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考古之父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济是湖北钟祥人,也是首位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时代。”
  不解人类学情结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晚年曾回忆自己的老师李济:“回国后改行专搞中国考古学了,虽然他始终未能忘情于体质人类学。”而人类学正是李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他说:“我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和世界人类的脑袋对比。”李济始终认为,只有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及若干历史现象,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这位怀揣着人类学情结的考古泰斗,却是半路出家。1918年,李济获得官费留美资格,进入了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学士。因为选修课上接触到了人口学,李济毫不犹豫放下心理学,改读了人口学,那段日子里,李济每时每刻都泡在图书馆,记录下书中的要义和自己的思考。舞会、联谊会这些学生们常常参与的活动,李济一概不参加。
  因为这份执著,李济和人类学的情缘越发深厚,进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后,他发表的《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在学术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著名哲学家罗素对这个20多岁的中国青年赞不绝口,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还引用李济文章中的数段话。
  李济在美国学术界的声名越来越大,他的导师希望爱徒能够留在美国的学术机构,所以给李济提供了优渥的待遇和科研设备。李济没有被这些打动,他的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正被祖国召唤。1923年夏天,李济收拾起行囊,离开了了风景如画的查尔斯河畔,回到故乡。这一年,他把自己的字从“受之”改为“济之”。
  维护考古主权
  回国以后,李济受教育家张伯苓邀请,在南开大学担任人类学、社会学兼矿科教授并兼任文科主任。在那里,他通过朋友认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正是因为这位热爱考古发掘的朋友,使李济逐渐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济与丁文江一见如故。他们都想探究中国人的始源,共同的理想让二人无话不谈。这时,河南新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丁文江知道后,立刻联系李济,希望他能走到考古挖掘的一线。丁文江自筹二百大洋给李济作发掘经费。面对好友的鼎力支持,李济非常感动。1923年秋天,李济前往新郑,开始了自己人生中首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
  当地人不肯合作,士匪常常捣乱,很多墓葬已经被盗墓者挖掘,让李济的发掘工作步履维艰。这番考察,李济虽然常常有顿挫曲折之感,但依然倾尽全力,为日后考古工作打好了基础。事后,他还写出了研究论文《新郑的骨》。丁文江的苦心没有白费,李济在新郑的发掘,为整个中国近代考古翻开了开山之篇。
  1924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派考古学家卡尔·毕肖普前往中国进行考古发掘,因为久闻李济大名,毕肖普特意邀请了李济参与考古。因为当时中国大部分文物流失西方,李济在回复毕肖普的信中,先提出了两个合作条件:“一个是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另一个是在中国挖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肖普非常敬佩,他回复道:“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殷商文化发掘者
  1924年,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遗地。次年,他又在周口店发现几枚原始人的牙齿。西方科学家的发现一次又一次鞭策着李济。
  1926年,李济发现了山西的西阴村遗址,因为连年奔波,體质虚弱,李济患上了斑疹伤寒。李济卧床不起,家人以民间偏方救治,差点让李济鸣呼哀哉。幸好赵元任夫人探病时及时发现,送他前往协和医院,方才康复。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李济体验到了死而复生之感,更觉得时间宝贵。病情稍有好转,李济就开始筹备西阴村发掘,并向山西政府申请。当时的山西省长阎锡山没有回复李济,但内务署官员素闻李济爱国之情,于是批准了挖掘申请,“发掘的是过去不知名的墓葬,所以很少引人注目,可以减少公众反对挖墓的意见。”
  李济在西阴村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奠定了科学的方法,“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都与如今考古工作一脉相承。1928年至1937年,李济主持了河南安阳殷墟发掘。殷商文化重新走到世人眼前,在《安阳发掘之回顾》一文中,李济说:“安阳发掘所获得的文字、青铜器、石刻,以及商朝人的骨骼等等都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把中国的历史推早了六七百年至一千年。”
