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师教授诗词的舞台,是学生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基地。因此,课堂的有效性是诗词教学的生命。本文从诗词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尝试从课前预设、课堂生成及课后拓展几个方面谈几点关于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希望这些对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诗词;灵活有趣;有效教学
  现在,诗词教学的过程大都变成了教师介绍作者生平、解析词句意思和学生背诵默写的过程,课堂成了一潭没有审美情趣和创新涟漪的死水。教师觉得很累,学生也觉得无味。诗词本应是有着一道道精美佳肴的满汉全席,现在却让学生食之无味,这样的诗词教学其有效性从何谈起?学生古文素养的提高和我国文化精髓的传承又从何谈起?可叹可悲!作为奋斗于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努力探究摸索实践,归纳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预备充分,不惜时间
  “欲速则不达”,肯花时间才有收获。诗词因其文本凝炼蕴藉的特殊性,教师课前预备需花大量时间深入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预估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需求,研读并整合教材,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来。学生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文本,理解内容,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
  1.了解学生,大胆放手
  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衔接好新旧,架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做到大意了然、难点划出,并将未知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归类整理,课堂上略讲已知,重点分析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学生一直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而且我还知道学生都读过简版的《三国演义》或原著,所以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曹操的性格、志向、事迹。在课堂中,只要学生理解曹操那种求贤若渴的心理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备课时备好学生,诊断并分析学生情况,放手让学生去做,方能避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
  2.整合教材,高效教学
  诗词篇目众多,若以时代为序逐篇单独教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我尝试从作品题材或风格等方面整合教材归类编排,便于教学时开展比较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把《雨霖铃》(柳永)、《春夜别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整合成“离别诗词”专题;把李商隐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整合成“古文中描写音乐”的专题。
  二、课堂生成,灵活有趣
  教得有章有味与学得主动有趣二者完美结合,方能形成磁场,产生合力效应。
  1.凸显个性,教师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要坚持个性,扬长避短,上出自己的风格,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诗意课堂。例如:课堂之上,长于朗诵之师,可示范吟咏,感受音韵,体味情感;喜好摄影之师,可图文并茂,调动视听,营构情境;颇有才思之师,可品味咀嚼,推敲词句,指导再创……教师个性意识越强就越有激情与创造力来掌控课堂,敦促诗歌教学的有效推进。
  2.形式多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注重个性化赏读的诗意课堂。教师需要以注重参与、平等对话的理念来引领,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投入。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设计了“人生无常,感伤一路行走的忧伤”环节,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近苏轼的亡妻之痛,将真实的生命感动融入词作诵读之中。在堂课上,教师能几度因学生的真情发言而红了眼眶。这种课堂效果就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
  三、合理引导,拓展有方
  刘国正先生曾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其有效地拓展衔接了课堂内外,正如海绵的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将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打造得有血有肉。只是必须记得要有所择地拓展。
  1.注重实际,强化迁移
  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时,为加深学生对原诗作的理解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苏轼对妻子诉说“凄凉”,目的是通过仿写这一手段,把课内的“用”延伸拓展为课外的“用”,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习作相当出彩:“我以为,十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我能够把你,把你遗忘/可昨日被雨淋湿的那梦一场/却轻易地戳穿了我的忧伤/原来,这十年的时光/只是把我的思念冲刷得越发明亮/我依然记得。”
  2.立足本土,活动激趣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正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而松陵垂虹桥更留有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的动人故事……立足本土,联系名人名胜,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更深入地鉴赏古诗词,感受家乡浓厚的文化气息。
  总之,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立足课堂,面向生活,让学生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知识,让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愉悦有味而不再枯燥乏味。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高校由于生源质量、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原因,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相比综合性大学要高得多,所要完成的工作也更加细致、更加具体,这直接导致地方高校辅导员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问题,导致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希望转岗、离岗的想法,职业幸福感缺乏,职业成就感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也有管理制度、社会角色期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角色失调;辅导员;
期刊
摘 要:范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更使其知其所以然。范例教学所强调的基本性与范例性的典型知识讲解,以启发为主,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范例教学的作用,希望有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范例教学;化学教学;作用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于范例的解释有很多种,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拉丁文——“exemplum”一词,那什么是范例呢
期刊
摘 要: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但语法知识枯燥无味,使语法教学成为师生头疼的重要部分。如何使语法教学活起来,使语法课兴趣盎然,精彩无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教师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创新教学  语法是英语教学的“三大要素”之一,只有掌握了语言规则,才能将语言表达完整、正确。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许多教师继续演绎着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因此,探
期刊
高等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理论严谨,是学习很多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让学生能更轻松、愉快地掌握理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上好高等数学课程的一些想法。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处理好高中数学和高等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分析传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方法革新。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该计划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际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一下由较原始的粉笔、黑板进入现代的电脑、白板状态。那么,如何用好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呢?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电子教案  教案对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的描述、设计,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备课的成果是形成教案。但传统的教案往往是个人成果,教师按照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主要以
期刊
回首课改之路,我感慨万千。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更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先教后学,快乐自主”呢?  一、学会思考,面向全体  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我内心充满困惑和迷茫。习惯的做法许多不能再用。以往的备课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教”,怎样备好教材,而现在的备课,思索最多
期刊
教育部于2001年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纲要还指出要侧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评价体现主体互换化、内容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基本理念,评价要达到展示激励、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生过程和进步幅度,重
期刊
生本教育主要是指依靠学的教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沉闷为开朗、变间接为直接、变呆板为灵活,取得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又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体系。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一个理念,两个指标,三种评价”的升本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就是“先学后
期刊
生物学课程标准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六年的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最终在自主活动设计方面,有自己一点独特的想法和做法。  一、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  “声”即语言,教师上课时从课程讲授、提问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要注意,既要风趣幽默,使学生有美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