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西部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fraidw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和高级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增长。同时,西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超过东部,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但是总体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比较缓慢,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突出的早产型特点。目前西部地区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4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3-0111-0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的合理配置是西部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业结构若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误经济的发展。此外,比例关系失调的产业结构隐藏着大量低利用效率的资源,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1]263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各项优惠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各省市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99年的23.9∶39.3∶36.8调整为2004年的19.5∶44.3∶36.2[2]51,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速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明显加快。本文着重分析2005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状况,指出西部产业结构较东部地区而言发展还不成熟,但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超过东部,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部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将会继续超越东部。
  
  一、产业结构变动状况
  
  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但是与全国及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05年全国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5.2∶52.9∶31.9调整为12.4∶47.3∶40.3(见表1)。
  由表1知,2004年和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下降了2.8%和5.6%,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了8.4%,同期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9.1∶52.9∶38.1调整为8.0∶51.6∶40.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下降了1.1%和1.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了2.7%,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同的变动趋势,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19.5∶44.3∶36.2调整为2005年17.6∶42.7∶39.6,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下降了1.9%和1.6%,第三产业则增加了3.4%,这一变动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
  相比2004年,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了1.9%,降幅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高于东部地区,改变了西部地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上升的局面。与2000年到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年均降幅2.8%相比,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较小,下降速度放慢,这与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的背景紧密相关。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业税收已在大范围内取消,这使得西部各省区大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 882亿元[2]121-123,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显著。
  
  (二)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慢
  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各省区以重点项目和技术改造为核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2005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 28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7 104.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 500.7亿元,增加了2 39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13%增加到2005年的13.7%,提高了0.7%,其中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长了30.9%,居全国第1位(见表2)。
  2005年西部地区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328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7.9%,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45.8%和中部地区38.0%的增加速度,其中四川、西藏和青海的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分别下降52.2%、34.8%和33.2%,降幅居全国前3位,这表明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是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之一,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工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及原料加工业等。[4]421
  但是,从总体上看,2005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由2004年的44.3%下降到42.7%(见表1),降幅达1.6%,这说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不足,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这是由于近年来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导致基础设施发展适度超前(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2004)与第二产业的相对滞后形成较大反差。由于更新改造资金不足,原有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及时改造和提高,部分生产能力甚至相对萎缩,加之产业投入不足,新开工项目少,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由于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未足够重视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西部地区制造业份额急剧下降的趋势虽已有所遏止,但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
  
  (三)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增长
  2005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产业增加值达到13 221亿元,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36.2%上升为39.6%,接近于东部地区40.8%的水平,增幅达3.4%,比东部2.7%的增幅高出0.7个百分点。但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较低的层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较东部地区而言还不够成熟,但其结构调整速度却快于东部地区。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尽管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和高级化,但是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比较缓慢,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突出的早产型特点,即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且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接近于第二产业,但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化水平不高。
  
  (一)第一产业
  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7.6%,比2004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更比东部地区高出9.6个百分点。但是较高的第一产业比重并不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2005年西部地区GDP为33 360.3亿元,占全国的18.3%,这就是说,在占全国71.5%的土地上仅创造出了占全国18.3%的产值。2001年西部地区单位产值耗水量0.4037立方米/元,为全国的1.6倍。
  此外, 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357元,尽管比2004年增加了165元,但仍然比全国水平低898元,而且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东西部差距也进一步扩大(见图1),这说明西部地区较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与低下的第一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并存。
  西部地区传统农业比重过大,大多数地区的生产水平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即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扬长避短利用农业资源。2003年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为53.8∶6.0∶36.4∶3.8。在2000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作物种植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49.2%,同年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6%。同时,西部地区有限的耕地主要用来种植经济效益低的粮食作物。广阔的草原资源、丰富的野生物资源以及优质的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此外,西部地区农村产业仍以农业为主,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
  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应该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内部调整为主,以种植业逐步向牧业转化为主,并相应地发展牧业和林果加工业。该区2010年比2005年农业产值比重将下降11.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将上升1.0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将上升10.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将上升0.4个百分点。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今后应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优质专用品种和非粮种植业的比重。加强黄河灌区优质小麦、西辽河流域及嫩江流域优质水稻、东南优质大豆和阴山北麓优质马铃薯基地建设。
  
