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平均4.15秒就出生一个孩子。为什么第13亿个小公民不能出生在云南、青海、黑龙江等地地某个偏远的小村庄呢
2005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中国迎来了人口的又一高峰。1月6日0时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厘米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
这一天,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去到医院,向这位中国第13亿个小公民颁发了证书。同天,全国人莲也去医院看望了这个孩子和他的母亲。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第13亿个小公民为什么恰巧诞生在北京,恰巧诞生在北京的妇产医院?这个孩子是怎样被选定的,选定的依据又是什么?
老百姓:不可思议
中国人口由12亿到13亿,花了10年时间,这期间,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100万左右。有人把这个数据具体到天数,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是2.08万;如果精确到秒,中国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个小公民。
4.15秒只是眨几下眼,4.15秒会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一闪而过,为什么第13亿个小公民不能出生在云南、青海、黑龙江等地某个偏远的小村庄呢?
“每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公民都会想,为什么第13亿个公民正好诞生在北京,而早些年的第10亿个、第11亿个、第12亿个小公民也都诞生在北京,这样的报道让人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和第10万个旅游者的认定性质是不一样的。”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陆致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觉得,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城乡差别、人口质量、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对老百姓而言,很难体会到这个报道的实际意义,他们只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假产生疑問。
“早晨同事们都在议论这个报道。”陆致远的同事吴敏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即使可能有某种深刻的意味,普通老百姓还是在乎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新闻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人口学家:只是一个仪式和符号
但人口学家却有他们的理解。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海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要经过公安局的人口登记,年底,有关部门据此统计出当年出生人口的总量,并以此数据为基本点,推算出中国每天出生多少婴儿。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29988万人,再考虑以往得出的人口每天的出生数值,很容易就能推算出什么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3个亿。
周海旺说,13亿人口到来的预计时间只是一个根据过去人口情况推算出来的综合数据,但这只是一个大概数据,并不十分精确。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的第13亿个小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有关部门选定的一个点。
事实上,同一分甚至同一秒钟,中国还会有很多婴儿诞生。至于为什么选定北京妇产医院这个点,周海旺认为,这是一个仪式的需要。中国人口到达13亿要举行一个仪式,仪式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人口到达了一个特定峰值。而究竟在哪里、在什么时候诞生这第13亿个公民,按照目前的统计技术水平,谁都说不清,从学理上去探询这个问题本身也没有太大意义。
那么,在计算这13亿人口时,是不是也包括那些漏报户口的,或者没有进行户籍登记的孩子?周海旺研究员说,出生却迟迟未报户口的孩子肯定是有的。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人口专家已经认识到人口普查数据有误差,因而在最后确定人口总数的时候,已经根据各个地区普查情况和普查后的抽样情况进行了误差修正。虽然这种修正不能完全囊括所有漏报的情况,但专家在做数据分析确定13亿人口到来时段的时候,显然认为已经把人口数量的误差率考虑进去了。
长期从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任远对“13亿个小公民在北京诞生”的新闻作了进一步解读。他说,人口专家在确定何时中国人口到达13亿的时候,必定先建立一个人口动态变动的数理模型,这个数理模型用以往的数据为参照系,比如,根据目前中国人口的总量计算出过去10年间每秒钟平均出生多少个人,据此推测出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点,可能诞生中国第13亿个公民。
