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作品的笔墨形式关联着所书写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书法的笔墨形式,但笔墨形式和文字内容的疏离又决定着书法笔墨形式的深度。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阐释来解读书法艺术的审美精神。
【关键词】书法形式;文字与文章;疏离与关联
书法作品以笔墨线条构成的文字形态呈现出来,书写形式与书写的文字内容天生有着一种疏离与关联的关系,对书与文的探讨,是书法研究绕不开的话题。“文”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纹饰的纹,就是书法它本身也是一种线条的艺术形式,纹路也是书法艺术核心;第二个层面是文字之文,即书法它本身是依托于汉字的,与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个我认为是文章之文,书法作品通常都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无论是书信、便条,还是诗作、散文都是文章的形式之一种。
文是一种纹样,是一种纹饰。孔子是这样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说文解字中文为“三丿”(三撇),意思是豹子身上的花纹。文就是装饰,质就是本来的样子,最简洁的那个样子,所以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奠定了中国的审美传统。但过分的纹饰就离开了本质。史就是人写的文章;质胜文则野,一点修饰都没有,没有人文的东西,人文即经过人的加工之后产生的东西。没有人文,就是原生态,自然的本来样子。书法必须写汉字,最初被定为一种书写汉字的方法,后来为书写具有特殊美感的汉字的方法,有汉字还要有对汉字的人文的修饰,才是书法之文。书法是范本学习,不可能直接从自然界或借助外物直接观看而得来。
如果我们参观中国画和油画的展览,在想象中我们会书法应该更平静,但事实上中国画与油画相比书法会给人很平静感觉的,油画的指向性更明确,也更平静。当每个书家都想表现一种自我的风格时,书法反而给人很乱的感觉。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理来说书法是指向人的,最平静的那一块的,好像更有文人色彩,必然书写文字,而无法和外界的自然与文字之变的纹区分。自然界的那种平静,那种对生命的直接的体玩,可能更强烈指向人的视觉,直接就达到你所感受的,马上勾起你平时对自然的记忆。油画很多是具有写实主义的作品,而不是纯抽象的当代主义油画。或者是其他中国画也好,不管用符号,色彩还是笔墨,他都是指向于外物,那个外物勾起人对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忆,人想到自然安静,心情平静。书法不一样,书法本身是被人文化的,文字本身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字本身是一种纹饰,一种模仿自然与表示事件情感的符号。
一个象形的东西变成了文字,成为了被人为的纹饰过的。但是他带来一个的问题:汉语是表意系统,其实书法作品的表意是非常模糊的,不知道指向哪里,没有敞开,没有指向,没有暗示,而是纯粹的线条。这是我的观感,不知道这个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书法没有经过个人沉淀,只是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它就会产生表意的模糊性。
书法本来成为一种形式,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问题下去更深入的研究。汉字的表意性,意在哪里?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沟通,对事物的概念,看到文字能直观达到的物象,直接达到沟通的目的,直接指向他背后的内涵和外延,他的能指所指是什么,都能达到他直观的满足,但书法变成了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文字再重新被纹饰过,第一层是对外物的纹饰,变成一种符号;第二层是通过书法再对文字纹饰,他有两层纹饰,实际上书法几经脱离开了表象的直接的文字,他又向外物回归。我今天早晨想到一篇文章就叫《自然的声音》,读书只能读到知识,而写文章是自我感受;他说写什么呢?我说很简单,写你身边所有你看见的事物,这事物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你路边的的一棵草,背后池塘的水,用诗意化的语言写花是怎么开的,水是怎么流的。这些流和开都是在你身边自然的绽放,自然的展开,那么人只有这样对外物生命观照,对时空观照,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你才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样的,我们在书法上,你才感受到你下笔的那种形式,指向性是在哪里。差了这个时代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比如今天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最重要的是我们那么一帮人愿意花这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坐在这特殊的地方而度过我们这两个小时的生命,这样的一个历程,这就是我们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的结果更重要,过程可能比内容更重要,它才是真正生命流逝的状态。几个人面对面谈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我想魏晋人的那种风度,那种乘兴而去,兴尽而返的过程尤为重要。说了那么多,可能有点脱离原来的话题了。
但是,实际上文字最后到文章的时候,必然要接触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文字的文是两层纹饰然后产生的书法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形式一定反过来指向生命,又回归到自然物象当中,那么才有了书论中的“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意象。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个文字很难让我们再回归到自然。
