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整合点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创新教育的实施显得尤其迫切,尤其引人注目。一时之间,“创新教育”成了最为时尚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重视创新教育不能忽视‘双基’”和“扎实‘双基’不利于创新教育”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也随之日益突出。笔者认为,辩证地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思想上,要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辩证关系
   1.从创新教育的本质上认识。
   阎立钦教授在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班上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对中小学生施于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立足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素质教育,它的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奠定基础。
   2.从语文学科的任务上把握。
   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学生的语文能力系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种品质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种开放动态的语文能力系统正是创新能力形成和赖于发展的母体,因此,只有在重视语言文字“双基”训练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指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促进学习和发展语言”的论断,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双基”教学和“创新”教育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二、在实践中,要寻求“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整合点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指导作为创新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做的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方法的传授,比如,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解词识字的方法,“浏览筛选式”“辨析评价式”“摘读存贮式”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方法,日记、书信等应用文以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其次是工具书使用方法的传授,如查字典的方法,图书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方法;第三是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比如优美诗词的背诵,优美文章的朗读等。立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合理程度”,提高学生“知识搜集和处理的熟练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吸收能力,让他们向创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创新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
   善于自主地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一种创新的训练途径。可以说,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历经前人的创新之路。而且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富有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更为新颖、更为生疏的实践问题,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新课标强调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要求更高的。而不应只跟着考试大纲走。
   三. 吃透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和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把课程标准再组织,重新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在理解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力争借助教材实现学段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强调是教师用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若对新课标吃不准,不能切实把握主教材,甚至出现偏差就会很荣易把语文学科带入死胡同而找不到出路之所在。
   四. 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在面对着一轮高过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浪潮前,有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过去自己上学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课本,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课文学的再好,考试也不见的好。面对的这样失望和迷惑,语文教师需要在实施新课程时对自身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应全面树立以学生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开放灵活的运用好现有的教材,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始终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他文献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发明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做每一件事,连兴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爱好,没有爱好也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理想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一生中将会一事无成。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谈理想,他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容易成为以教材为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成为以教师为本。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期刊
素质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并能进行修改。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其过程实际上是使知识与思维合乎规律的过程,也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认识深化过程。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上做
期刊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提升的过程,是审美享受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尽力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   一、享受语文之美,首先是享受语言之美    我们使用的教材选用的大多是各家之作,作品的语言大多是精美的,有的美在简洁,有的美在丰腴,有的美在修辞,有的美在色彩,有的美在意境,有的美在哲理。教材的语言之美,不用我举例打开课本俯拾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导
期刊
大凡作家创作,材料占有,实践生活是基础。思路明晰,构思精巧,当是行文不可少的,即文章的线索,特别是叙述类文章中 ,它可以说文章的骨架。因为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一条无形的红线,能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名篇佳作,历来脍炙人口。然而对此文章线索,教师教学用书却一向罕见论及。卖炭翁之“炭”在该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颇值得玩味。首先,卖炭
期刊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写作教学新思维开创了学生写作的新天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为我们阐明了这样一系列观点: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智力,而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力,思维力的启动者和反映者又是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学生的作文活动与创造性思维
期刊
西方神话中有一张魔鬼之床,每个经过的人,都要被放在床上量一量,比床长的要截短,比床短的要拉长……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如何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说笑中完成作文。在《让童心说话》的作文教学课题实施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直观、熟悉的材料   选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作文的成败。一个好的题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确实感到“有话可说”。学生个性呈
期刊
“散漫式”作文教学首先要贴近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事无大小,真实的生活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其次真情实感,其实感情是作文的第一大要素,只有融入了感情,学生才会多观察,多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再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自能作文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能事半功倍。最后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作文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学生的能力也有个体差异性
期刊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每年都有幸参加中考阅卷工作,通过几年来中考作文的阅卷经历,收获感悟颇丰,下面拟就中考作文如何焕发异彩,谈谈我改卷后心得体会。    一、吃透题意,把握情感,思想内容应深刻    考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阅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提炼作文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写出一篇实实在在的文章,切不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不可架
期刊