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创新教育的实施显得尤其迫切,尤其引人注目。一时之间,“创新教育”成了最为时尚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重视创新教育不能忽视‘双基’”和“扎实‘双基’不利于创新教育”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也随之日益突出。笔者认为,辩证地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思想上,要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辩证关系
1.从创新教育的本质上认识。
阎立钦教授在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班上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对中小学生施于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立足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素质教育,它的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奠定基础。
2.从语文学科的任务上把握。
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学生的语文能力系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种品质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种开放动态的语文能力系统正是创新能力形成和赖于发展的母体,因此,只有在重视语言文字“双基”训练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指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促进学习和发展语言”的论断,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双基”教学和“创新”教育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二、在实践中,要寻求“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整合点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指导作为创新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做的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方法的传授,比如,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解词识字的方法,“浏览筛选式”“辨析评价式”“摘读存贮式”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方法,日记、书信等应用文以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其次是工具书使用方法的传授,如查字典的方法,图书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方法;第三是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比如优美诗词的背诵,优美文章的朗读等。立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合理程度”,提高学生“知识搜集和处理的熟练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吸收能力,让他们向创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创新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
善于自主地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一种创新的训练途径。可以说,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历经前人的创新之路。而且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富有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更为新颖、更为生疏的实践问题,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新课标强调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要求更高的。而不应只跟着考试大纲走。
三. 吃透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和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把课程标准再组织,重新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在理解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力争借助教材实现学段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强调是教师用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若对新课标吃不准,不能切实把握主教材,甚至出现偏差就会很荣易把语文学科带入死胡同而找不到出路之所在。
四. 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在面对着一轮高过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浪潮前,有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过去自己上学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课本,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课文学的再好,考试也不见的好。面对的这样失望和迷惑,语文教师需要在实施新课程时对自身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应全面树立以学生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开放灵活的运用好现有的教材,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始终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在思想上,要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辩证关系
1.从创新教育的本质上认识。
阎立钦教授在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班上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对中小学生施于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立足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素质教育,它的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奠定基础。
2.从语文学科的任务上把握。
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学生的语文能力系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种品质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种开放动态的语文能力系统正是创新能力形成和赖于发展的母体,因此,只有在重视语言文字“双基”训练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指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促进学习和发展语言”的论断,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双基”教学和“创新”教育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二、在实践中,要寻求“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整合点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指导作为创新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做的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方法的传授,比如,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解词识字的方法,“浏览筛选式”“辨析评价式”“摘读存贮式”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方法,日记、书信等应用文以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其次是工具书使用方法的传授,如查字典的方法,图书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方法;第三是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比如优美诗词的背诵,优美文章的朗读等。立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合理程度”,提高学生“知识搜集和处理的熟练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吸收能力,让他们向创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创新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
善于自主地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一种创新的训练途径。可以说,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历经前人的创新之路。而且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富有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更为新颖、更为生疏的实践问题,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新课标强调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要求更高的。而不应只跟着考试大纲走。
三. 吃透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和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把课程标准再组织,重新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在理解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力争借助教材实现学段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强调是教师用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若对新课标吃不准,不能切实把握主教材,甚至出现偏差就会很荣易把语文学科带入死胡同而找不到出路之所在。
四. 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在面对着一轮高过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浪潮前,有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过去自己上学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课本,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课文学的再好,考试也不见的好。面对的这样失望和迷惑,语文教师需要在实施新课程时对自身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应全面树立以学生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开放灵活的运用好现有的教材,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始终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