但是它跟那个自然不同,第一个自然表达出来的是象形;第二个自然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印象,它这里面产生了一种差距,经再度转换以后得出的东西不一样了,而书与文的这种关联与疏离正好构成了书法审美精神的向度。
【关键词】书法形式;文字与文章;疏离与关联
书法作品以笔墨线条构成的文字形态呈现出来,书写形式与书写的文字内容天生有着一种疏离与关联的关系,对书与文的探讨,是书法研究绕不开的话题。“文”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纹饰的纹,就是书法它本身也是一种线条的艺术形式,纹路也是书法艺术核心;第二个层面是文字之文,即书法它本身是依托于汉字的,与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个我认为是文章之文,书法作品通常都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无论是书信、便条,还是诗作、散文都是文章的形式之一种。
文是一种纹样,是一种纹饰。孔子是这样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说文解字中文为“三丿”(三撇),意思是豹子身上的花纹。文就是装饰,质就是本来的样子,最简洁的那个样子,所以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奠定了中国的审美传统。但过分的纹饰就离开了本质。史就是人写的文章;质胜文则野,一点修饰都没有,没有人文的东西,人文即经过人的加工之后产生的东西。没有人文,就是原生态,自然的本来样子。书法必须写汉字,最初被定为一种书写汉字的方法,后来为书写具有特殊美感的汉字的方法,有汉字还要有对汉字的人文的修饰,才是书法之文。书法是范本学习,不可能直接从自然界或借助外物直接观看而得来。
如果我们参观中国画和油画的展览,在想象中我们会书法应该更平静,但事实上中国画与油画相比书法会给人很平静感觉的,油画的指向性更明确,也更平静。当每个书家都想表现一种自我的风格时,书法反而给人很乱的感觉。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理来说书法是指向人的,最平静的那一块的,好像更有文人色彩,必然书写文字,而无法和外界的自然与文字之变的纹区分。自然界的那种平静,那种对生命的直接的体玩,可能更强烈指向人的视觉,直接就达到你所感受的,马上勾起你平时对自然的记忆。油画很多是具有写实主义的作品,而不是纯抽象的当代主义油画。或者是其他中国画也好,不管用符号,色彩还是笔墨,他都是指向于外物,那个外物勾起人对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忆,人想到自然安静,心情平静。书法不一样,书法本身是被人文化的,文字本身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字本身是一种纹饰,一种模仿自然与表示事件情感的符号。
一个象形的东西变成了文字,成为了被人为的纹饰过的。但是他带来一个的问题:汉语是表意系统,其实书法作品的表意是非常模糊的,不知道指向哪里,没有敞开,没有指向,没有暗示,而是纯粹的线条。这是我的观感,不知道这个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书法没有经过个人沉淀,只是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它就会产生表意的模糊性。
书法本来成为一种形式,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问题下去更深入的研究。汉字的表意性,意在哪里?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沟通,对事物的概念,看到文字能直观达到的物象,直接达到沟通的目的,直接指向他背后的内涵和外延,他的能指所指是什么,都能达到他直观的满足,但书法变成了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文字再重新被纹饰过,第一层是对外物的纹饰,变成一种符号;第二层是通过书法再对文字纹饰,他有两层纹饰,实际上书法几经脱离开了表象的直接的文字,他又向外物回归。我今天早晨想到一篇文章就叫《自然的声音》,读书只能读到知识,而写文章是自我感受;他说写什么呢?我说很简单,写你身边所有你看见的事物,这事物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你路边的的一棵草,背后池塘的水,用诗意化的语言写花是怎么开的,水是怎么流的。这些流和开都是在你身边自然的绽放,自然的展开,那么人只有这样对外物生命观照,对时空观照,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你才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样的,我们在书法上,你才感受到你下笔的那种形式,指向性是在哪里。差了这个时代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比如今天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最重要的是我们那么一帮人愿意花这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坐在这特殊的地方而度过我们这两个小时的生命,这样的一个历程,这就是我们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的结果更重要,过程可能比内容更重要,它才是真正生命流逝的状态。几个人面对面谈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我想魏晋人的那种风度,那种乘兴而去,兴尽而返的过程尤为重要。说了那么多,可能有点脱离原来的话题了。
但是,实际上文字最后到文章的时候,必然要接触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文字的文是两层纹饰然后产生的书法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形式一定反过来指向生命,又回归到自然物象当中,那么才有了书论中的“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意象。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个文字很难让我们再回归到自然。
但是它跟那个自然不同,第一个自然表达出来的是象形;第二个自然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印象,它这里面产生了一种差距,经再度转换以后得出的东西不一样了,而书与文的这种关联与疏离正好构成了书法审美精神的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