  (二)第二产业
  2005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下降了1.6个百分点,尽管与全国的差距由2004年的8.6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3.6个百分点,但与东部的差距仍进一步拉大,由2004的8.6百分点扩大到8.9个百分点,而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速度超过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早产特征(见表1)。虽然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到19.8%,但是较之2004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且仍然低于东部地区20.2%的增速,其中,云南工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居全国最低水平。
  同时,尽管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低于东部地区且趋于下降。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由2004年的30.7%下降到28.5%,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工业贡献中则比2004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见表3),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2004年的8.1个百分点扩大到12.5个百分点。这说明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和效率提高速度发展不平衡,而且西部地区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具有资源型重工业超前发展,轻型加工业严重滞后的特点。截止2004年底,西部地区轻工业企业个数为8 742个,产值为3 117.57亿元,重工业个数为10 407个,产值为5 247.62亿元,轻重工业企业个数比和产值比依次为0.84和0.59。同期,东部地区这两个比值分别为1.46和1.31[4]11,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在这种格局下,西部地区由于能源原材料工业不能与轻型加工业很好地配套,因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同时由于西部重工业的技术改造能力较弱,延缓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限制了产业的迂回度和对中间产品的需要,从外部降低了重工业对轻工业的后向传导效应;另一方面又直接降低了对轻工业的投资与消费需求,造成了轻工业的严重滞后。而轻工业的滞后又降低了其对重工业的前向传导效应, 同时也降低了对农业的反哺回报效应。产业结构断裂大大降低了对农业的诱导、分化和解体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农村向农业以外的产业自然延伸和转换,从而滞缓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整体上层次较低。
  
  (三)第三产业
  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 但由于地形、交通等条件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产值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相比差距甚远,与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状况极不相称。2005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9.6%,比2004年增加了3.4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水平的状况,例如2004年西部地区就比全国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接近全国水平,同时,2005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由2004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高低可以表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但西部地区较高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并不意味着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高于或接近全国和东部水平,而是一种在第一产业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状况下的一种低级化表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高于全国水平演变为2005年低于全国水平也证明了这一点。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机关事业为主,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功能较差。同时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部门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3[5]52, 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生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各类国家机关部门比重较高, 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政府的行政职能在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作用偏大。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由于起步较晚,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受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简要介绍灰色模型尤其是GM(1,1)模型的同时,利用西安市1999~2003年的住宅销售总量数据,建立了西安住宅销售总量预测模型。经模型检验,该模型合格。利用该模型对2004~2007年西安住宅销售总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在预测的基础上,对开发商及政府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灰色预测;GM(1,1)模型;住宅销售  中图分类号:F2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 要:由于人才無序竞争及经济、区位差异,西部农业高校高层次人才逆向流动严重,影响到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从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探索新的用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人才工作。  关键词:人才流动;人才竞争;人才强校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5)0S一0127—04
期刊
摘 要:美国女作家乔·卡·奥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去哪里?》虽是短篇小说,但却运用了重写这一手段,即通过重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女作家写作、女性经历、梦的隐喻、话语等方面,解构了劳伦斯这位男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所表现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关键词:重写;颠覆中心;奥茨短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5)03—013
期刊
摘 要:“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唯物史观的角度和辩证法角度论述“三农”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即战略性、群众性、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关键词:邓小平;“三农”;战略性;群众性;辩证统一;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49.1;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5)03—0005—04
期刊
摘 要:物流服务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一般通过业务转包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功能型物流企业来为物流需求方服务。运用AHP和LP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例探讨了供应商选择以及物流采购量的分配问题。  关键词:物流服务链;集成物流服务企业;AHP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
期刊
摘要:农民政治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政治选举权的不公平;政治参与权的不公平;政治表达权的不公平。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与教育的落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观念上的误区。而解决农民政治不公平问题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村教育。  关键词:政治选举权;政治参与权;政治表达权;农民  中图分类号:C912.82,D6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农户借贷各有特点。通过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陕西咸阳渭北地区(长武县、彬县)对8个村102个农户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传统农区农户借贷需求大,借贷资金更多地用于资金量大的家庭消费项目、农业生产以及高效农业上,资金供给主要来自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针对农户资金借贷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提出了促进传统农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期刊
摘要:VAR方法作为一种风险测量方式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方法已经成为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管工具,用于银行内部控制和银行业绩评估,可以作为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构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我国的金融风险也集中体现为银行业风险。因此,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置信度和目标区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测量中引
期刊
摘要:陕西高校众多,但财力不足,省属高校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部委院校差距拉大、划转院校经费困难、负债超常增长、学费拖欠严重等问题,省属高校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拓展筹资渠道,提高高教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投入;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G5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5)02-0036-06
期刊
摘要:MBO被引入中国以后,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资产退出和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的问题,文中论述了中英MBO的发展,并从收购动机收购主体融资方式定价模式以及中介机构作用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要完善我国MBO的运作模式首先应该从制定合理收购价格完善金融市场以及确保收购主体的独立性做起  关键词:中国;MBO;英国;运作模式;收购主体  中图分类号:F830.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