固练习:学校定制夏季校服,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并结合32×64+18×32=(32+18)×64=6400元,加强计算教学训练。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由繁到简,实现从直接思考到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渡,在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方法。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在反复计算与验算中,完成了知识难点突破。
总之,小学数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积累,提高数学计算技巧,锻炼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计算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突破机械、盲目的计算练习,在更加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计算水平,进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亮彬.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5(3)
[2]黄林.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探讨[J].数学大世界,2017(11)
[3]陈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研究[J].山东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