任远认为,数理模型能够反映人口发展动态在理论意义上的情况,但它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是不是第13亿个公民就在这一时段出生,或者早在两个月前中国就进入了13亿人口阶段,精确的情况谁都说不清楚。媒体报道第13亿个公民的诞生,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象征意义,
象征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13亿这个高峰值阶段,以此为中国人口敲一记警钟。
任远说,“在北京诞生的第13亿个小公民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中国人口进入新阶段的符号。因此,重要的只是这个数据的文化含义——中国人口确实进入了13亿。”
新闻学家:报道应作解释
那么,新闻学方面的专家此是怎么看的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丁淦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个报道还是显得有些奇怪,第13亿这个数值原本是一个宏观的、比较笼统的数值,报道却又抽取了北京妇产医院零时出生的某一个婴儿,这个对象特别具体,这之间看起来有矛盾。
他认为,若以宏观作为新闻的线条,就不应该具体到某一个微观数字;若一定要以第13亿个小公民为报道线索,记者就应该在报道前面加上限制性词汇,向读者进行解释,比如,在北京出生了第13亿个中国小公民,国家以他来代表中国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象征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
期待着机会均等
就在媒体聚焦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13亿小公民的1月6日,上海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上海某个公园的一条长凳上,公园的工作人员捡到了一个估计出生不满10天的婴儿,婴儿四肢健全,健康状况良好。这个婴儿同样被记者聚焦在镜头下,却以另外一种令人心酸的形式被关注。
任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敢保证,就在2005年1月6日的那个时段,在中国某个偏远穷困的小镇,肯定也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婴儿也许就跟北京出生的小公民同年同月同时出生,但由于记者找新闻点的方便,北京出生的婴儿幸运地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诞生在偏远穷困小镇的婴儿却默默无闻。
任远说,作为背负13亿人口符号的那位北京孩子可能会是幸运的,他一出生就被聚焦在喜悦的镜头之下,也许将来也会引人注目,使他的命运与众不同起来。将来,人口会议会提到这个符号,解读人口问题时也会提到这个符号。
“一般看来,这样的符号展示会让这个孩子一生都充满被关注和重视的阳光,孩子的家庭也会满足。”任远说。
而这本身也具有人口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象征性:许多孩子因为出生在北京,便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包括符号资源;由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物质和文化支持,他们的成长就有可能更加顺利;但在某个偏远的乡卫生所落地的婴儿,或者是农村务工者的“黑户”孩子,就可能因为所处环境的偏远与恶劣而被社会遗忘。
任远博士说,“这就是为什么在关注人口数量的同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还必须十分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以及社会为人口发展提供的机会均等的原因。”
2005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中国迎来了人口的又一高峰。1月6日0时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厘米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
这一天,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去到医院,向这位中国第13亿个小公民颁发了证书。同天,全国人莲也去医院看望了这个孩子和他的母亲。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第13亿个小公民为什么恰巧诞生在北京,恰巧诞生在北京的妇产医院?这个孩子是怎样被选定的,选定的依据又是什么?
老百姓:不可思议
中国人口由12亿到13亿,花了10年时间,这期间,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100万左右。有人把这个数据具体到天数,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是2.08万;如果精确到秒,中国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个小公民。
4.15秒只是眨几下眼,4.15秒会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一闪而过,为什么第13亿个小公民不能出生在云南、青海、黑龙江等地某个偏远的小村庄呢?
