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
学习;认识;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60—0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课堂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远离社会实践。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推进,而且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方式的整合,尤其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学生的体验,活化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运用。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认识。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其明确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第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过去的语文兴趣小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形成学生之间积极合作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使每个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参与或语文特长生的专利。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我们发现,过去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的读书阅览、古诗背诵等语文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安排,内容具体,形式单一,教师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今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的自主。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首先,做好主题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乐于参与综合性学习,但却缺乏良好的主题选择意识,因为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层次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对活动主题的参与性、选择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一般来自课堂学习中探究未尽而又兴趣未减的问题、课本中涉及的思考问题、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学校组织的语文活动、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关于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应由学生在多个方面自主选择。其次,关于学习指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多给学生方法方面的指导。低年级主要以“扶”为主,从计划到活动都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到了高年级,要以“放”为主,即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策划活动,自己制订计划和方案,教师主要在活动的可行性方面加以引导就可以了。再次,做好交流和评价工作。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容易转移,尤其是一遇到困难很容易低头,做事往往浅尝辄止,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都较差,如果缺乏相应的评价和交流,学生会感受不到活动带来的喜悦和乐趣。因此,每次活动教师都要积极创设互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释放情感的机会。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都要进行交流,并且过程更要作为评价的重点,强调会学而非一定要学会。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议。针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课程目标以及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等,建议活动多以小组和班级的方式组织,一般安排的活动要把握好时间、空间和知识间的跨度。如,学校组织的故事会、演讲会、竞猜活动、生活常识演练、才艺展示、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学生自办的手抄报、黑板报、班报等,自编的阅读荟萃、作文集以及在社会中的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均可。还有语文课堂生成的、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书本与课外结合的等一系列问题和活动都能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活动,这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和活动。比如,国庆节期间,有位教师就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当教师进行活动交流时发现,有的小组在图书馆或网上搜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古诗;有的小组在家中找出很多书籍,一本一本地翻找关于秋天的儿歌、故事;有的小组利用各种词典,摘录带“秋”字的成语;有的小组走进生活,向农民们请教有关秋天的谚语。他们还把得到的诸多信息,做成一张张“语文报”,取名《秋语》,连同设计、美编、策划等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在活动中自发组织和分配的。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秋天的信息,而且使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互补和促进。
学习;认识;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60—0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课堂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远离社会实践。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推进,而且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方式的整合,尤其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学生的体验,活化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运用。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认识。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其明确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第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过去的语文兴趣小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形成学生之间积极合作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使每个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参与或语文特长生的专利。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我们发现,过去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的读书阅览、古诗背诵等语文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安排,内容具体,形式单一,教师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今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的自主。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首先,做好主题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乐于参与综合性学习,但却缺乏良好的主题选择意识,因为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层次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对活动主题的参与性、选择性和积极性。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一般来自课堂学习中探究未尽而又兴趣未减的问题、课本中涉及的思考问题、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学校组织的语文活动、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关于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应由学生在多个方面自主选择。其次,关于学习指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多给学生方法方面的指导。低年级主要以“扶”为主,从计划到活动都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到了高年级,要以“放”为主,即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策划活动,自己制订计划和方案,教师主要在活动的可行性方面加以引导就可以了。再次,做好交流和评价工作。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容易转移,尤其是一遇到困难很容易低头,做事往往浅尝辄止,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都较差,如果缺乏相应的评价和交流,学生会感受不到活动带来的喜悦和乐趣。因此,每次活动教师都要积极创设互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释放情感的机会。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都要进行交流,并且过程更要作为评价的重点,强调会学而非一定要学会。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议。针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课程目标以及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等,建议活动多以小组和班级的方式组织,一般安排的活动要把握好时间、空间和知识间的跨度。如,学校组织的故事会、演讲会、竞猜活动、生活常识演练、才艺展示、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学生自办的手抄报、黑板报、班报等,自编的阅读荟萃、作文集以及在社会中的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均可。还有语文课堂生成的、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书本与课外结合的等一系列问题和活动都能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活动,这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和活动。比如,国庆节期间,有位教师就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当教师进行活动交流时发现,有的小组在图书馆或网上搜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古诗;有的小组在家中找出很多书籍,一本一本地翻找关于秋天的儿歌、故事;有的小组利用各种词典,摘录带“秋”字的成语;有的小组走进生活,向农民们请教有关秋天的谚语。他们还把得到的诸多信息,做成一张张“语文报”,取名《秋语》,连同设计、美编、策划等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在活动中自发组织和分配的。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很多关于秋天的信息,而且使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互补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