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后进生”,一般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后进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烦恼、排斥和歧视。正因为如此,后进生比起其他学生,更渴望家长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谆谆诱导……如何教育好这些后进学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点滴感受。
一、转变观念,用尊重开启心门
在人们的印象里,对后进生往往十分排斥和歧视。当老师和同学越是误解、苛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越感到不满、委屈和压抑,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教师要想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首先,要转变对后进生的观念,在心理上消除偏见,真诚地把他们当做朋友。其次,处理事情的态度要端正,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教师不要妄评学生的人品与人格,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损伤其自尊。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后进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批评和教育。任何教育都伴随感情,尊重是打动人的最有力的情感力量。例如,我班有个出了名的“捣蛋王”林伟杰,同学都对他很反感,教过他的老师都感到他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刚开学没几天,天天惹是生非,常常有同学打他的小报告。可每次事情发生后,并没有对其简单地批评、讽刺,而是对他说“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我感到失望”,“我希望你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比说任何刺激的语言都有效得多。既传达了对事件的看法,表达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使他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往后愿意接受老师,愿意与老师共同进步。
二、找闪光点,扬长避短树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优势,或是朗诵,或是写字,或是手工,等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好话”,这样更能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班有一个男生叫潘德鑫,成绩在班里最差,不遵守纪律,常在班里惹是生非,科任老师都很头疼,全班同学都很排斥他。长久以来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苦口婆心地反复劝导,无济于事,显然他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可就在今年校运会上,他一个人为班级得了十分,最终我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奖时,我特地让他作为班级代表去领,全校师生都为他鼓起了赞许的掌声。第二天,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德鑫同学羞涩地站到我跟前:“老师,谢谢你!昨天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上台领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鼓励和肯定。以后,我一定会在学习上下工夫,绝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我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德鑫,你真的很厉害,掌声是你自己赢来的。只要多下一些工夫,老师相信你在学习上也能取得好成绩。”
三、循循善诱,引导走上前进路
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当后进生出现反复时,教师应持之以恒,不急躁,不厌弃,按照“反复抓,抓反复”的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原来我有一个学生叫黄宝春。她原来纪律性不强,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后她有了明显进步,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学习比原来认真了许多。可是半学期后,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又开始迟到早退、学习没有半点积极性。发现这一变化后,我立即找其了解情况。起初,该生拒绝告诉我原因,似有难言之隐。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动去家访,得知她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又身患重病,无力供她上学,打算让她打工以缓解家庭困难。于是,我劝导她父亲不要让宝春同学辍学,然后又找她谈心,对她的家庭状况深表同情,并且鼓励她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还让班上优秀学生给她补课,让她完成学业。尽管如此,她仍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纪律性强多了。几周后,她开始与班上纪律性强、学习好的同学共同学习,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四、家校合作,同心协力寻共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一直阻挠着后进生进步的问题。那就是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明显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频频走访后进生家长,通过谈话,及时反映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时常与家长探讨教育方法,与其达成教育共识,与学校步调一致,协调地促使其子女发展。“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既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慈母。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教师更要充当好这三种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朵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一、转变观念,用尊重开启心门
在人们的印象里,对后进生往往十分排斥和歧视。当老师和同学越是误解、苛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越感到不满、委屈和压抑,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教师要想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首先,要转变对后进生的观念,在心理上消除偏见,真诚地把他们当做朋友。其次,处理事情的态度要端正,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教师不要妄评学生的人品与人格,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损伤其自尊。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后进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批评和教育。任何教育都伴随感情,尊重是打动人的最有力的情感力量。例如,我班有个出了名的“捣蛋王”林伟杰,同学都对他很反感,教过他的老师都感到他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刚开学没几天,天天惹是生非,常常有同学打他的小报告。可每次事情发生后,并没有对其简单地批评、讽刺,而是对他说“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我感到失望”,“我希望你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比说任何刺激的语言都有效得多。既传达了对事件的看法,表达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使他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往后愿意接受老师,愿意与老师共同进步。
二、找闪光点,扬长避短树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优势,或是朗诵,或是写字,或是手工,等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好话”,这样更能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班有一个男生叫潘德鑫,成绩在班里最差,不遵守纪律,常在班里惹是生非,科任老师都很头疼,全班同学都很排斥他。长久以来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苦口婆心地反复劝导,无济于事,显然他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可就在今年校运会上,他一个人为班级得了十分,最终我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奖时,我特地让他作为班级代表去领,全校师生都为他鼓起了赞许的掌声。第二天,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德鑫同学羞涩地站到我跟前:“老师,谢谢你!昨天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上台领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鼓励和肯定。以后,我一定会在学习上下工夫,绝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我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德鑫,你真的很厉害,掌声是你自己赢来的。只要多下一些工夫,老师相信你在学习上也能取得好成绩。”
三、循循善诱,引导走上前进路
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当后进生出现反复时,教师应持之以恒,不急躁,不厌弃,按照“反复抓,抓反复”的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原来我有一个学生叫黄宝春。她原来纪律性不强,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后她有了明显进步,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学习比原来认真了许多。可是半学期后,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又开始迟到早退、学习没有半点积极性。发现这一变化后,我立即找其了解情况。起初,该生拒绝告诉我原因,似有难言之隐。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动去家访,得知她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又身患重病,无力供她上学,打算让她打工以缓解家庭困难。于是,我劝导她父亲不要让宝春同学辍学,然后又找她谈心,对她的家庭状况深表同情,并且鼓励她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还让班上优秀学生给她补课,让她完成学业。尽管如此,她仍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纪律性强多了。几周后,她开始与班上纪律性强、学习好的同学共同学习,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四、家校合作,同心协力寻共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一直阻挠着后进生进步的问题。那就是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明显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频频走访后进生家长,通过谈话,及时反映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时常与家长探讨教育方法,与其达成教育共识,与学校步调一致,协调地促使其子女发展。“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既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慈母。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教师更要充当好这三种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朵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