“每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公民都会想,为什么第13亿个公民正好诞生在北京,而早些年的第10亿个、第11亿个、第12亿个小公民也都诞生在北京,这样的报道让人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和第10万个旅游者的认定性质是不一样的。”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陆致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觉得,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城乡差别、人口质量、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对老百姓而言,很难体会到这个报道的实际意义,他们只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假产生疑問。
“早晨同事们都在议论这个报道。”陆致远的同事吴敏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即使可能有某种深刻的意味,普通老百姓还是在乎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新闻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人口学家:只是一个仪式和符号
但人口学家却有他们的理解。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海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要经过公安局的人口登记,年底,有关部门据此统计出当年出生人口的总量,并以此数据为基本点,推算出中国每天出生多少婴儿。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29988万人,再考虑以往得出的人口每天的出生数值,很容易就能推算出什么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3个亿。
周海旺说,13亿人口到来的预计时间只是一个根据过去人口情况推算出来的综合数据,但这只是一个大概数据,并不十分精确。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的第13亿个小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有关部门选定的一个点。
事实上,同一分甚至同一秒钟,中国还会有很多婴儿诞生。至于为什么选定北京妇产医院这个点,周海旺认为,这是一个仪式的需要。中国人口到达13亿要举行一个仪式,仪式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人口到达了一个特定峰值。而究竟在哪里、在什么时候诞生这第13亿个公民,按照目前的统计技术水平,谁都说不清,从学理上去探询这个问题本身也没有太大意义。
那么,在计算这13亿人口时,是不是也包括那些漏报户口的,或者没有进行户籍登记的孩子?周海旺研究员说,出生却迟迟未报户口的孩子肯定是有的。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人口专家已经认识到人口普查数据有误差,因而在最后确定人口总数的时候,已经根据各个地区普查情况和普查后的抽样情况进行了误差修正。虽然这种修正不能完全囊括所有漏报的情况,但专家在做数据分析确定13亿人口到来时段的时候,显然认为已经把人口数量的误差率考虑进去了。
长期从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任远对“13亿个小公民在北京诞生”的新闻作了进一步解读。他说,人口专家在确定何时中国人口到达13亿的时候,必定先建立一个人口动态变动的数理模型,这个数理模型用以往的数据为参照系,比如,根据目前中国人口的总量计算出过去10年间每秒钟平均出生多少个人,据此推测出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点,可能诞生中国第13亿个公民。
任远认为,数理模型能够反映人口发展动态在理论意义上的情况,但它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是不是第13亿个公民就在这一时段出生,或者早在两个月前中国就进入了13亿人口阶段,精确的情况谁都说不清楚。媒体报道第13亿个公民的诞生,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象征意义,
象征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13亿这个高峰值阶段,以此为中国人口敲一记警钟。
任远说,“在北京诞生的第13亿个小公民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中国人口进入新阶段的符号。因此,重要的只是这个数据的文化含义——中国人口确实进入了13亿。”
新闻学家:报道应作解释
那么,新闻学方面的专家此是怎么看的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丁淦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个报道还是显得有些奇怪,第13亿这个数值原本是一个宏观的、比较笼统的数值,报道却又抽取了北京妇产医院零时出生的某一个婴儿,这个对象特别具体,这之间看起来有矛盾。
他认为,若以宏观作为新闻的线条,就不应该具体到某一个微观数字;若一定要以第13亿个小公民为报道线索,记者就应该在报道前面加上限制性词汇,向读者进行解释,比如,在北京出生了第13亿个中国小公民,国家以他来代表中国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象征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
期待着机会均等
就在媒体聚焦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13亿小公民的1月6日,上海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上海某个公园的一条长凳上,公园的工作人员捡到了一个估计出生不满10天的婴儿,婴儿四肢健全,健康状况良好。这个婴儿同样被记者聚焦在镜头下,却以另外一种令人心酸的形式被关注。
任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敢保证,就在2005年1月6日的那个时段,在中国某个偏远穷困的小镇,肯定也有婴儿呱呱坠地,这婴儿也许就跟北京出生的小公民同年同月同时出生,但由于记者找新闻点的方便,北京出生的婴儿幸运地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诞生在偏远穷困小镇的婴儿却默默无闻。
任远说,作为背负13亿人口符号的那位北京孩子可能会是幸运的,他一出生就被聚焦在喜悦的镜头之下,也许将来也会引人注目,使他的命运与众不同起来。将来,人口会议会提到这个符号,解读人口问题时也会提到这个符号。
“一般看来,这样的符号展示会让这个孩子一生都充满被关注和重视的阳光,孩子的家庭也会满足。”任远说。
而这本身也具有人口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象征性:许多孩子因为出生在北京,便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包括符号资源;由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物质和文化支持,他们的成长就有可能更加顺利;但在某个偏远的乡卫生所落地的婴儿,或者是农村务工者的“黑户”孩子,就可能因为所处环境的偏远与恶劣而被社会遗忘。
任远博士说,“这就是为什么在关注人口数量的同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还必须十分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以及社会为人口发展提供的机会均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