  其中,最让李济感到震撼的莫过于1936年发掘的“地下档案库”。在李济组织的第十三次发掘过程中,他们无意中挖出堆积着数以万计的刻字龟甲,面对着极大的库藏量,大家不知如何挖掘,李济当机立断,要求对其整体挖出,避免出现破坏,之后用木箱装好,运送到研究所再清理,可以说,他的这个决定,对保护1.7万片殷商刻字龟甲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古老的文字为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美国学者罗杰斯不吝赞美之词,将李济的殷墟考古比作特洛伊遗址的发掘,“二者都把传说变成了现实。”
  1979年,李济去世后,人们发现,尽管他一生发掘、保管文物无数,可遗物里面却没有一件古董,只有两三件仿艺术品而已。
  编辑 王若宇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云南景洪市区向北20余公里,有个名声越来越大的傣族文化农庄——曼掌村,傣语里的意思是“大象寨”。如今曼掌村早已见不到大象,却保留了大量的傣族传统生活细节,人们都说值得一去。  来到村头,迎面是一片水塘,水塘对面是一棵20多米高的大榕树,枝叶茂密。曼掌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大榕树是哪一代人种下的?从小树苗到荫翳蔽日,要经历多少风吹雨打!一个村,一棵树,第一眼就推开心扉。  小道边开着各种花,有
期刊
十八年前,我来到南京读大学,感受到了古都的兼容并包,体会到了南京城鲜活蓬勃的生活气息。这些感受与体会,始于舌尖。  冬天,常去学校对面的大市场秤一包黑瓜子,夜间卧谈备用。途经一家家小吃摊,情绪随之被大火爆炒。妆容精致的女孩或坐或站,弯腰啃串,一支接一支根本停不下来。什么风度,什么矜持,统统被食物裹挟进嘴里嚼得稀烂。  至今记得《零距离》新闻调查中的一个镜头:记者问正在吃串的女孩,你知道这家烧烤摊的
期刊
鱼跃龙门  罗伯特·赫德出生于北爱尔兰,父母都是普通百姓。本来身世平凡的赫德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当他得知遥远的中国充满机遇时,赫德毫不犹豫地开始学习汉语:“我总有一天要去中国!”1854年,19岁的赫德循着理想,来到了英国驻华外交机构,毛遂自荐的他凭借熟练的汉语,赢得了英国外交官的青睐。  第二次鸦片战争,赫德趁着英国军队占领广东,却没有合适的翻译人员的机会,做了当地的领事馆翻译官。虽然官
期刊
在黄河体验羊皮筏,有点风浪,筏起伏漂动。临近的筏上坐着一对情侶。姑娘跟身边的男人说:“没事,这个挺安全的。”男人笑道:“用你说?这项目那么成熟,肯定特安全。”姑娘问:“你真知道?”男人说:“真知道。”姑娘突然扬起手捶他,边捶边喊:“你真知道!你真知道!大腿都让你捏青了!”
期刊
本人是一名教師。昨天凌晨2点有陌生来电,我接听后,对方说:“你睡了吗?”  我迷迷糊糊地问:“这么晚打电话干吗?你谁啊?”  对方冷笑道:“你倒是睡得舒服,我还在写作业!”然后挂了。
期刊
“脱欧”如火如荼,英国正走在与欧盟分道扬镳的道路上。回顾历史,英国和欧盟间几番周折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从1961年,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被拒,到1973年,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重启英国入欧谈判,再到2013年1月23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举行脱欧公投,到2016年近2000万英国民众在公投时选择脱欧,再到2018年6月,英国女王批准了保守党政府提交的法案,正式结束了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
期刊
沿着南京中山门大街往西,路的末端便是历经六百载风雨的中山门。这座明城墙最东边的内城门,路旁苍梧繁茂。不远处,绿树环抱中,南京博物院大门明黄的琉璃瓦亮亮的,迎接着进城人的目光。灵动的叶影、鲜明的屋瓦与方正厚重的石墙融于一体。沧桑与轻盈交织出南京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  踏进南京博物院大门,现代建筑和古建筑交相辉映,各具特色。而最别致、最打动人心的,则是坐北朝南的“老大殿”。这座庑殿顶建筑,是在上世纪3
期刊
中国是崇拜英雄的国度,历朝历代的英雄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能够走入史诗的英雄,数量就少多了。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中国史诗》,全面呈现了中国史诗的面貌,尤其是对史诗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源头。  所谓史诗,即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的经历或是事迹的诗。我国留存下来的史诗可谓浩如烟海,有数百部之多。它们流传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故事多样,内容丰赡。这些史诗由于其族群的高度认同,
期刊
Coach特别推出2019全新早秋高级服饰系列,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跨界合作是此次系列的核心,通过本土艺术家对COACH品牌大热的恐龙形象REXY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发挥。把雕塑家隋建国的霸王龙作品拍照制版,创造出带复古海报气息的印刷打印。音乐团体YETI OUT将REXY融入其标志性的圆脸图形当中。水墨画家朱敬一用地道的国画笔触以俏皮灵动的方式再现品牌吉祥物。平面设计师广煜在一幅手绘涂鸦印花设计中对RE
期刊
“高原江南”巴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这句略俏皮的顺口溜,是人们对美丽巴塘及巴塘弦子的礼赞。  一般人去四川巴塘,选择从康定启程,沿318国道西行,经雅江、理塘过去,三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我们去巴塘,是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川藏古道一路颠簸,耗了七八个小时,但沿途看到了更多的历史遗迹。  这条老路,很多地段与茶马古道(南线)重叠交集。茫茫山野,溪流淙淙,基本上看不到人和车。沿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